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 大山深处有“昂”村 ||“延安•红韵”杯“我的扶贫故事”优秀征文展播(11)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大山深处有“昂”村

文 |图  张俊(西藏错那县)

  大山再高也会有人去攀登,道路再崎岖也阻挡不住前行的脚步,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一起同行。

——题记

  一年半以前,我从部队退役,通过公务员招录考试被分配至到西藏山南市错那县工作。

  2015年12月19日,也是我到县政府办公室上班的第三天,我第一次随县政府主要领导下乡调研。

  在相关乡镇督导调研完相关工作,已是第二天中午,一行人简单的吃完饭后,又向下一个公路项目建设点前进。

  车子在往县城方向走了半个小时后改变方向,开始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慢慢爬行,由于路况颠簸、弯道又急坐在后排的我只能左手紧紧握住扶手。

  颠簸了近一个小时车子终于在前方再也没有路的地方停下来了,下车后,我只觉得手脚麻木先是活动活动手脚,然后才顾得上观察周边的环境,四周群山直耸云霄,几乎垂直山体,由于低海拔、气候好的缘故山上的植被很好,原始森林风貌保存的很好,旁边的河道时而宽时而窄,水流湍急,卷起了一个个小小的漩涡,掏出手机一看已无信号。

  检查结束后是下午四点过,本以为下乡结束马上要返回县里。这时候主要领导在现场临时询问起一同随行的乡、村干部有关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说的是藏语我一句都没听懂,旁边的一名藏族同志帮我翻译并悄悄地告诉我,在对面的大山里还有几户群众居住,可能,我们一会儿要去群众家里看看。

  果然,几分钟后,领导对在场的我们说道:“刚才乡里、村里汇报距离这里不远的地方有个叫“昂”的自然村还有几户群众,现在时间还早,我征求一下你们的意见,是去看看情况还是直接回县里?”

  没等我们表态,领导建议:“来这个地方的机会不多,时间还早,我们去看看吧。”说完大步往前走,我们紧跟着他的步子前进。

  一路上由于藏族同志多,领导说话的时候更多用的是藏语,我呢,又是刚上班,跟大家还不怎么熟络,只默默地跟着走,走了大概两公里路,只听见他们在不停地说话,好像在商量什么,可惜我听不懂,后来还是旁边的同事告诉我:要过河,但是要返回去走独木桥的话还得好几公里,这会儿,有人去协调施工队的设备了,可能要站在施工设备上渡河。听完这些,我一脸茫然,整个人心情不好了,木然地站在原地,望着湍急的河流再看看对面的深山,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新奇”的事情出现。

  等了一会儿,一台履带式挖掘机来了,先是下河试了试,觉得可行,又从河对面过来接我们,大家陆陆续续爬上挖掘机,就这样挖掘机慢慢悠悠、摇摇晃晃地向河中间小心翼翼地走,站在挖掘机驾驶室后面的我,屁股紧贴着机身两只手尽可能抠住有缝隙的地方,生怕掉到河里,由于河底石头多,挖掘机摇摇晃晃,颠簸的厉害,好在河道不算太宽,几分钟后我们平安到达河对岸。

  雪越下越大,气温骤降,但我们的目的地才刚刚开始,翻越了好几座小山丘后,眼前的景象开始变化,雪松、云杉构成了这里的原始森林风貌,队伍中有人开始捡起枯树枝当做手杖。

  树林越走越深,周围的环境很原始,很静谧,让你难以相信这里还有人居住生活。一些砍伐树木留下的粗大树桩引起了我的好奇,一起随行的藏族同志告诉我,七十年代以前这里是一个林场的伐木点,砍伐的木头通过坡度滑到山下再放进河里,漂到下游。

  渐渐地队伍拉开了距离,有人开始掉队,我就是其中一个。人群中有人在前面大声喊了一句“赶紧走,再不走‘熊大’‘熊二’就出来了”。大家都被逗笑了,本是一句开玩笑的话,但我们大家还是警惕起来,刚刚早就发现了狗熊留下的新鲜粪便。于是,我们几个掉队的人咬咬牙关加快了步子赶上了队伍。

  天越来越黑,雪越下越大,林子越来越深,根本看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深沟,队伍时不时停下来找路,大家都已精疲力尽,都盼着早点到达目的地。终于在两个多小时后,听见了几声狗叫,继续前行,狗叫声越来越清晰,目的地离我们越来越近。

  随行的藏族同志告诉我,“昂”在藏语中意思是最偏远最偏僻的地方。到了,终于到了,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到达目的地来到这个群山环绕、与世隔绝的小山村时,天色已经黑透,我身上冒汗但双腿像灌铅一样不听使唤,停下来就开始不停地抖动,趁着夜色还能看到,零落破旧的几栋典型的门巴族木屋分布在山脚下的一片开阔地,为了防止野兽的袭击,每家的小木屋周围都用枯木竖了围栏。尽管环境闭塞,在这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里,五星红旗依然高高飘扬。

  借着手机光亮,走进89岁的白玛仓决老人家,吊在横梁上的灯泡发出微弱的光线,因长年烟熏,家里室内的面貌已经全无,到处都被烟熏火燎的黑乎乎一片,家里唯一的现代化家电还是中央代表团在西藏和平解放纪念日的时候捐赠的太阳能发电设备,老人正盘腿坐在床上,地上燃起的一堆木柴火苗已经变的微弱起来,一个用钢筋焊接的架子上面放着一口小锅里面“咕嘟咕嘟”冒着热气,见到有陌生人来,老人没有作声,第一反应竟是双手抓起烤架上的锅,我们还在担心是否烫手的情况下,她迅速就将铁锅从烤架上移了下来,这时我们才明白老人取下锅是为了让我们烤火取暖。

  昏暗狭小的房间里挤满了人,老人自然地盘腿坐在了潮湿的地上,紧紧地拉着领导的手不放,一直聊着。墙上贴着领袖画像,有同事建议老人家对号入座,没想到还全部都能说对。

  当得知老人没有见过汉族同志时,领导赶紧招呼我们随行的三名汉族同志站到老人面前,不知道老人真的是否看清楚了我们的长相,但是我看到了她满意地点了头。得知老人类风湿性关节炎严重、视力不好、经常感到头晕、胆汁反流等情况后,主要领导立即嘱咐乡政府要尽快安排卫生院同志上门为老人进行全面体检,确定病情后定期送医送药,从生活上、感情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真正安享晚年。

  在62岁的桑杰白珍家中,炉子里的火苗烧的正旺,炉子上锅里的水已开始沸腾,冒着热气,老人头上戴着一顶旧式军帽,身上的衣服穿的也很破旧,家里还是看不到什么值钱的物件,看到这么多陌生人她觉得很不好意思,一直躲在墙角暗处不肯开口说话,幸好随行的村干部跟她比较熟,慢慢地她才有所轻松,有一句没一句的回答着问话,后来旁边的藏族同志告诉我们,老人由于身体不好加上交通不便,已有30多年没去过乡里,我们便热情地向她介绍着今日勒布沟的巨大变化,邀请她走出去看看,鼓励她好好过日子,生活中遇到困难随时向政府反映,政府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她。

  33岁的索朗多杰布是昂村的村长,他可能是中国编制最小、管理人口最少的村长,由于是年轻人,见过世面比较活络也很热情,家里虽然简陋但是被妻子收拾的很干净,家境看起来要比白玛仓决、桑杰白珍家好许多,他和妻子也是常住在这个自然村最年轻的人,他们现在居住的地方其实就是七十年代林场的临时居住点,也是以前农牧民的夏季牧场。

  他有一个儿子被送到了几十公里外的乡小学,学校实行寄宿制,平日里学生的生活起居都是由老师来照顾,每隔半个月会给学生放一次假,学校放假次数少主要还是为了家长考虑,因为学生家庭分布过于零散,如果学校按照正常周末放假的话不便于家长接送,更重要的是少放假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像索朗多布杰这种情况,每到孩子放假就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孩子在学校呆久了自然想父母,父母也想孩子,可是由于交通不便,几十公里的路程很大一部分都要靠步行,所以,儿子并不是很愿意回家。平日里夫妻两人主要以放牧为生,只有下山购买生活必须必需品时,夫妻俩人才会轮流去学校看望儿子,周末放假时儿子要么留在学校,要么就放在亲戚家。问起对于未来的打算,索朗多布杰和妻子显得很憧憬但又很迷茫,一方面舍不得世代居住的家园,另一方面又向往大山外面的生活。

  走访完昂村的三户群众,已是深夜,索朗多杰布执意留我们吃饭,简单的一盒军用午餐肉罐头、热乎乎的糌粑、再加一碗勒布沟的辣椒,对于饥寒难耐的我们来说是最好的一顿餐点。吃完饭,领导从兜里拿出200元钱作为饭钱交给多杰布的妻子,推辞了一番,见她执意不肯收下,领导还是把钱放在了桌上。准备下山前,领导建议大家凑一凑身上的钱,给每户留点钱当作慰问金,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凑了6000元,然后给各家各户送去,算是表达一下我们的心意。

  就在我们将要离开时,白玛仓决、桑杰白珍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来到索朗多布杰的家,见我们要出门,她们把掌心合在一起贴住额头,弓着身子不停地向我们作揖,我知道,这是藏族老百姓把内心的感谢与感激用最淳朴的肢体语言,表达给我们大家的最好方式。

  是夜,当我们步步维艰艰难走出深山,走向现代文明时,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后记:  

  2016年4月7日晚,我在西藏山南市错那县吉巴乡党政主要领导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4月7日勒布沟下着中雨,吉巴乡干部一行6人,带着党和政府的牵挂和温暖,从乡政府出发步行十余公里再一次走进了昂村,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活动、踏勘放牧点路况、看望慰问贫困群众,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乡干部知道山里空气潮湿,易患风湿性关节炎,早在几天前就安排人在县城买毛毯以及一些生活必需品,带给山里的群众。据悉,在我们走访昂村之后不久,吉巴乡卫生院安排医务人员专门赴昂村开展了送医送药活动。

小知识:

  勒布沟: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也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故乡,勒布沟气候宜人、风景秀美是我国较少民族——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吉  巴:藏语里幸福的意思。

  糌  粑:藏族人民的主食,是把青稞炒熟,磨成粉,吃的时候用酥油茶或藏茶拌合,捏成团食用。

  自然村:一个或多个家族聚居的居民点,是自发形成一起居住的村落,比行政村里的“组”还要小。

推荐阅读:

  1. 张俊 || 山阳的冬日||“一人一城一故事”优秀征文选登(153)

  2. 张俊 || 从秦岭到藏地,驿路风尘带给你更多舌尖上的秘密

END
作者简介

  

  张俊,陕西商洛人,80后,在藏从军16载退役后,考录公务员队伍,现就职于西藏某县政府办公室,作品散见于军地报刊杂志,已完成两部藏地题材长篇小说手稿。

    征稿启事

  〈嘉年华时光〉“我的扶贫故事”全国有奖征文大赛正在开展。

  每期,经过编委会初评、优秀征文展播、文稿质量、读者阅读和评论等,最终综合评选后会在〈嘉年华时光〉公众号公布获奖名单,共评出:

  一等奖一名,奖励陕西中烟延安(红韵)两条(每条价值260元)、价值128元核桃酱大礼盒一个、价值49元简装核桃酱一提。

  二等奖两名,各奖励陕西中烟价值260元延安(红韵)一条、价值49元简装核桃酱两提。

  三等奖三名,各奖励陕西中烟延安(红韵)礼盒两个(每个价值60元)、价值49元简装核桃酱一提。

  优秀奖若干名,奖励陕西中烟价值60元延安(红韵)礼盒一个。

  一二三等奖获奖作者均颁发荣誉证书。

投稿邮箱408440374@qq.com

  温馨提示:恳请大家对自己的原创作品再三修改完善以后,附作者简介、个人照片、联系方式(微信号)等投到指定邮箱。切记,请不要一稿多投!感谢各位读者、作者朋友长期以来的关注支持!

编辑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关注原创公众号,请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关注方式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免费关注★

欢迎点击右下角蓝色字「写留言」参与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