林容生| 于自然中发现人文之美

林容生| Lin Rongsheng

1958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中国国家画院林容生导师工作室导师。曾仼福建省画院院长,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林容生:于自然中发现人文之美

采访/任旭

中国美术报:您的成长、求学以及工作经历对于您的艺术创作来说起到了什么作用?其中有哪些关键的转折点?您的艺术创作产生过哪些明显的变化?
林容生:我对绘画有兴趣是从小时候开始,这和当时的家庭氛围也有些关系。我外婆的祖父做过清朝的布政使,家有藏书十万卷,从小的生活环境充满书香气息,家族内有很多亲戚喜欢写字画画。外婆常常带我去走亲戚,因此有些耳濡目染的影响。我的中小学处于“文革”时期,课业的负担不是很重,就把绘画作为了自己的兴趣活动。
一开始是自学,后来谢义耕先生教我学习书法。中学时期,对于艺术的一部分兴趣是在学校里面做宣传工作、出黑板报建立起来的。当时宣传是学校生活中重要的一项内容,虽然不是一种很正式的美术学习,但由此被认可,产生成就感,兴趣也慢慢被培养了起来。
春月 63.5cm×67.5cm 2015年
我读大学之前已经在工厂车间里工作了两年,也经常被叫去做一些写写画画的宣传工作,所以高考的时候很自然地选择了艺术类专业。当时刚刚恢复高考,我觉得能读书就很不错,上大学还能与自己的爱好相吻合就很难得了。我就读的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是福建省最强的美术院系。1978年入学时刚刚改革开放,除了学习素描、色彩这些基础之外,大家一下看到了很多西方的东西,但是对美术创作还没有十分系统的了解。
师范大学的美术教育与专业的美术院校不一样,它的目标是培养教师,所以在专业课的设置上比较有综合性。在前两年没分专业之前,课程中油画、版画以及装饰设计等相关的专业都有一些涉猎。两年之后选择专业,因为当时觉得自己有书法的基础,所以选择中国画就成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自然的事情。在那个时代,整个社会处在转折时期,个人对未来的发展也不是十分明了。我对专业的认识是在这种环境下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毕业后,我认为需要进入一种创作的状态,通过生活的积累,把创作的主题关注点放在了山水画这一题材,创作思路逐渐清晰起来。虽然到今天在创作上依然还会有一些问题,但实际上这些年来我在创作上规划的路径还是比较清晰的。
中国画有山水、花鸟、人物的题材分科,这三大主题关注的是不同的对象,其中山水画更符合我的心性。传统山水画是建立在对人和自然的某种理想关系和艺术家内心对家园的期待的基础之上的,但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会对我们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环境以及接触到的自然和人文投入更多的关注,所以这个时代的山水画相对更客观一些。这种认识是受李可染、傅抱石那一批老画家的创作理念的影响。从他们开始,中国山水画比较关注自然、注重写生。山水画创作从原来纯主观出发的一种内心活动,转向对客观世界、对自然的关注。
这个时代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一开始,我并没有在创作中选择去画大山大水,我觉得我的生活环境中那些东西离得比较遥远,而我喜欢选择离自己的生活最近的情景进行创作。我从2000年前后开始创作“三坊七巷”系列,三坊七巷对我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地方,更重要的是,那里保留着我从小生活过的痕迹。相对来说,我的创作中比较明确的主题意识就是从这里开始建立的。
大王峰 38cm×48cm 2016年
中国美术报:您的作品在构成、色彩、线条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创作过程中您是怎样彰显个人创作理念的?
林容生:对于创作来说,题材选择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能够体现出我们的生活经历、经验、关注点等。回到具体的创作,我们面临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比如说构成、形式语言。我认为,画面中很多形式因素的产生,实际上跟所选择的题材是相关联的。当你的题材与传统作品中所阐释的内容不同,或者跟其他的画家有区别时,就可能会导致形式表现上的不同。
比如我画“三坊七巷”系列,它表现的是一种很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实际上,民居本身是具有人文特性的。在古代山水画当中,亭台楼阁等建筑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山水画面当中的点景,不作为主题来表现。山水是一个大的环境,这些建筑是大环境中的一部分。当我们把主题从大环境聚焦到一个局部的时候,画面上所呈现出来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所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比如说画民居,就产生了很多结构上的几何形态,以及很多直线的线条形态。所以,题材内容的转化会使我们在画面形式上做一些改变,这有时是形成个人化语言方式很重要的一个起点。在我看来,国内外的许多画家作品形式风格的形成,都是从特殊的表现题材开始的。
曲溪乡的村庄之四 200cm×160cm 2014年
在传统山水画当中,色彩的表现是有局限性的。古代的青绿山水画已经形成了传统山水画色彩表现的经典样式,当这一经典样式成熟之后,便不再有太多的改变。今天的中国画,色彩的魅力还没有被完全地发掘出来,依然具有很大的空间,且应该成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一个形式特征。如何让它形成一种与古人不同的样式?我认为在色彩的运用上应该打破传统青绿山水的色彩使用方式,可以更多地从自然以及西方作品当中得到启发。
根本来说,中国画当中色彩的表现不是客观的,而是时常作为一种象征性、暗示性的方式被运用到作品当中。所以怎样从形式出发建立一种色彩自身所具备的艺术倾向,或者找到能够在心理上和画面上与传统绘画及西方绘画都不同的色彩表现方式,在我们的创作实践当中还有很多方面值得发掘。实际上,色彩表现是这些年我在创作当中在形式上所关注的一个方面。我认为色彩也是现当代艺术家可以探索的与传统绘画不同的一种表现形式。
回到中国画最基本的创作范围,中国画中最强大的基因,或者是现在大家在高喊创新口号的同时,绝对不能缺失的内容就是笔墨。笔墨是建立在中国画的线条基础之上的。在中国画当中,用线条塑造形体,表明了我们对形态的一种认识。这也是中国绘画与其他绘画最不一样的、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点。同时,线条本身是具有表现力的,这种表现力来自于毛笔和宣纸这两种工具,独一无二。只要我们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笔墨便永远不能被放弃,它具有最强的中国基因。线条可以充分体现一位艺术家各种方面的积累。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包含着艺术家自己的认识和表现。除了呈现自身在阅读上的丰富性以外,线条会根据艺术家不同的感受和动作在宣纸上留下不同的痕迹。同样一个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精神状态、不同的情绪之下,所产生出来的线条状态也是不尽相同的。不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我们都可以在大师们的创作当中看到这一现象。
所以,除了技术上的积累,艺术家生活的阅历、情绪、内心,以及其对艺术的理解,都会导致对线条审美要求的变化。线条随着艺术家的生命过程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在作品当中成为一个重要的阅读内容。线条是用一种具体的方式体现抽象的内容,通过形式表现出内在积淀的精神。
溪南乡东湖村写生之二 39cm×53cm 2016年
中国美术报:您对于城镇、乡村的描绘与传统山水不再是同等的概念,您有大量的写生作品,同时“三坊七巷”系列以及《远处的山在近处之董其昌》《云在天边》等创作,则不再只是局限于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并加大了对画面的主观处理。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您是怎样考虑的?
林容生:古人的绘画相对主观,他们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坐下来,对着客观的物象拿着毛笔进行写生,即使画的是实景,也都是使用默识心记的方法,这是中国画的传统特点。相对而言,写生时是用一个面对客观对象的态度,表现出我们对对象的认识和感受。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对象产生的感受是不太一样的,这种感受不仅仅是建立在视觉形态上,还与我们自己的性格爱好、生活经验、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对对象的共鸣程度有关。即使是较为客观的形式,当你对对象产生感受的时候,其实就具有了精神性的体现,在处理画面的时候便会把这样的感受带进画面当中。
创作更注重主观性,当然这种主观性有时是建立在某种对客观的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基础既有情感的支撑,也有自己对画面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的追求。从山水画创作的角度来说,艺术家所做的是把看到的物象诗意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会糅杂很多自己对对象在经验上认识的梳理、强化,最终呈现的是我们想要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的精神上的意义。简单地说,这种意义可以是一种意境,或者是在画面上呈现出来的气息。它与作者的精神状态、生命状态相吻合。通过作品把一些相对抽象的因素传递给大家,这也是直到现在我都在创作过程当中进行不断调整的部分。要在画面上把这种精神性的内涵呈现得更多一些,观众才能在作品当中更多地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味。
远处的山在近处之董其昌 136cm×68cm 2011年
中国美术报:除了中国画创作之外,您还十分擅长写作,且喜爱在画面中题诗。在您看来,写作、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当代,怎样保有画面中的文人气质?
林容生:在当下这个时代,每个人生活状态都不一样,都是非常个性化的。所谓的文人状态,实际上已经逐渐消失了,因为现代人已经无法回到古人的生活状态,已经没有那种环境了。当然,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成长,我们势必会对文人精神有一定的了解,但它在日常生活中会以怎样的方式体现,区别还是很大的。绘画本身是一种融合的语言,尤其是中国画,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节奏、空间不一样,以及对自己作品的期待有不同,这些都对创作有所影响。
对于我来说,阅读和写作与绘画创作一样,也是构建我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我看来,用文字进行记录对绘画创作来说是有帮助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会强迫自己去思考一些问题。很多我们在绘画当中注意不到的微小细节,可以在文字描述的过程中被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细节都是很美的,它们包含一种近距离的温度,这种感觉很适合用文字进行描述。我以前有一个教学练习,让大家面对一处景致,试着用文字去描述它,我们会发现许多与绘画不一样的细节。阅读和写作都是发现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个过程,你会发现许多自己平时发现不了的内心的潜在的一些东西。

微风 65cm×65cm 2010年

中国美术报:在您看来,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现状是怎样的?作为艺术实践者,应该怎样在创作过程中保持民族性和艺术自觉性?
林容生:今天的山水画创作队伍空前强大,大家基本上遵循一个创作原则,就是从传统走向生活。我认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山水画创作的一个特点。在不同的时代,艺术家运用的创作方法应该是有所不同的,要从生活和自然中寻找到创作的着眼点,探索自己有兴趣的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今天的山水画家与自然的关系与古人不太一样。每个画家在创作时对形式的个性化表达,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
绘画是一种创作活动,创作中的“创”是最重要的。在当代,能够在作品中保留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形式的延续,又能够符合时代的特征,并且体现一个画家创作的精神和力量,我觉得这应该是构成此时期山水画审美的重要基础。
岁月  180cm×95cm 2006年

从传统的格局里走出来

文/范迪安

这几年我不止一次看到林容生的山水画作,也不止一次认为他在今日青年一辈的山水画家中堪称独立一格。我不敢贸然作这种类于学术判断的“认为”,但在这几年观览南北东西许多山水画展,比较、分析当代山水画传统流脉以及诸家面貌之后,我坚持认为林容生的山水画已达到风格基本确立,而且艺术品位很高的境地。

闲云 44cm×33cm 1999年

从传统格局的山水画中走出来——这已成为当代山水画家的自觉追求;在笔墨样式与丘壑形象两方面确立自己的艺术个性——这也成为山水画家的共同课题。但同一课题的解答方式和所得答案却不尽一致,于是有了八十年代中期可谓领山水画风气的北方“黄土高原山水”、江南“新文人画山水”等山水画热点。林容生在艺术见地方面是跟上山水画创作形势发展的,并且坚韧地走自己的探研道路。他向传统学习,主要是练就中国笔墨语言的老辣遒劲,落笔大气的艺术感觉。而在确立自己山水画面貌的过程中,他抓住了当代山水画创作之可能的核心,专注于丘壑形象的突破。

月 40cm×40cm 1998年

当代山水画家人员称众,但作品形式落套,境界相仿者亦不在少数,其主要原因在于画家未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自然,以新的艺术结构去体现山水形象。林容生把南方丘陵山水作为自己的基地,避开时风流式,坚持具体的描绘和严谨的造境方式,在作品中不入浮泛的、概念的山石树木形象,而悉心刻划出种种如写生所得,又显然经过艺术酿化处理的景观。

画中或一脉坡地、或半弯荷塘、或数排村屋,总有清晰如许的景色状貌。比如,坡地上的茶树丛,大视野中的茶林,都是难入画的景色,但林容生偏为其钩勒形象、经营空间,使作品活脱凸现出崭新的面目。在形式上,他把工笔画的细腻与写意画的潇散结合起来,使画面富有疏朗与稠密、细节精致与整体大略,赋彩丰富与墨色主导等因素相辅相成的效果。丝微人扣的形象实体并不妨碍神闲气定、幽远沉静的意境。林容生的山水作品总散发出南方湿润、清幽的气息,有一股柔静的、温婉的文人意味。
冬月 40cm×40cm 1998年

画中那些密匝茂盛的林木、草丛,构成自然界生命的蓬蓬郁郁之象,那些似云非云、似烟非烟的虚白,使实景溶入朦胧或微茫的氛围,山水肌肤如沉沫在一派匀平的呼吸声中。

它们是一方方可供驻停的人间小千世界,又是一种种唯精神可接近的清凉大千世界。这种意境就不仅是出自林容生关于山水画的更改进性思考和绘画的技能,而是出自他内倾而抱守恬淡的心境了。

有时候,艺术意境就这样与艺术品味不可分离,在林容生那里,我想,山水画创作既是一种不可荒芜的学问,更是一种笃诚躬行的人生实践。

天光云影 68cm×68cm  2019
逝去的风景  65cm×65cm 1999年

三坊七巷2 40cm×40cm 1999年

现代意境 现代图式 现代笔墨——

林容生:用文人画『白话版』画出了『现代桃花源』

文/王平

林容生的早期创作多是工笔重彩山水画,以勾线填色为主。五代宋之前的绘画特点是空勾无皴,林容生的工笔画语言就是朝向五代宋之前更古的艺术靠拢,同时,他又吸收现代艺术语言,他画面中的物象造型非常简洁,同时又具有意象化和装饰性的特点。他的工笔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作画有大局观,同时也强调小节奏的作用,看他的工笔画,感觉十分整体,但又很丰富。如在色彩的运用上,他并非根据物象具体的形状及色相铺染色彩,而是以不同的大块面铺染交叉产生色块之间的撞色与破色渗透,并借此产生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来缓解并调和色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而形成了统领画面或冷或暖的主色调。给观者带来了多样的视觉感受,就如同既需要秩序也需要意外的日常生活一样多彩多姿。
仿渐江笔意 92cm×176cm 2005年
林容生以工笔名世,但他后来从工笔演化出写意,并且做到了在工笔与写意之间的自由切换。林容生的意笔山水画与传统文人画一脉相通,承续了文人对于诗境、格调、雅致、品位的追求,同时采用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尽管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画家都能做到绘画本身与形式语言之间的相互协调。这需要画家具备独特的经历、修养和认识,并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林容生从生活入手,并从生活感受中提炼形成自己的语言符号与图式,这些对应着生活的符号与图式把艺术与生活合为一体,相互打通,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林家样”。那是现代的意境,现代的艺术语言和图式,也张扬着一个现代画家的艺术个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我们知道传统文人画是以“诗书画印”的结合为形式特征的,阅读画面上的诗书画印是欣赏作品的重要途径。欣赏者不仅能从审美的角度来品味作品,还能通过画面的诗书画印来了解画家的品行和素养。中国画这种诗书画印一体的形式,往往画上着墨不多,却通过以诗、印来补全。今天还采用这种艺术形式的画家不在少数,但大多数的画采用高度概括、语言凝练的传统诗词,这对成长于白话文环境的现代人来说,是件很痛苦的事,因为很多人看不懂这些古体诗词,无法深度走进绘画情境。但林容生常在画作中即兴题写一些简短的现代诗歌(或流行歌词),既在形式上增添了美感,又让人读起来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意义是,他将传统绘画由精英文化牵引向大众文化。一般来说,诗、书、画、印是高雅之事,林容生所做的即是让大众看懂、读懂中国绘画,其中蕴含的文思与诗性又强调了画面的意境美感,进而形成一种新的传播样式,这是林容生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门 40cm×40cm 2001年
二、与其诗歌一样,林容生将传统的文人画语言也转化为“白话版”,而且绘画中的某些局部又比传统文人画走得更远、更深、更“符号化”。物象元素的符号化是传统文人画的典型特征,并由此与大众的审美理解拉开了距离。实际上,林容生根据自然物象提炼出的笔墨形象比传统文人画的笔墨形象更具符号化特征,例如,那些藏匿在远山中的像“火柴头”一般的树木,是一种非常程式化和符号化的表现手法。山水画元素符号化的前提是书写性,林容生的书法功力使得其绘画中的符号化特征更加凸显,在他的画作中,每一个单体的笔墨——山峦、怪石、屋舍、树木、丛草,皆可品鉴和玩味。
另外,林容生在青年时曾篆刻过一千多方印章,在制印领域下足了功夫。刻印考量的是对空间布局的掌控,这些刻苦的训练折射到林容生的绘画中,使得许多局部的空间布局既让人感到自由自在,又别有一番独到的韵味;他又将传统文人画的图式与现代的艺术图式结合,这样一来,在“白话版”的“林家样”图式中,林容生营造的空间给人感受极具当代性,物象提炼的笔墨意象更加靠近抽象,即使是一些非常陌生的局部形象,人们也可以在真实的空间中,通过联想将日常的生活经验与之一一对应,从而在视觉感受上充满了游戏感和趣味性。但林容生在作品中表现的趣味性又与古人不同,古人更强调意象化的延伸与变幻,常塑造出一种俯瞰的、游观式的空间,而林容生则是以焦点透视的平视视角,给予人们的感觉是站在真实的空间中环顾四周。正如他的代表作品“三坊七巷”系列,会让人真实地感受到就是站在街巷的某个角落,尽管房屋、街道的透视有所变形,也仍贴合日常的观察角度,由此带给人们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视觉体验。
林容生常外出写生,且喜欢从不同景观中汲取新的营养,所绘作品尽管在图式构成和物象选择上有所差异,但画面的整体风格和情境始终一致,即是观察方式与表现形式的统一。一个画家对世界的观察和认知方式是第一位的,有怎样的认识就可能会有怎样的结果,包括其画面语言组成的一切,都是从他的世界观中慢慢生发出来,经过自然的演化而成。正如中国绘画中通过意象化表达的种种事物,它们既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心眼观察的方式,所以临摹古人的绘画,不仅是笔墨技法上的训练,更是观察方式的培养。
从林容生的创作来看,他的笔墨语言承袭的是写意传统,但其心眼观察方式却是现代画家的视角,他所表现的物象与这个时代有着密切关联,从中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例如“三坊七巷”系列作品,既寄予了林容生回望儿时记忆的朴素思想,也包含了对现代城市发展引起了传统文化区域惨遭破坏的思考。所以他在画面中强调了建筑的形象,甚至是以特写的方式展现了在梦境中留存的画面,让人感到似乎是熟悉的却又十分陌生,这便是林容生作品背后隐藏的深意。
总体而言,“林家样”不仅营造了桃花源式的静美家园,而且创造了传统文人画语言的“白话版”。他的作品相比古代文人画山水中大多萧散简远的诗意空间来说,更喜欢南方静美的山水园林,并因此营造出了一种“现代桃花源”式的美景佳境,以此表达他对美好家园的顾念与眷恋。同时,他在画作上题写的现代白话诗,不仅让观者的阅读更加轻松直接,而且相比古诗词更容易让现代人有所触动。还有,尽管他的形式语言非常符号化,但却是来自他对于生活的艺术提炼,加上他营造的空间给观者真实的感受,所以他的作品可以给人亲切的走入感。从艺术传播的角度来讲,传统文人画在当今如何让更多的老百姓走近和欣赏,林容生在创作中所做的“转译”工作——让文人画变得可爱和亲近,变得可以让更多人懂得和理解,这样的工作,其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黑色的宁静与白色的云 82cm×91cm 1989年

暖心神器——林容生的绘画世界

文/徐小伧

在画家梁占岩眼中,林容生的作品有一种润人心脾的暖流,滋养观者的身心。在熟识林容生的人眼里,他温文尔雅、气质沉静、少言多行。我在跟他两次面谈中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事物。
他因为读了我之前写的《基弗用道家哲学强奸了中国,中国舆论用西方的批判精神为他呐喊助威!》文章,而决定接受我为他写文章的邀约,并希望我可以写出深度和特点。
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黑白不分,善恶不明的混沌世界,敢于让别人望进去,又不怕被发现不美好的另一面的人少之又少。敢这么做的人都是内心强大之勇士。
那么,林容生内心强大力量的源泉是什么?他注入到中国画的哲思和暖意又是什么呢?我们就从他的文章和作品中去一一揭晓谜题的答案吧!

缺憾与方向

“高中时最郁闷的事情是因为家庭出身问题,我一直不能参加共青团,当时大家都把这当成很重要的事,这很伤我的自尊心,并由此产生了自守谦卑的人生态度,撒下内心孤独的种子,至今仍不能完全解脱。我对写字画画的兴趣,也由此走向实用主义,我认定它可以成为我将来走向社会谋生的一技之长。”
林容生中学时期的临摹油画水粉习作
林容生大学期间的油画作品
惠安渔妇 68cm×68cm  1982年
看林容生早年的作品,意笔先于工笔出彩,且多以人物作品见长。从1987开始,他逐渐把绘画的重心转移到意笔和工笔山水画上。
左上:蜀中小景 68cm×45cm  1987年
右上:青城山顶有人家 68cm×45cm 1987年
左下:仿石涛画意 68cm×45cm 1987年
右下:青山白云  68cm×45cm 1987年

谜 题

林容生从1993年参加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的《大地的桂冠》开始,可以看到他从写意人物画家转为出色的工笔重彩山水画家,而且作品风格日趋成熟。
同时这一个性鲜明的画风,一直延续到之后很多年,这一时期林容生的工笔重彩山水画,张张出彩,件件隽拔。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在1993年作出这一重大转变的呢?

跨越26年的相遇

林容生这件《大地的桂冠》绘画作品的原型位于福建省西部龙岩市永定县周边的山村。我恰巧在2019年初去过,在那里我强烈地感觉到时时刻刻被一个巨大的场环抱着。在城市里习惯长年累月紧绷的神经自动放松了。山水、花草树木、枯树枝、蜘蛛网、昆虫、牛、鹅、小鸟、人、土楼和微风……都非常自然和谐的融合到了同一个气场。
自然  题跋(局部)180cm×96cm  2019年
在永定县境内,纵使黑夜驱车盘旋在没有路灯的山路上,也丝毫没有恐惧感,时时刻刻被这个安定的场环抱着。在那几天里,我想通多个困扰自己二十几年的问题。稍有负面情绪萌发,走入大自然不出1分钟就便彻底转好。在那里让人充满全然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笔者从定县离开,回到城市的第一天我情绪几近崩溃。那种感觉像“婴儿出生”,脱离母亲温暖、舒适、安全的子宫,来到一个冰冷、陌生、充满未知的危险的世界。在城市里的气场太杂乱了。人在其中像被扔在有无数个岔路口、车流穿梭的高速公路上。
永定县的气场让我迷惑不解,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我一度怀疑那是自己的错觉。直到2019年8月22日,我翻看收录在林容生《无声的风》中一篇文章——《感觉闽西》。他在1993年在那里的时候,跟我有相似的感觉,并激发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貌。
林容生在那片土地所看所感,让他有所领悟。并在文章写道:“生活就像群山,蕴藏着万物的生命。”
“闽西山村给我的第一感觉如隔世绝尘般神秘、庄严、安谧。没有孤独、没有寂寞,只有心与大自然的浑融。安谧中呈现时空的幽远,宁静中透出生命的热情,质朴中显出优雅,悲伤中拥有壮丽。这是闽西给我的灵感,是视觉的、也是心理的。依凭这些、我越过画面,在心中留下那些值得追忆的东西:那些山、那些树、那些小路、那些高墙、那些土楼————那一顶顶献给大地的桂冠。”
大地的桂冠  81cm×98cm  1993年
为了找到永定县气场形成的原因,笔者翻阅大量资料,终于在广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客家文化与社会和谐》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生活在福建的客家人长期处在农业社会中,客家人对大自然具有与生俱来的敬畏感,在养育婴儿方面,就保留着传统的拜奉自然为父母的习俗。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当孩子八字太弱,就会举办祭拜仪式,祭拜的对象主要是大自然界的大树、大桥和大石头。孩子五行缺木,就拜树为母;孩子长期哭闹,就拜桥梁,那是安静踏实的存在;最后,祭拜石头的孩子,主要是希望孩子茁壮成长,如同石头一样千年不腐,万年不化,寓意生命力的顽强。综上所述——他们把自然中的事物敬为母亲。
或许,善待与爱意或许不止能在人与人之间流动,或许闽西的客家人对那块土地的爱意,在山间回荡、传递,并反哺生活和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只是目前缺乏科学工作者对此作出更深入的研究,或是现在的科学技术还不足以把它勘测出来而已。
2019年回溯到1993年,相隔26年,笔者和林容生对闽西的感受高度相近。这让我坚信:闽西确实具有母性的气场。那里有“神”,我们与“神”能彼此感受到对方的存在。这“神”也被林容生画进了山水画里。
春风半日 68cm×68cm 2019

力量的源泉

如果说西藏的自然景色与人文环境,拥有让人们感受虔诚、自愿谦卑、壮怀激烈;让人不禁树立起牺牲自我,将福报回向世间万物的崇高理想。
那么闽西永定县的矮山低云和土楼饭菜,拥有让人们的心灵自愈疗伤、莫名自信、树立起自我与其他众生同样重要的自信;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更爱自己一些;并想出一步步实现崇高理想的方法,顺带付诸行动。
西藏的气场像一位伟大的父亲,闽西的气场则是一位慈爱的母亲。
或许永定县里的那个母性的磁场,多多少少治愈了林容生先生的童年阴影。他从那里汲取了精神的养料,结合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中国画多年的研习和思索,让他在作品创作上更上一层楼。
幽花之二 68cm×45cm 2009年

哲思:以山水温暖众生心灵

我们向外求,希望被他人认可、支持、鼓励、温暖、尊重和爱……往往得到的回馈未必能符合我们内心的渴求。
我们向内看,可否对自己说过:“我塑造自己、照顾自己、毫无怨言的付出一切可衡量和不可衡量的、这爱跨越山海、超越时间为自己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我可曾为此感动过?可曾好好地感谢和珍惜过这个在生命中为我们付出最多的人——我们自己?!!
林容生的作品在精神层面最大的贡献是:充分认识和肯定自我价值,同时提升画者和观者的自尊水平。从而自然生发出爱心、耐心、同理心和自律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信念,让他的山水画作品打动人心,收获了他人的尊重和当代书画界的一致好评。
三坊七巷18 40cm×40cm 2007年
在林容生绘制的“三坊七巷”系列作品中,以物象刻画出承载我们生命里最重要的人——‘我’自己的故土。
在该系列绘画中,并无人迹,又饱含了从它初建的晋、唐时期到二十一世纪所有曾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留给建筑群的雅趣、烟火气;和时光雕刻的斑驳。同时那些绘画亦代表了所有中国人在心中对故土依恋、膜拜、无它可代的崇高地位!画中一切物象是历史、是神、是他人、也是宝贵的自己。
三坊七巷19 40cm×40cm 2007年
结语
林容生在中国画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最大的贡献是——宋代和之前的山水画是为神而画;元朝开始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画家的作品是为失意的士大夫阶层而画;而林容生的工笔重彩和意笔山水画,不计是神还是人,不计社会阶层和出身,不计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他在为三界内外,五行表里的全部生命而作画,谨用山水画这种绘画形式,作为注入这股灵魂与情感的载体。
林容生的中国画作品最核心的价值观是——自己给自己当取暖设备。我爱我自己,亦如爱他人及这世间万物一般热切!
在这个时而温情、时而薄凉的世界上给自己和他人加了一件温暖身心的外衣!
(0)

相关推荐

  • 2020年度总结:最具影响力书画家黄健生

    黄健生,字乐中,号半痴山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楹联家协会理事.广州画院特聘画家.<信息时报·墨耕人生>专栏作 ...

  • 艺术家喻国玮绘画作品

    书画资讯2021-01-07 11:54:38 喻国玮 | Yu Guowei 号渔夫.现为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 ...

  • 全国艺术名家邀请展—— 陈军琪中国画作品赏析

    陈军琪:中国当代画家,字誉之,号悟道.籍贯湖南湘乡,出生于湖北武汉,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原为中国文化部<艺术市场>杂志社首任美术总监.现为中国人民银行文联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金融美术家协 ...

  • 诗性、生命与自然——林容生的山水世界

    文 / 许柏成 林容生近照 林容生,1958年生,福建福州人.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家,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在中国当代山水画坛,林容生是一位有着鲜明个人面貌的艺术家.他作品中安静典雅的气 ...

  • 【本期名家·林容生】许柏成|诗性、生命与自然——林容生的山水世界

    主持人语: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画家在运笔用墨中,体现着人生修养.文化积淀和艺术思考,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本期[时代人物]推介画家童中焘,他是一位学者型画家,其家学深厚,博览群书,对于传统典籍,中外 ...

  • 林容生国画山水20幅

    笔墨丹青新视角2018-11-25 05:19:00

  • 你还在思索如何下笔?林容生“零基础”教你搭建青绿山水画的现代演绎法则

    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 --摘自宋荦<论画绝句> 历史上少年天才并不少见,在我国的千年书画史上,未及弱冠却凭借一幅画就名垂千古的王希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quo ...

  • 林容生 | 筆墨之筆:放棄用筆用線,則是放棄千百年的筆墨文化積累

    ▲清晨 纸本水墨设色 68x45cm   2020 笔墨之笔 中國人生活當中還在使用最古老的工具,除了筷子以外,大概就是毛筆了.筷子自不必說,因為關乎吃飯,每個人每天都在用著.而毛筆在以前讀書寫字,也 ...

  • 林容生 |一心一境:《夏至》

    原创 卧云堂 ▲夏至 纸本重彩 136x34cm 2013 花香在空气里 飘散出 一丝清凉 花开的时候 这样的片刻 就是 永恒的存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

  • 林容生丨乡村纪实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五里街

    ▲永春五里街速写之一 ▲永春五里街速写之二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五里街 2020/10/03 路過的風,在畫紙上 留下雨點的印跡 不要在意它們打濕了紙張 這就是雨點和紙張現在的樣子 一棵看上去很老的樹,斜 ...

  • 中国画名家小品集:林容生作品​

    中国画名家小品集:林容生作品 林容生,1958年生于福建福州.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021-68-36 ...

  • 林容生丨乡村纪实 北京房山区十渡镇十渡村

    房山十渡鎮 2020/08/26 站台上空無一人 據說 傍晚的時候 會有一班到北京站的綠皮車 那個穿過山洞的鐵道橋 總是在畫面中出現 背景依舊山巒起伏 橋下的柿子樹似乎長高了些 樹梢頭依舊掛著果實 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