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窑六棱长颈瓶值得研究
哥窑以纹片著称,而人们为这些极美的纹片所取的名字也极其传神,这既体现了瓷器的形式美,也体现人们对哥窑瓷器的喜爱。
在明代嘉靖年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中也有记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伯,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也,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
哥窑被列入宋代名窑,最早见于明代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把哥窑排在汝窑、官窑之后,排在钧窑、定窑之前,可见最晚至元代末年,哥窑已经被定为宋代名窑。
虽然哥窑被人们定义为宋代五大窑之一,但实际它与其他四大窑相比,一直都有很多谜团等待着人们去解开,而哥窑实际地点就是其中重大问题之一。随着人们对哥窑考察的深入,人们发现历朝历代中文献资料中都有对其的相关描写。
哥窑明显金丝和铁线。 鱼籽蟹爪百圾碎,胎体厚薄都可见。 粉青月白米黄 色,釉面光泽如肤汗。 注解: 哥窑金丝铁线明显,泡似小小鱼籽、有蟹爪纹、俗称百圾碎、胎厚薄都有,色粉青、月白、米黄都有。釉面有肤出汗的感观。这是哥窑的最 大特点,近些年有报道说窑址在浙江省乌龟山。
明嘉靖时期的仿哥窑器物大小不一,形体浑厚不够规整,釉面光亮,不够滋润,釉色有黄 色、油灰色、灰白色及淡青色。传世品较多的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等。工艺装饰上采用了较为新颖的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等。
自古以来,通常所用的支烧方式既有支钉支烧,也有垫饼垫烧这两种。哥窑由于器型较小,所以这两种支烧方式也在哥窑器物身上所常见。垫饼垫烧的底足无釉露出一线胎骨,呈紫褐色。俗称铁足。支钉支烧器物比较少,有一种器物内底也有支钉痕迹的,说明属于叠烧之物,也就是大器内套小器的烧法。这也说明一点,哥窑应该是小窑烧制而非大型窑烧制的。底足内无釉那种,不是真正的传世哥窑,应该是明清时期后仿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