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帐、审计实操
查帐、审计实操
一、假账可以分为两类:假账真算与真账假算。
1、假账真算:是会计用以记账的依据本身是虚假的,那么即使它的会计核算再认真,最终产生的会计报表数据也依然是虚假的。
2、真账假算:是会计用以记账的依据是真实的,但后期的加工处理却采用了弄虚作假手法,最终导致财务报表数据失真。
【例】企业为了逃避监管部门对部分不合理、不合法开支的检查,人为地设置“两本账”,一本是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账,一本是供企业内部人使用的小金库账。有些企业甚至根据不同目的造假,人为编造出三本账、四本账、五本账。以应付政府监管的不同方面。
实务中常见做假账手法汇总
因为成本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组成,而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容易混淆,所以是该操作的漏洞。另,直接材料中包含的运费及人工搬运等费用也与管理费用较容易整合。
会计假账的快速识别
如果一个公司账务做得非常完美,一个污点都没有,那就得小心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账存在;如果一个单位整天筹措资金,而财务报告却十分完美,那也要小心了;如果某企业收入和费用大幅度变化,经营效益明显区别同行业其他单位,财务报告数据明显与事实不符,就应当重点关注。
代账会计做假账应予重视
二、假账表现形式:
(一)伪造、篡改、不如实填写原始凭证
这是行为人使用涂改等手法更改凭证的日期、摘要、数量、单价、金额等,或采用伪造印鉴、冒充签名、涂改内容等手法,来制造证明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
如:伪造单据套取现金,私设小金库。单位以购买某种物品为名,编造假发票,套取现金单独存放,用于不当支出。
(二)白条顶库
所谓白条,是指行为人开具或索取不符合正规凭证要求的发货票和收付款项证据,以逃避监督或偷漏税款的一种舞弊手段。主要手法有:
1、打白条子。
2、以收据代替发票。
3、不按发票规定用途使用发票,如以零售、批发商业发票来代替饮食服务行业发票。
(三)取得虚假发票
这种虚假发票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票本身是假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发票所记载的内容是虚假的。
(四)自制假单据、虚开发票
虚开发票是行为人在开具发票时,除在金额上采用阴阳术外,还开列虚假品名、价格、数量、日期等,以蒙混过关,便于报销。具体手法:
1、虚假品名:用便于报销的物品名称代替不符合报销要求的实物名称。如购买化妆品开列为劳保用品,购买保健品开列为药品等。
2、虚假价格;按需要开列价格或按照虚假货物品名开列相符的价格。根据收款方、付款方作弊的不同要求,虚假价格具有高开、低开、平开三种方式。
3、虚假数量;按需要开列数量或配合虚假货物价格开列数量,根据收款方、付款方作弊的不同要求,虚假数量具有多计、少计、等计三种方式。
4、假票真开:用假发票开具真实业务。一个单位的假单据有时并不全是外单位开具的,也有本单位业务部门、财会部门自制假单据报账的情况。有的单位通过开具不真实的销货发票,虚减库存,将真实的货物销售后将收入不入账,作为本单位的“小金库”来源;还有的单位自制假的支出单据,开支一些正常业务无法报销的费用;还有的单位用自行印制的专用收据隐瞒收入。
(五)证证不符
是指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二者之间的不相符。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普遍性的,有的原始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发生日期与记账凭证所用会计科目应反映的内容、记账日期明显不符;有的记账凭证上所列明的原始凭证张数与实际所附张数不符等。
(六)记账凭证上账户对应关系不正常
单位在经济活动中进行会计核算,记账凭证上所使用的会计科目和其所反映的具体经济业务内容,应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但有些单位却经常使用一些往来科目来偷逃税款,隐瞒收入。
(七)虚构经济业务,编造虚假记账凭证
有的单位为了享受国家税法规定的可用税前利润连续三年补亏的税收政策,而编造虚假的经济业务来体现亏损,也有的单位为了体现业绩而虚构一些经济业务来为大众呈现一种“虚盈实亏”的表现。
(八)假账真做
无原始凭证而凭空填制记账凭证,或在填制记账凭证时,让其余额与原始凭证不符,并将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不符的凭证混杂于众多凭证之中。
(九)真账假做
故意用错会计科目或忽略某些业务中涉及到的中间科目,来混淆记账凭证对应关系等。
1.固定资产增加常见的假账形式
(1)固定资产增加的业务本身不真实或有其他不正当的行为。根据现行制度规定,除了融资租人固定资产外,新增固定资产必须取得产权证明方可人账。例如有些企业将没有产权证的房屋也记为企业的资产;将本应由福利费支出的购进分给职工的非产权房也记作企业的资产,这些都会虚增企业的固定资产。有些企业还会混淆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界限,将应作为低值易耗品的项目作为固定资产。有时企业在增加固定资产时,还会夹带其他不正当的行为。例如某企业向某单位购入设备,在转账付款时的数目高于设备价格,然后当事人拿取其差额作为好处费。
(2)新增固定资产计价不合理。企业对不同来源的固定资产应分别作价,价值的构成应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应按实际支付的买价或售出单位的账面原价(扣除原安装成本)、支付的运杂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作为原价;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照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作为原价;其他单位投资转入的固定资产按协议价或评估确认的价值计价;融资租人固定资产按租赁协议确定的租赁价款、运输费、途中的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作为原价;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同类的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估计人账,或根据捐赠者提供的有关单据入账,接受固定资产时发生的费用,也应计人固定资产的价值;盘盈的固定资产按重置完全价值计价;在原有的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按原有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加上改建、扩建所增加的支出入账。有些企业不按国家规定任意调整、变动已人账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3)新增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不正确。例如有些企业将盘盈的固定资产在借记“固定资产”账户的时候,却贷记“资本公积”。有些企业将固定资产的法定重估增值记入“营业外收入”账户。
(4)将购人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对一般纳税人来说,购入固定资产如果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将增值税也计入固定资产的原价,而不能作为抵扣的进项税额。否则不仅少计了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而且少缴纳了增值税。
2.固定资产减少常见的假账形式
(1)固定资产减少的业务本身不真实。有些企业固定资产的减少是虚假的,例如某企业虚报固定资产盘亏、固定资产毁损等,实质将固定资产私自出售,并将出售收入私分或记入“小金库”。
(2)固定资产的清理的账务处理不正确。例如某企业将出售固定资产残值收入记入有关往来结算账户中,然后再作非法开支使用等;再如某企业将固定资产的清理费用记入制造费用等生产经营费用。
3.固定资产折旧常见的假账形式
(1)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不正确。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范围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不论使用与否);在用的机器设备(包括季节性停用和修理中设备);经营性租出的固定资产和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范围包括:未使用、不需用的机器设备;经营性租入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项目交付使用以前的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未提足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国家规定不提折旧的其他固定资产(如土地)。此外,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从下月起开始计提折旧;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有些企业通过人为地调节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范围,达到多提折旧或少提折旧的目的,人为地调节利润。例如,某企业由于非季节性原因停用设备9个月,该设备的原始价值为200万元,年折旧率为10%,该企业对该设备仍计提了全年的折旧费,则该企业多提了折旧15万元,虚减了利润,也少缴了所得税。
(2)计提折旧的年限不合理、不合规。固定资产的估计使用年限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最短年限表示,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实施细则》中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最短年限为:房屋和建筑物为20年,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电子仪器、车辆为5年;二是用可选用的年限段来表示,如在《工业企业财务制度》中规定:生产用房30—40年,非生产用房35—45年,机器设备10—14年。如果短于上述折旧年限,必须征得税务部门同意;如果仅仅是根据领导的意愿进行加速折旧,必须将加速折旧的绝对数调整应纳税所得额。有些企业经常通过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方法来调节利润,以完成利润指标或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3)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的确定不合理。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的大小也直接影响折旧的多少。根据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为固定资产原价的10%;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为固定资产原价的3%—5%。有些企业人为地缩小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夸大折旧费用,减少本年利润。
(4)折旧的方法不合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企业专业车队的客、货汽车,大型设备,可采用工作量法;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经财政部批准的特殊行业的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企业按照上述规定,有权选择具体的折旧方法,在开始实行年度前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企业对同类固定资产应采用相同的折旧方法,并且前后会计期间应相互一致,不能通过任意改变折旧方法来调节企业的利润。企业要变更折旧方法的,应在变更年度以前报主管财政机关批准。一些企业经常违背上述规定,乱用折旧方法,随意变更折旧方法。
(5)折旧费的账务处理不正确。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应根据固定资产的用途记人相应的账户;如果是生产用固定资产,应记人“制造费用”账户;如果是管理用固定资产,应记人“管理费用”账户;如果是企业专设销售机构用固定资产,应记人“销售费用”账户;如果是经营性租出固定资产,应记人“其他业务支出”账户。有些企业因技术原因或故意记错账户,从而歪曲了企业的成本费用结构,不便于报表使用者对有关成本和费用进行分析。
4.固定资产修理常见假账形式
(1)固定资产修理业务和支出的数额不真实。有些企业将一些不合理的开支记人固定资产的修理费,挤占企业的成本费用;或借固定资产修理之名进行某些不正当的活动。例如,某企业购人一批摩托车分发给职工,却开出一张维修机器设备的假发票,挤占产品成本。
(2)固定资产修理的账务处理不恰当。企业固定资产修理费发生不均衡且数额较大的可以采用待摊或预提的方法,按受益原则分期记人各期的费用。有些企业通过任意改变固定资产修理费的摊销期限,人为地调节各期的费用和利润。有些企业将应该列入制造费用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却列入了期间费用,或者将应该列入期间费用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却列入了制造费用,人为地调节产品成本和当期利润。
5.在建工程常见的假账形式
(1)在建工程不合理、不合法。企业有些在建工程没有经过认真的可行性研究,没有从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可行性上进行分析。有些企业甚至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就擅自上马工程项目,违反国家的宏观控制政策和产业政策。
(2)在建工程成本不真实。由于在建工程金额巨大,内容复杂,期限较长,容易为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将请客送礼、宴请、生产性损失记人工程成本。企业在建工程较多的情况下,容易相互混杂。有些企业通过改变各个会计期间费用归集和成本核算的方法或任意改变费用的分配比例来人为地调节各工程项目的成本。还有些企业将贷款费用不加区分随意资本化,以调增在建工程成本。
6.无形资产常见的假账形式
(1)无形资产不真实。由于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因此一些企业经常弄虚作假,虚报无形资产。例如某企业没有证明商标权的证书而在“无形资产——商标权”账户中记入560万元的商标权。再如某企业接受外单位以专有技术投资,却不能提供有关专有技术的合同协议。又如某企业账面上记录有一项商誉,但企业并没有发生兼并或购买行为。
(2)无形资产计价不正确。有些企业虽然拥有某项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但是却高估或低估其价值,无意或故意歪曲企业的财务状况。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因其来源不同而不同。例如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为自创该项无形资产所花费的必要的支出,一般只包括注册费、律师费、印刷费等;而接受投资转入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为合同或协议价或评估确认的价值;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计价;接受捐助或从境外引进的无形资产按照所附单据或参照同类无形资产价格经评估计价。有些企业在接受外单位以无形资产进行的投资时,其投资的金额却超出了国家所规定的比例(不超过注册资本的20%)。
(3)无形资产转让账务处理不正确,转让价格不合理。转让无形资产可以进一步分为转让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和转让无形资产的使用权。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必须在转让时注销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在转让时不注销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而是在无形资产存续期间内分期进行摊销,摊销时按所摊销的金额一方面借记“其他业务支出”,另一方面贷记“无形资产”。有些企业混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无形资产转让,歪曲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些企业的不法分子利用无形资产定价难的特点,在转让无形资产时,故意压低售价,以从对方收受“好处费”或回扣。
(4)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合理。有些企业通过人为地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达到人为地调节利润的目的。一般地说,有法定年限的,按法定年限进行分摊;如果受益年限明显小于法定年限的,则按受益年限进行分摊;如果既无法定年限,受益年限也不明确的,可按不少于10年的年限进行分摊。
(5)无形资产投资转出不合规。有些企业无形资产投资转出业务不真实,纯属虚构;有些企业无形资产投资转出的计价不合理,从中谋取个人利益;有些企业无形资产投资转出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7.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和其他资产的假账形式
(1)开办费常见的假账形式
①开办费的内容不合规。开办费是指从企业批准成立起至企业正式营业(包括试营业)止的时间内发生的费用性支出。在批准成立前发生的差旅费、调研费等应由企业的投资者负担,而不应作为企业的开办费。营业后的费用性支出应根据其性质分别作为“管理费用”、“财物费用”和“销售费用”等。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如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取得生产性资料的支出应该在有关资产类账户中分别列示,也不能作为开办费。对某些支出,例如利息支出,应根据其是否应该资本化来确定其归属,只有那些不能资本化的支出,才将其作为开办费。有些企业通过人为地调节开办费的内容来调节利润,将不属于开办费的支出计人开办费或者将属于开办费的支出计入其他账户。
②开办费的摊销不正确。首先企业应将开办费在不少于5年的时间内进行摊销,摊销期限一旦确定,就不能任意改变;其次,应采用直线法在事先确定摊销期限内平均摊销;再次,应将摊销的金额记入“管理费用”账户。
(2)改良工程支出常见的假账形式
①改良工程支出的业务本身不真实、内容不合规。改良工程支出是指企业经营性租人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有些企业往往将不属于改良工程支出的内容挤入改良工程支出。例如某企业将新建的职工宿舍从“在建工程”账户转人“长期待摊费用——改良工程支出”账户。
②改良工程支出摊销不合理。现行制度规定:如果改良工程支出的经济使用年限长于经营性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期,则应在租赁期内平均摊销;如果改良工程支出的经济使用年限短于经营性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期,则应在改良工程支出的经济使用年限内平均摊销。有些企业通过任意延长或缩短改良工程支出的摊销期来调节费用和利润。
(3)固定资产大修理的假账形式
①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不真实、内容不合规。企业有时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修理费支出,以调节成本费用,或进行舞弊活动。例如某企业将购置小汽车的支出作为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入账。有些企业混淆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界限,将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计人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或者相反。
②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的摊销不正确。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受益期超过一年的支出,如果收益期短于一年,应在“待摊费用”账户核算。因此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应在超过一年的受益期内平均摊销,不能人为地改变摊销期限。
生产成本的假账形式
1. 将不属于产品成本负担的费用支出列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用等成本项目中
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
(1)将购置的固定资产(主要是非安装设备、小型机具等),通过销售部门开具“解体发票”、“变通发票”、假发票等各种手段,将其列入“生产成本”中的直接材料项目中。
例如,在对某企业生产成本进行检查时,发现一笔将所购的汽车配件直接列入生产成本的业务,其会计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外购材料 45500
贷:银行存款 45500
经查对发现,原始发票中所填写的各种汽车配件合起来正可组装成一辆汽车,而其金额正是一辆轿车的价格。经调查核实,确定该企业购买了一辆轿车,而将发票开成各种配件,财务部门据此将其直接列入生产成本。
(2)将自营建造工程领用的材料,使用的动力费,使用的人工费,列入“直接材料费”和“直接人工费用”项目中。
例如某企业为了控制超额利润和缓解基本建设资金紧张状况,将基本建设领用的价值为60万元的材料费、机修车间为基本建设所出的20万元人工费和供电车间提供的10万元电力费,全部归集计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的机修车间和供电车间明细账中,继而又将60万元的材料费、20万元的人工费和10万元的电力费全部分配计入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内,不仅使基建项目工程成本减少了90万元,而且使企业基本生产成本增加了90万元。
(3)将福利部门接受的物资和劳务转嫁列入基本生产成本中。
例如,某企业辅助生产车间向职工医院、幼儿园、食堂等部门提供的水、电、气、汽车运输和医疗用具、文体用具等共计60万元,按规定应在“应付福利费”账户内列支,但企业为了减少福利费支出,便于其他福利费的开支,将这60万元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中列支,并转账计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中,使产品成本虚增60万元,“应付福利费”账户漏计60万元。
2.将不属于本期产品成本负担的费用全部列作本期成本项目。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原材料核算以领代耗,将投入产品生产并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材料全部计入本期产品成本。
例如某企业基本生产车间、班组于6月份领用原材料150万元,财务部门依据领料凭证直接列入“生产成本”账户中的直接材料费用项目中。由于超过限额领料,年末剩余材料计40万元,其中产品加工完毕需退库的剩余材料计10万元,产品尚未加工需办“假退库”手续的结存材料计30万元,车间均未办理退回和“假退料”手续,财务部门也未作扣减材料费用的账务处理。
(2)将应由以前各期预提列人生产成本的外购燃料动力费用全部列入本期“生产成本”账户中的“直接材料”项目中。
例如某企业1—11月份没有支付供电部门企业用电费用,财务部门也没有按月预提列支“生产成本”,到12月份结算用电费用时,企业一次性支付供电单位1—12月份电费400万元。而财务部门依据有关结算单据,将支付的上半年电费400万元全部列入12月份“生产成本”账户中的直接材料费用项目中,造成企业当期及以前各期损益不实。
3.虚增、虚减生产成本。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
(1)将生产用材料假出库,虚列产品生产成本。
例如某企业为了降低年终盈利水平,12月份将一批原材料出库,财务部门依据出库料单将这批300万元的原材料全部列入生产成本中,即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直接材料”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经盘点核实,该批原材料仍在仓库中未被动用。经向有关当事人询查证实,企业为了调节年终利润,采用作弊手段,办理原材料假出库手续,虚增产品生产成本,从而达到调减年终利润的目的。
(2)多计生产工人人数或生产工时,“吃空额”,并虚增直接人工费。
例如某企业1月份的生产工人人数比上一年的1000人减少了200人,但该企业劳资及财务部门仍然按上年的1000名生产工人数的标准将人员工资分配列入“生产成本”账户中的直接人工费用,多列了200名生产工人的工资。一方面虚增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吃空额”,导致企业形成“小金库”或个人贪污等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3)将非定额内的损失全部列入原材料、燃料采购成本中,提高材料、燃料单价,从而使产品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燃料动力项目增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虚增。
例如某企业在向外地采购燃料煤时,违反实际采购成本计价原则,将途中损失420万元中的超定额途中损失部分250万元全部列入燃料煤的采购成本中。据财务主管讲:煤从外地运进企业,途中损失多数超过定额标准。就目前社会情况看,找到责任者困难大,时间长,还要加大费用,因此没有考虑定额标准、分责任挂账处理,一律记入采购成本中。支付的燃料款一分不能少,而入库数量减少,故煤的单价增高,燃料费总额提高,结果加大产品成本中的直接燃料、动力费用。
(4)用提高材料单价的方法,增加产品直接材料费项目成本。
例如审计人员在对某企业主要产品的单位成本报表进行审阅时,发现与上年相比,与计划指标相比,主要产品单位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进一步利用产量指标、消耗量指标和价格指标进行因素分析法计算,确定为价格上涨所致。经到材料库审阅有关材料明细账,证实企业通过提高材料的单价,加大转移成本,从而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少计了利润。
(5)虚减成本费用,调节当期损益。
有的企业为了虚增利润或者搞虚盈实亏,不是虚增收人,就是虚减成本费用。如某企业于12月份以基建部门的名义领用材料,价值50万元,计入在建工程成本。经查该批材料是生产车间用于产品生产的耗费,由此虚减了产品成本。
4. 将对外投资的支出记入成本费用项目中
如某企业以材料物资的方式,向其他企业进行投资,其材料价值为450万元,企业财务部门未进行“长期投资”的账务处理,而是把减少的材料列入成本费用项目中。其会计分录是借记“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科目、贷记“库存材料”科目。这样一方面加大了产品成本,减少了利润,少缴了所得税;另一方面也隐瞒了投资收益。
5.将应属于生产成本开支的费用列入其他支出中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将应由生产成本负担的材料费、燃料费和人工费列入“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原值、福利费支出中;将应列人生产成本的直接费用记人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或记人其他业务支出和营业外支出科目中。例如,某企业在进行包装物核算过程中,将生产产品领用的包装物与销售过程中领用的包装物混在一起,全部计人销售费用中。这种做法使产品成本不能如实反映,减少了产品成本,加大了期间费用,使企业缓缴所得税。
6.将回收的废料收集起来,不冲减当月领料数,而作为账外物资处理
如机加工后余下的边角余料,不办理交库手续(不填废料交库单)。这样就不能按一定的标准将废料折合成好料,按用途冲减当月的领料数,这不仅没有如实反映产品生产中材料的实际消耗,而且也相对加大了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
7.虚结产品成本,调节本期损益
企业计人各种产品成本的月初在产品费用和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应在各种产品的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常用的分配方法有六种,即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在产品按其年初数固定计算、在产品成本按其所耗原材料费用计算、约当产量比例法、在产品成本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算等。企业应根据产品生产的特点选择本企业的分配方法。但有的企业为了调节本期盈亏,采用各种办法虚估产品成本,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
(1)改变生产费用分配方法,调节当年盈亏
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的企业,一般是将原采用的“生产成本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的分配方法,改变为采用“不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配方法。
(2)利用定额成本调节利润
有的企业为了调节利润,采用高定或低定定额成本的做法进行作弊。
(3)虚估约当产量,调整本期损益
由于在产品完工程度的确定比较复杂,有些部件的完工程度需要采取技术方法进行测定,于是有些企业在此做文章,利用约当假账是如何做出来的?会计当心!这21种手法属于做假账,需警惕
目前做假账的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但是作为会计,一定要一眼看出,避免在工作中背锅;作为普通人,也要能看出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猫腻,让自己避免成为被割的韭菜!
今天咱们中公注会和大家先分享一下怎么一眼看出公司做了假账!
要想辨别一家公司是否做了假账,是否进行了财务造假,作为普通人,只要记住一个简单的公式:利润=入账-出账
一般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都是冲着虚增利润去的,那么根据上面的公式,提高利润的操作空间,那就围绕在虚增入账和虚减出账这两个方面做文章。
财务造假时,一般会怎么实现虚增呢?
主要有两种方式:虚增收入和虚增资产
虚增收入就是买1块,账本写两块,实现收入翻倍。或者自导自演不存在交易,实现收入增加。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法:1.提前确认收入;2.推后确认收入
虚增资产主要是只购入资产后多记资产金额,甚至直接列入不存在的资产。
那么怎么才能辨别公司做了假账呢?
1.看现金流
一般来讲,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贷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里就是假账最快捷的途径。
遇到上市公司出现以下情况时,就应该开始警觉:
资产负债表出现大量“应收账款”
损益表出现巨额利润增加
现金流量表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
2.看利润构成
3.看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项与或有事项
会计在工作中有很多条线,有些新手会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就会触及到红线。
今天咱们中公注会也给大家整理出21种假账手法,会计们需警惕!
1.成本费用互化
如某企业将应计入“管理费用”账户的无形资产摊销计入了“制造费用”账户,月末分配制造费用时,将其计入了“生产成本”账户,这样就造成少计期间费用,虚增利润的结果
2.费用资本(产)互化
如某企业新建厂房,确认为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之后的费用本应计入当期损益,但却计入初始成本计提折旧
3.费用名目转化
如某企业工会经费扣除额度已超过限制比例,于是将其计入职工福利费扣除。
4.费用预提/递延/选择性分摊
如在各费用支出项目上分摊比例进行调节,人为调整各期应该项目造成的税费(如调节土地增值税)
5.成本名目转化
如某企业将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混淆
6.成本提前&推迟确认/选择性分摊
如跨会计年度期间不据实结转收入,人为调整当期损益
8.收入名目转化
如把主营收入变为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以达到控制流转税或突出主业业绩的目的
9.收入负债化/支出资产化
将长期挂账未其他应付款,造成借款经营的假象,达到推迟纳税或不纳税的目的。或将支出长期挂账为其他应收款;将超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额度的费用虚作借款,使企业费用虚减,影响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10.收入、成本、费用虚增/减
如报销虚假费用票据、认为捏造增加销售成本
11.转移定价
如将亏损企业的产品高价销售给盈利企业,以达到关联企业整体税负最小化的目的
12.资产、负债名目转化
13.虚假交易法
如以不存在交易合同入账,造成资金流出,增加本期费用
14.费用直抵收入法
在确认收入时,以虚假发票入账(如广告费、业务招待费),将虚假费用税前扣除,达到减少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的目的。
15.重组转让法
如把主营收入变为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以达到控制流转税或突出主业业绩的目的。
16.私人费用公司化
如将个人油费在公司处理,将个人房租费在公司处理17.收入/成本/费用转移法
18.虚增/减流转过程
将资产由公司借款给个人买下,在以公司租赁起个人资产的名义,无形增加租赁费用。
19.利用金融工具法
如某公司卖出股票时将价格控制在低水平,而当实际收入时,股票价格已上涨,却仍然以低水平价格确认收入,避免部分流转税。
20.集团化操作
如将集团内各公司的费用平衡分配,达到统筹纳税的目的。
21.其他
如将借款作为收到其他公司的定金处理,从而达到避免利息产生的税金等目的。
典型案件讲解 :如何让注会不做假账——三位会计学教授的对话
五一节前,复旦大学举办了一个以“注册会计师诚信”为主题的内部对话与交流活动。“注册会计师诚信”的话题是由安达信事件引发的。作为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在安然财务造假案中暴露的诚信问题,震动了整个会计、审计行业。在中国上市公司造假屡禁不绝,注册会计师同样深陷诚信危机的背景下,安达信留给业界的思考,堪称难得的反思教材。
此次参与对话的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兼会计系主任李若山教授、前复旦大学会计系主任张文贤教授及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孙铮教授。三位教授、博士生导师都是国内会计、审计理论界的知名学者,李若山教授还是我国第一位审计学博士。
会计是艺术,但不是魔术
张文贤:安然公司的财务神话制造了很多虚假的东西,虚报收入,逃避税收等。安达信作为安然公司的审计机构,2001年收费高达5200万美元。安达信在安然造假丑闻中栽倒,真可谓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拿人家的手短”。这一事件再次暴露了注册会计师的很多问题并非出在专业上,造成安达信翻船的主要是低级错误,竟然把有关会计信息资料给销毁了。这样做违反了常识,属于伦理上的低级错误。安达信事件给会计业带来一个思考:“会计”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会计显然是科学,应该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科学。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的解释首先是艺术,因为很多会计师本身是艺术家。会计师凭借个人的经验进行判断,会计工作很多时候需要借助职业判断,这时候显示得便是艺术性。但安达信翻船说明,会计是艺术,不是魔术。
李若山:安达信近百年的历史毁于一旦,对会计业非常值得深思。其中虽有技术问题,但更多的是道德问题。安然公司造假安排的很多交易极其复杂,恐怕只有数学专家才能搞清楚。与此同时,安然公司有许多管理上的创新,如安然在欧洲的分公司所有的业务都是先斩后奏,以求对市场作出迅速反应。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安达信的错误不仅是过于自信,而且也过于他信。安然曾经排名全球第七,安达信错误地认为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不会倒下。另外,安达信错误的根源还在于对利润的追求。2001年5200万美元收入中,2500万美元审计收入,2700万美元咨询收入,咨询收入大于审计收入。在利益的驱使下,关键时刻就出现了诚信问题,而诚信问题又更多的源于制度安排问题。当经济诱惑过大的时候,自律也就变得形同虚设,行为不检点成为安达信的致命弱点。中国证券市场和会计业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银广夏、琼民源、红光实业等事件都或多或少地牵涉到行为不检点。
孙铮:安达信事件暴露出会计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致命问题没有解决,即审计鉴证业务与管理咨询业务间的冲突。管理咨询业务在业界看来是“朝阳产业”,审计鉴证业务则被视作“夕阳产业”。当会计师事务所在调整内部结构时,把风险控制的精力主要倾注于管理咨询业务。然而,恰恰是传统的审计业务放松了风险控制,对所谓的“夕阳产业”缺乏更多的关注,最后犯了极大的错误,导致安达信走向崩溃。具体而言,安达信在审计业务上犯了四大错误。其一,出具了不实的审计报告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鉴定报告,安达信认为安然是没有问题的。其二,在审计过程中没有把握好独立性。会计业以独立性为行规,而安达信一是没有把审计业务与咨询业务分离,二是安然公司高管人员原来竟大多出自安达信。其三,安达信在2001年错过了挽救危机的时机,相反被侥幸心理主导,一错再错。其四,销毁会计档案,犯了业内的大忌。美国没有《会计法》,中国有《会计法》。按中国新的《会计法》规定,销毁会计档案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内部控制是法典建设
李若山:企业财务造假或舞弊的原因是有规律的,包括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有机会制造虚假报表且事后又不容易被发现等。一旦上述条件形成,上市公司就容易大量造假。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发生企业造假的概率相对较小,是因为企业有较强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能消灭造假,但可以降低发生率。审计首先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安然公司就是在制度创新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制度出了问题。现在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和创新,实行扁平化管理。注册会计师如何关注新环境下的会计信息过程,美国和中国都缺乏研究。安然公司的子公司实施的就是扁平化管理,安达信在这方面留下了教训。
孙铮:现代审计已经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但在中国更多的还是制度基础审计。曾经有一家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其财务总监称“内部控制是法典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各项业务流程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控制机制,目的在于确保资产安全性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凡是进入ST和PT行列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都开始按制度基础审计来下结论。例如,在郑百文第一份被拒绝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明确指出该公司缺乏可信赖的最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
有限责任制会计师
事务所的造假成本很低
孙铮:朱基总理给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不做假账”,中央领导一直十分关注企业财务造假问题。朱总理还曾要求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任课的老师,第一堂课就是要对学员说“不做假账”。但一些企业的财务总监和财务人员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问“不做假账做什么?”还有的问“谁要真账?”会计人员都面临一个问题,即谁需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而个别亏损上市公司把责任都推向了注册会计师,会计人员的环境压力实在很大。但是,注册会计师应该具备判断能力,会计准则或许在有些方面没有明确规定,但准则中有一条“实质重于形式”的规定。注册会计师作出职业判断时,应该对投资者负责。
张文贤:从会计业的角度来考虑,有时候感到有点冤枉,难道会计人员想做假账吗?谁真正想做假账?有的企业老总认为,会计是财务上的行家,存货计价、折旧方法等都对调控利润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做假账”不仅需要对会计人员加强诚信教育,而且解决问题应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其实,造假的真正责任不在会计。安然隐瞒财务信息采用金字塔式控股方式,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恐怕也未必解决全部问题。要想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度已越来越大。另外,企业制度的改革也提出了挑战,会计制度还没有来得及完善就被钻了空子。因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都需要加速完善。
李若山: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实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安达信在21世纪“翻船”,与制度安排上的问题有关。安达信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诉讼案例,在几大会计师事务所中,诉讼案发生最多的就是安达信。安达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业务拓展速度并非很快,因为当时会计师事务所实行的是无限责任的合伙。但1995年美国通过新的法律,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赔偿不再按连带责任,而改为比例责任。另外,美国安达信由无限合伙改为有限合伙。换句话说,没有签字的安达信合伙人不需要承担此前的无限责任。国内造假问题更严重,原因之一是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属有限责任制,任何签字的合伙人都不会倾家荡产。中天勤的合伙人戏称“十八天后又是一条好汉”,受到行政处罚后带着业务又投奔了新的会计师事务所。湖北立华参与多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解散不久又成立了新的事务所。这些都是制度安排上的问题,因为没有实行无限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特点,决定了有限责任制的造假成本很低。虽然存在个别官员造假、公司老总造假,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注册会计师放弃最后一道防线的理由。整治造假需要双管齐下,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加大处罚力度;同时需要依靠市场力量,提高发现造假的概率。例如,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对十年内造假两次以上的,实施三倍赔偿。国内证券市场打假,由于缺乏制度安排,难以解决提高诚信的根源问题,而诚信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律。
审计和咨询业务该不该分离
孙铮:安然不断制造关联交易,利用美国现行会计准则上的漏洞,确认关联方的收入和利润,却隐瞒负债、担保等财务信息。安然公司提供给关联方的担保都是有追溯权的,关联方债务出问题后,自然使得安然的信用等级大跌。安然造假和安达信事件引发出两大思考,一个是会计师行业的监管要不要发生一场变革?另一个是会计准则要不要变革?安达信事件暴露出诚信问题,但在技术层面上也确实存在问题。
李若山:审计和咨询业务究竟该不该分离,在业界已经争论了近五十年。安达信事件发生后也有实证研究称,审计与咨询结合在一起,并不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事实上,实证研究虽然科学,但有时也可以对其打个问号,仍然可能存在人为操纵的因素。对投资者来说,判断审计的独立性,看的就是会计师事务所与公司之间有没有关系。安达信事件的结果,将导致美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和咨询业务的分离。
了解和掌握内部审计的流程和方法
了解和掌握内部审计的流程和方法----以不变应万变
笔者:南审的浙江人
坛子里有好多朋友们老是会问谁谁谁有没有XXXX的内部审计底稿可以共享一下吗?可是往往都没有人会共享出底稿,同时各大虾们还会甩下一句:又是一个伸手党。为什么?引用一句内部审计大虾们的话就是:审计无固定底稿。是的审计无固定底稿------因为根据审计的环境、企业特点、审计内容、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人员、审计证据等等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审计底稿。那么一个审计新手会说那我到底该怎么办呢?别怕,审计虽然没有固定的底稿,但还是有套路滴。那就是了解和掌握内部审计的流程和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下面就来具体讲讲。
首先,我要先来了解和掌握一下内部审计的流程。内部审计流程,顾名思义就是内部审计工作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知道了内部审计的流程自然而然也会知道这些流程应该会形成什么样的底稿。有人又会问,那内部审计流程应该从哪里获取呢?当然是先查看公司的内部审计章程、内部审计制度,一般的公司都会根据这些章程、制度制定相关的内部审计流程。如果没有相关流程,没有关系。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份。哈哈,不好的地方大家可手下留情啊。我可伤不起、伤不起!从这份内部审计流程上一看是不是整个内部审计的流程就一目了然了,并且整个审计过程会形成哪些审计底稿也就一清二楚了。具体的各个文档我会在附件给出的。这样童鞋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审计的内容和公司的实际情况改动一下就OK了。
大家是不是很奇怪怎么执行审计程序完成现场工作的审计工作底稿没有呢?不要着急,我知道这部分的审计工作底稿最重要也是大家最想知道最想学习的,要完成这部分的审计工作底稿那就得了解和掌握审计方法。这对编制这部分的审计工作底稿至关重要,大家要好好的学习一下。好了不费话了,下面就来讲讲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为证实审计目标、取得充分适当审计证据而采取的一切程序和技术手段。按照审计的顺序分为:顺查法、逆查法,按照审计的范围分为:详查法、抽查法。这些个方法不用我解释大家根据字面意思应该都是能够理解的。如果不能理解去百度一下先。
审计方法里面的具体审计程序则包括:检查、观察、询问、监盘、函证、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这些程序我想大家应该也都差不多知道,如果不知道的同样百度一下哈。至于具体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专家及专业技术、计算机技术、抽样统计技术、心理学技术、访谈技术、伪装卧底技术等等一切可以用于审计的技术手段。这个技术手段大家可以自己发掘。个人认为只要能帮助实现审计目标获取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技术手段都算,不管是见得光和见不得光的,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此,大家要多发掘多学习多运用。
每个审计程序的实施都会形成相应的审计证据,我们也把它叫证明性审计工作底稿。这里我只给出其中一种或两种相应审计程序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以供大家参考哈。
审计程序 审计底稿文档
检查 审计书证粘贴单、审计记录单
观察 审计观察记录单
询问 审计询问记录单、问卷调查表
监盘 库存现金盘点表
函证 银行询证函、企业询证函
计算 固定资产折旧验算表
重新执行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分析程序 财务比率分析表、利润表趋势分析表
当我们结合自身所具有的技术手段并实施了相关的审计程序,如果发现了问题,那我们还会形成审计发现记录单的审计工作底稿。当我们完成审计任务的时候需要就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和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那还会形成审计发现问题汇总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单的审计工作底稿。
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和掌握了内部审计的流程和方法,其中的审计工作底稿也都已经知道了。那我们对审计就可以不变应万变了。有些人可能会产生怀疑,了解和掌握了内部审计的流程和方法真的可以对审计以不变应万变吗?我想说真的可以的,我来说说具体的方法。首先,当我们制定出了项目审计计划时,我们就已经知道我们要审计的目标、范围、内容重点等等。那我们就可以根据项目审计计划去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简单的说就是把审计内容进行分项、审计目标具体化、审计方法的选择。审计内容进行分项过程,比如财务审计可以按会计科目、循环分项,内控审计可以按循环、流程进行分项;内容分项之后就是目标的具体化,内审的目标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我们要根据分项审计内容确定具体的目标。比如:财务审计具体目标:总体合理性、真实性、完整性、权利与义务、计价正确性、截止期正确性、过账和汇总正确性、分类正确性、披露正确性、合法性等。内部控制审计具体目标:设计的合理性、执行的有效性;将内容和目标进行分项和具体化后,就是审计方法的选择了,其中当然还包括审计程序和技术手段的选择。以上三项工作完成,相应具体的审计方案也就出来了。接下来便是按照具体的审计方案的程序执行和调整执行,形成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
现在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审计2011年度管理费用差旅费报销情况。首先,将内容进行分项,按年份、人员、金额大家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标准。我这里选择金额好了。然后目标具体化:制度的合理性、业务的真实性、业务的合理性。最后选择审计方法:详查法,其中包括了根据分项内容和具体目标选择程序和技术手段。这样我们可以制定出三个具体审计方案:单次报销金额1000元以上的、单次报销金额200-1000元、单次报销金额200元以下的。那我们选择的程序是哪些呢。我认为检查肯定要有、分析性复核要有、计算可以有、询问可以有,对于技术手段我想计算机技术要由。那我们的具体审计程序是什么:1、询问相关人员并获取公司差旅费报销制度。2、检查差旅费报销制度的合理性。3、导出2011年差旅费报销的明细账,按金额进行排序、筛选出相应金额的明细账。4、导出前两年的差旅费报销的明细账,按金额进行排序、筛选出相应金额的明细账并与2011年进行对比。5、检查差旅费报销的原始凭证,核实真实性。6、询问和检查差旅费报销业务是不是真实发生,相关报销标准是不是符合公司制度,以证实差旅费发生的合理性。
以上是我个人工作六年多的经验之谈,希望可以对新人们一点启发,当然如果有不足之处也希望大虾们多多指教...
浅谈现金流量表的审计方法与技巧
现金流量表是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信息,以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从而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做出客观评价。审计现金流量表的目的主要在于:确定现金流量表的内容、性质和数额是否正确、合理、完整;确定现金流量表有关项目数额与其他报表及附注的勾稽大系足否正确;确定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披露是否恰当。对现金流量表的审计方法主要是:
一.获取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基础资料:一是复校加计是否正确;二是将基础资料中的有关数据和财务报表及附注、账册凭证、辅助账簿、审计工作底稿等核对相符,并进行详细分析,检查数额是否正确、完整,现金流盘分类是否合理;三是根据审计调整分录对基础资料的有关数额作相应调整。
二.检查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界定是否符合规定,界定范围在前后会计期间是否保持一致。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手支付、流通的存款。包括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这里的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一般是指从购买日起3个月内到期)、流动性强、易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三.检查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一是先要了解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如果被审计单位未利用计算机程序编制现金流量表,应查明其是否专门为编制现金流量表设置辅助帐簿记录,并取得现金流量表编制底稿;如果被审计单位利用计算机程序编制现金流量表,应对其计算机程序进行了解分析,必要时可聘请专家协助工作;二是检查合并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关注集团内部往来及购销业务是否已作抵销。对本期存在收购子公司或部门以及出售子公司或部门的情况,检查是否已作正确处理;三是关注现金流量表编制过程中,对有关特殊事项的处理是否正确。如:以净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收购其他公司时,权益性投资所支付的现金是否已扣除被收购公司被收购日的现金;处置子公司时。处置投资所收到的现金是否已扣除被处置子公司被处置日的现金;以承担债务形式购置资产;融资租人固定资产;发行一年内到期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新设改制公司年度及股份公司上市年度现金流毽表的特殊处理;金融保脸等特殊行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四.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性复核。一是检查主表与补充资料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是否一致;二是检查主表与补充资料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勾稽关系是否合理;三是检查补充资料之货币资金期末、期初余额与资产负债表的勾稽关系是否合理;四是检查现金流豫表有关数据与审计后财务报表及附注的勾稽关系是否合理;五是检查是否存在金额异常的现金流缝表项目,并作追查调整。如:①若以净额为基础分析经营性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时,其本期增减变动金额是否已正确列入“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或“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②是否出现金额异常的项目,如“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金额大大低于本期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的合计数。③是否存在某项现金流域未发生,而现金流摄表对应项目却有发生额的情形,或某项现金流量有发生额,而现金流量表对应项目却无发生额的情形。④比较个别现金流赶和合并现金流垃表相同项目金额,分析是否存在异常。
五.检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各项日金额是否正确、合理、完整。
六.检查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披露是否恰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于不涉及当期现金收支,但影响企业财务状况或可能在未来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重大投资、筹资活动,也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如企业以承担侦务形式购置资产等。
资产减值准备审计案例分析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一新规定对注册会计师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拟通过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相关审计案例的分析,探讨资产减值准备的技术认定问题。
(一)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审计案例
[线索] 注册会计师李文审计大华公司会计报表时,了解到大华公司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熟低法,并按分类比较法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但审计中发现,在大华公司短期投资中其所持的H股票占整个短期投资的70%。
[分析]《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短期投资应按成本与市价熟低计量,市面上价低于成本的部分,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熟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据此,大华公司选定以分类比较法计提跌价准备时,由于所持的H股票占整个短期投资的70%,应单独对其按单项比较法计提减值准备,其余各项再按分类比较法计提跌价准备。
(二)应收款项减值准备审计案例[线索]注册会计师吴生审计兴兴公司会计报表时,发现该公司应收款项有下列情况:
1.应收账款一A公司账面余额为20万元,已提取坏账准备2万元,年底兴兴公司得知,A公司由于意外火灾导致资产严重损失,以至于企业不得不停产,短期内无法偿还该债权。兴兴公司根据A公司目前状况,做出了如下会计处理:
借:坏账准备 200000
贷:应收账款 200000
并且补提坏账准备:
借:管理费用 180000
贷:坏账准备 180000
2.应收账款一B公司账面余额80万元,属于2001年本年度新发生的账款,兴兴公司对此项应收账款计提30%的坏账准备。
3.应收账款一C公司账面余额40万元,账龄不到2年,已提2000元的坏账准备,2001年末兴兴公司认定该债权难于收回,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并补提坏账准备398000元。
4.应收账款一D公司账面余额60万元,已提坏账准备6000元,审计人员了解D公司是兴兴公司的控股子公司,2001年末兴兴公司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并补提坏账准备594000元。
5.其他应收款一E公司账面余额为10万元,该公司已经严重资不抵债。
6.预付账款一F公司账面余额5万元,因经营管理不善已宣告破产。
7.应收票据一C公司账面余额6万元,该票据虽然未逾期,但C公司因发生严重的经营亏损,偿还债务的可能性不大。
[分析]《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三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企业应当制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政策,明确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提取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有关各方备案,并备置于企业所在地。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据此,对照前述资产减值准备认定的基本条件,注册会计师应建议兴兴公司对上述事项进行如下会计调整处理:
1.对于债务方A公司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停产而在短时间内无法偿还的债务,兴兴公司应当对其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并根据公司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批准作为坏账损失,方可冲销提取的坏账准备和应收账款。因此正确的会计处理为:
补提A公司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为:
借:管理费用 180000
贷:坏账准备 180000
然后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批准作坏账损失冲销。经过批准后,方可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坏账准备 200000
贷:应收账款 200000
2.对于债务方B公司当年新发生的应收账款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而且在无确凿证据表明应收账款发生了较大损失时,不能计提较大比例的坏账准备(一般提取比例大于或等于40%的为较大比例);对于某些金额较大的应收账款不能计提坏账准备,而且如果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较小(一般而言,5%或低于5%为较小比例)还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理由。兴兴公司对此应收账款提取了30%的坏账准备,而又无确凿证据支持此较大比例,可能被注册会计师视为秘密准备,即企业利用计提准备的机会,有意来调节企业利润。因此,注册会计师应首先建议兴兴公司冲回已计提的30%坏账准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计提比例,比如5%,调整对B公司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其正确的会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 4000
贷:坏账准备 4000
3.《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当债务方欠债期限超过3年时,才能作为全额坏账准备计提。如果逾期未超过3年又无确凿证据证明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建议兴兴公司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计提坏账比例,比如10%,减除已计提的部分,本期应补提坏账准备为:400000x10%-2000=38000(元),兴兴公司正确的会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 38000
贷:坏账准备 38000
4.《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当债权人计划对应收账款进行重组,或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如果无确凿证据表明应收款项不能收回,不能全额提取坏账准备。 D公司为兴兴公司的控股公司,在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该项应收款项不能收回时,不能全额提取坏账准备,注册会计师应建议兴兴公司予以纠正。
5.《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除了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外,还应对其他应收款提取坏账准备;对于企业的预付账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到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当将原计人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企业持有的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应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据此,注册会计师应建议兴兴公司对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应收票据按规定补提坏账准备,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三)存货减值准备审计案例
[线索] H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时了解到该公司对存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熟低法,2001年H公司经年末盘点,认定有关存货及其会计处理的信息资料如下:
1.库存商品A:账面余额10万元,已提取跌价准备5000元,该商品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H公司对该商品全额补提跌价准备。
2.库存商品B:账面余额6万元,无跌价准备,该商品不再为消费者所偏爱,从目前情况分析,其市价将会持续下跌。H公司全额提取跌价准备。
3.库存商品C:账面余额20万元,已提取跌价准备2万元,由于此类商品的更新换代,该商品已经落伍,目前已经形成滞销o H公司全额补提跌价准备。
4.库存商品D:账面余额50万元,无跌价准备,目前该商品供销两旺,未发现减值情况。H公司按10%提取跌价准备5万元。
5.库存商品E:账面余额20万元,无跌价准备,该商品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H公司未计提跌价准备。
6.库存原材料F:账面余额15万元,无跌价准备,现有条件下使用该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H公司未计提跌价准备。
[分析]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四、五十五、六十二条的规定,并依据本文前述认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库存商品A、B、C均不应全额计提跌价准备。A商品只是市价下跌、价值减少,但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B商品虽然不为消费者所偏爱,但也只是价值下跌,还未到完全丧失价值的程度。C商品即使已经滞销,但起码还有转让价值。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建议H公司首先根据各种存货的物理状况及减值情况,推断出其期末应提足的跌价准备数额,然后与已提取的跌价准备比较,按其差额补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商品D,由于没有任何减值的迹象,H公司按10%的比例计提了5万元的跌价准备,这没有根据。注册会计师应建议H公司调账,冲回所提取的跌价准备。
对于商品E和原材料F的处理则不同,这两项存货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减值,而H公司却未计提相应的跌价准备,注册会计师应建议H公司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计提减值准备的数量,并作相应的调账处理。
(四)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审计案例
[线索] 注册会计师李文审计大华公司2001年度会计报表时,了解到该公司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熟低法,2001年末该公司部分固定资产有资料及会计处理情况是:
1.设备A:账面原值40万元,累计折旧4万元,减值准备为零,该设备生产的产品的大量的不合格品。大华公司按设备资产净值补提减值准备36万元。
2.设备B:账面原值10万元,累计折旧零,减值准备零,该设备因长期未使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经认定其转让价值为1万元。大华公司全额提取减值准备。
3.设备C:账面原值200万元,累计折旧50万元,已提取减值准备150万元,该设备上年度已遭毁损,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在上年已全额减值准备,大华公司本年度又计提累计折旧2万元。
4.设备D:账面原值30万元,累计折旧3万元,已提取减值准备2万元,该设备未发现减值迹象。大华公司从谨慎原则出发,从本年度起每年计提减值准备2万元。
[分析]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九、六十二、六十三条的规定及认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条件,注册会计师对大华公司上述固定资产会计事项提出以下审计意见:
1.对于设备A,当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使用而产生大量不合格晶的,企业应当计提全额减值准备。该设备的固定资产原值40万元,已提累计折旧4万元,净值为36万元,所以大华公司补提36万元的减值准备是正确的。
2.对于设备B,只有当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无转让价值的情况下,方可计提全额准备,而大华公司的该设备虽然由于闲置不用已无使用价值,但仍有转让价值1万元,因此不符合全额计提准备的条件,大华公司的全额计提准备的做法将会使企业的费用多计、利润少计、固定资产的价值虚减。应冲回所计提的准备,同时考虑该项调整对当期利润及所得税的影响。
3.对于设备C,企业的固定资产在遭受毁损,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时,应在按规定程序核准报废处理前,全额计提减值准备。而且在对资产计提了全额准备后不再计提折旧,应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大华公司不仅未对此设备进行处理,反而计提了2万元的的累计折旧。此做法将会使企业费用虚计、利润少计。注册会计师应建议首先将计提的累计折旧冲回,并按规定程序处理该设备,同时考虑该项调整对当期利润及所得税的影打向。
4.对于设备D,如果企业的固定资产无任何减值的迹象,不能擅自计提减值准备。大华公司这种做法将会使企业的费用多计、利润少计、资产的价值虚减。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建议调整冲回,同时考虑该项调整对当期利润及所得税的影响。
(五)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审计案例
[线索] 注册会计师吴生审计华为公司会计报表时,了解到该公司2001年度有关无形资产的状况及会计处理情况:
1.专利权A:账面余额100万元,计提减值准备为零,该专利权已超过法律规定的保护期限,但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华为公司全额计提了减值准备。
2.专有技术B:账面余额60万元,计提减值准备为零,该专有技术已被其他新的技术所代替,其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华为公司经分析,认定该专有技术虽然价值受到重大影响,但仍有20万元左右的剩余价值,并计提了40万元的减值准备。
[分析]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第六十、六十二条的规定及认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条件,注册会计师对华为公司上述无形资产会计事项提出以下审计意见:
1.对于专利A,因为只有无形资产已经超过了法律保护期限,并且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才能计提全额减值准备,而专利权A虽然已超过了法律保护期限,但仍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华为公司对专利A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将会使企业多计费用、少计利润。虚增了无形资产价值。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建议华为公司首先冲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并客观地分析其剩余价值,聘请有关专家确认其价值,相应计提合理的减值准备。同时考虑该项调整对当期利润及所得税的影响。
2.对于专利技术B,由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在被新技术所代替时,如果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则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如果仅仅是其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影响而仍有一定价值时,则应当分析其剩余价值,认定其本期应计提的减值准备。所以,注册会计师应认可华为公司对专利技术B的的分析及会计处理。
(六)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审计案例
[线索] 注册会计师李文审计大华公司会计报表时,了解到2001年度该公司部分长期投资的状况及会计处理情况:
1.股票A:账面余额15万元,已提减值准备2万元,该股票投资的期末市价为11万元。大华公司当年计提减值准备2万元。
2.股票B:账面余额16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被投资方当年发生严重的亏损,该股票投资的期末市价为12万元,大华公司当年计提减值准备4万元。
3.股票C:账面余额15万元,已提减值准备12万元,被投资方经营状况开始好转,该股票投资的期末市价为16万元,大华公司为此调整冲减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3万元。
[分析]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七、六十二条的规定及认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条件,注册会计师对大华公司上述长期投资会计事项提出以下审计意见:
股票A的市价已经持续两年低于账面价值;股票B的发行方发生了严重经营亏损,对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认定条件,这些投资均应计提减值准备。所以注册会计师对大华公司这些投资事项的会计处理均应认可。
但是,被投资方由于经营得力,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使得股票C的市值有所恢复,经分析其市价已经恢复到16万元,超过了其原有的账面余额15万元,按照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企业应当冲减以前所提取的减值准备12万元,而不能认定其超过账面余额的部分1万元。大华公司的做法显然违背了谨慎性原则对可能收益不予以认定的规定,虚计了当期收益。注册会计师应建议该公司作冲减投资收益1万元的调整处理,同时考虑该项调整对当期利润及所得税的影响
(七)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审计案例
[线索] 注册会计师李文审计兴兴公司2001年度会计报表时,了解到该公司为扩展生产规模,于2000年初开始建造的新厂房,工程开工一年后,因资金困难无法继续施工,停工到2001年末已有1年,预计在未来3年内资金困难仍得不到解决,工程仍会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兴兴公司认定该项工程已经发生了减值,经认定,该工程目前挂账成本为200万元,预计可变现价值为150万元。因此,兴兴公司2001年度末应做如下会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 500000
贷: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500000
[分析]《企业会计制度》第六十五条规定:“企业在建工程预计发生减值时,如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3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在建工程,也应当根据上述原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据此,企业在期末应对在建工程进行价值评估,如发现减值,应当比照固定资产的方法计提减值准备。比如,当某项工程长期停建,并且在未来3 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在建工程,认定其已经发生了减值,应当提取减值准备。因此,兴兴公司的会计处理是正确的,注册会计师应认可。
教你如何正确识别26种假账
【导读】我们这里所谈的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制造产品而耗费的成本,也称为产品制造成本或生产成本。生产成本主要包括三项内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费用主要是指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一、基本建设领用材料,计入产品生产成本
有些企业将不属于产品成本的费用支出列入直接材料费等成本项目。如企业为调节基建工程成本和产品生产成本,通过人为多计或少计辅助生产费用的错误做法,达其目的。例如某生产企业将自营建造工程领用的材料,直接列入"直接材料费"作"借:生产成本,贷:原材料"的帐务处理,这样处理,把不应计入成本、费用的支出计入了成本、费用,虚减了利润,违反了成本、费用开支范围。
二、福利费用开支挤入成本项目
有些企业违反成本、费用开支的范围,将应由福利费开支的费用列入成本项目,加大成本、减少利润,如某企业将福利部门人员的工资,列入成本项目"直接人工费"。作"借:生产成本,贷:应付工资"的帐务处理。
三、福利部门接受劳务,不作转帐结算
有些企业将辅助生产车间为职工医院、食堂、学校等部门提供的水、电、汽、加工修理等费用全部转嫁给基本生产车间和企业管理部门。
如某企业辅助生产车间向职工食堂提供水电,共计50万元,企业作"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50,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50"的帐务处理,按规定应在"应付福利费"帐户内列支。这样一来,使产品成本虚增了50万元,"应付福利费"帐户则漏计50万元。
四、把对外投资的支出计入成本、费用项目中
有些企业以材料物资的方式,向其他企业进行投资时,不反映在"长期投资"科目中,而把减少的材料列入成本、费用项目中。
如某机床生产厂以自己的钢材向某汽车制造厂进行投资,作"借:生产成本,贷:原材料"的帐务处理。这样,一方面加大了产品成本,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另一方面也隐瞒了投资收益,再次少计利润,少交所得税。
五、修理费用,重复计入生产成本
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的修理费采用预提的方法,计入成本费用,但有些企业为控制利润实现数额,将车间固定资产修理费用重复计入生产成本。
例如,某企业每月预提3万元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生产成本,但企业为了压缩超额利润,又将实际支出的45万元设备修理费全部计入生产成本。年终将预提修理费用结转下年度。这样处理的结果,使企业生产成本虚增了36万元,利润虚减了36万元。
六、多期材料,一期分摊
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会计核算应正确划分各月份的界限,但有些企业违反规定,将不属于本期产品成本负担的材料费用支出一次全部列入本期成本项目。
例如,某企业1999年3月购入原材料100吨,计12万元。当月领用该原材料2.5吨,但企业却将12万元全部计入产品成本,由此造成该企业少计当月利润的后果。
七、虚计费用,调节成本
有些企业为了调节产品成本和当年利润,有意将不应计入本帐户的费用计入本帐户或者将应计入本帐户的费用转移计入其他帐户。
如某企业为了压缩当年利润,于12月份以修理车间的名义,虚领材料,计入制造费用帐户,月份终了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由此行为,造成企业本期利润虚减的结果。
八、回收物资,帐外处理
有些企业将回收的废料收集起来,不去冲减当月的领料数,而作为帐外物资处理。这样的结果使企业不仅没有如实反映产品生产中材料的实际消耗,而且也相对加大产品的直接材料费成本,少计利润,少纳税金。例如某企业将职工交回加工后余下的边角余料,不办理交库手续,不填废料交库单,不冲减当月的领料数。
九、生产费用分配,张冠李戴
有些企业为了调节当年损益,将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在盈利产品和亏损产品之间进行不合理分配,造成盈亏不实。
例如,某服装厂生产男装、女装和童装,1999年10月该企业女装和童装的销售要好于男装,该企业在分配间接费用时,按规定的分配标准计算出各种产品应分配数额后,有意将应分配计入亏损产品的制造费用,加计在盈利产品中。
十、未用材料,不作退库
有些企业为了调节本期损益,对车间领用原材料采用以领代耗的办法,将投入产品生产的材料全部计入产品成本,期末有剩余材料,不管下期是否需用,均不作退库处理。
如某企业基本生产车间10月份多领用原材料20多万元,期末车间未办理材料退回和"假退料"手续,财会部门也未作扣减材料费用的帐务处理。由此,该企业造成多计费用少计利润的结果。
十一、改变分配方法,调节当年盈亏
企业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目标在产品费用和本月发出的生产费用,应在各种产品的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生产的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分配方法,但有的企业为了调节本期盈亏,往往改变已经选用的分配方法,并且在会计当期不作披露。
十二、虚估约当产量,调整本期损益
有些企业利用约当产量估算的特点,采用多计(少计)在产品数量的手法,虚增(或虚减)利润,来调节当年损益,
例如,某制造企业年末在产品300件,在产品完工程度为60%,约当产量为180件,但在分配费用时约当产量仅为200件,相应地使完工产品少计成本,随着产品的销售,也就自然少转了产品销售成本,导致利润增加。
十三、期间费用计入生产成本,或生产成本计入期间费用
有些企业为了调节当年利润,将发生的费用计入生产成本;或采用将应计入生产成本的费用计入期间费用。
例如,某企业为了实现计划利润目标,12月份将应计入"管理费用"帐户的10万元无形资产摊销挤入了"制造费用"帐户,月末分配制造费用时,将上述费用全部分配计入了"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帐户,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共同负担,这样,就造成少计期间费用,虚增利润的结果。
十四、已销产品不结转成本
有些企业对已销产品不作成本结转,只记收入不记成本;或者相反,对未销售产品视为销售、多转成本。
例如,某企业2000年5月销售产品1万件,成本80万元,销售收入100万元,该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帐务处理时,只记收入100万元,不转成本80万元,由此造成虚增利润80万元。
十五、随意改变结转产品销售成本的方法
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某一个会计年度内,一般只能确定一种计价方法。方法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如确实需要改变计价方法的,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有些企业出于调节当年损益的需要,在年度中间随意改变既定的计价方法。
例如,某企业发出商品一直采用先进先出法,但在11月份时,材料市场价格上涨,该企业为了压低年末利润,遂改用后进先出法核算出库产品的实际成本,并且在年末的会计报表附注中并未披露。
十六、随意调节成本差异率
有些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在结转产品成本差异时,通过调高或压低成本差异率的方式,多计算或少计算结转的产品成本差异,以达到虚减或虚增利润的目的。
例如,某企业为了压低利润,有意提高产品成本差异率,多转产品销售成本,以达到虚减利润的目的。
十七、不按比例结转成本
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采用分期收款销售方式销售产品,按合同约定日期确认销售收入,在每期实现销售的同时,应按产品全部销售成本与全部销售收入的比率,计算出本期应结转的销售成本。有些企业为了调节当年损益,在分期收款销售的产品实现收入时,人为地确定结转产品销售成本的比率,多转或少转销售成本,以虚增或虚减利润。
如某企业年初销售一批产品价款500万元,成本400万元,在一年内分四次收款,每次收款比率为25%,按季度收款,在4月份本应收取款项125万元,结转成本100万元,但该企业为了体现上半年的利润,采用人为少转成本的方法,结转成本80万元,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十八、任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费用标准
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各项开支均有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许多乱花、乱摊、乱计费用的问题。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违反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任意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从而提高企业费用水平,减少当期利润。如某企业领导人将其家属的"游山玩水"费用列为本单位职工的差旅费来报销,使该企业虚增管理费用,虚减利润。
十九、期间费用,转作待摊处理
有些企业为了实现既定利润目标,就采用将本期发生的期间费用总额中,转出一部分数额列作待摊费用的作假手法来达到目的。
如某企业年计划利润300万元,1-11月份已实现利润270万元,尚需实现30万元的利润才可达到计划,但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预计12月份至多能实现利润20万元。为了完成300万元的利润目标,该企业财务人员从管理费用中转出10万元计入"待摊费用"帐户,并结转下年度挂帐,从而使当期利润达到既定目标。
二十、利用“汇兑损益”帐户人为调节利润水平
会计制度规定对外币帐户,应采用月初或业务发生当日市场汇率作为记帐汇率,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汇兑损益,可以采用集中结转法或逐笔结转法进行计算结转,一种方法选用后1年内不得变更。但有些外币业务较多的企业,为了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采用多种方法人为调整汇兑损益。
例如,某企业为了调低年末利润,就有意在期末按低于帐面汇率的期末汇率计算期末人民币余额,使当期发生汇兑损失,减少当期利润等。
二十一、混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界限
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向银行借款用于购建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而支付的借款利息记入财务费用。企业用借款进行在建工程,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发生的贷款利息,应计入固定资产的造价。但有些企业,为了调节利润,故意混淆记入成本与费用的界限。
例如,某企业1999年1月1日向银行借款用于自营营业大厅,期限3年,该营业厅于2000年1月1日竣工并交付使用。但企业在2000年2月的帐务处理中,依然作:"借:在建工程,贷:长期借款"的会计分录,少计财务费用,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二十二、将利息收入转作"小金库",不冲销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以及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发生的其他费用等。但有些企业在实务操作中,违反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将利息收入转作"小金库",不冲销财务费用,而虚增期末利润。
如某企业出纳人员将每期的利息收入不作帐务处理,不在"银行存款"与"财务费用"帐簿上进行反映,而是提取后存入部门"小金库",留待日后部门搞职工福利之用。
二十三、不按规定摊销无形资产和开办费
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开办费的摊销都应记入"管理费用",作"借:管理费用,贷: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帐务处理,但有些企业为了调节期末利润,人为地多摊或少摊无形资产(或开办费),从而多计或少计费用,以达到其目的。
二十四、坏帐损失不按规定提取
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备抵法核算坏帐损失的企业,应于期末计提坏帐准备,计入管理费用。作:"借:管理费用,贷:坏帐准备"。有些企业为了调高或调低期末利润,就会于期末人为地提高(降低)提取比例,或变动提取依据(应收帐款)的数额,以增加或减少期间费用,来达到目的的。
二十五、把应计入成本的运输费列入期间费用
按照有关规定,企业购入固定资产、专项投资用的材料和设备的运输费应计入设备或料的成本,作为其原值的组成部分;但有些企业却将这部分运输费列入期间费用而增大了本期利润。
二十六、职工医药费、挤入管理费用
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职工医药费开支应在"应付福利费"列支,有些企业为减少福利费开支,往往将部分药费挤入管理费用。从而虚减了当期利润。如某炼铁厂自1999年12月份开始在报销职工医药费时,作"借:管理费用,贷:现金"的帐务处理,将医药费全部挤入了管理费用,违反了国家有关制度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