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十一】梨园往事:《艺苑双菊名坤伶》《白玉霜与小白玉霜》《评剧名伶喜彩莲》三则
艺苑双菊名坤伶
杨菊秋
、
杨菊芬
三十年代初,北京京剧舞台上坤班盛行,生旦净丑均由坤伶扮演、还有姊妹一生一旦同台演出者,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徐东明、徐东霞姊妹;杨菊芬、杨菊秋姊妹。
杨菊秋与杨菊芬,早年曾被称为'艺苑双菊'或'菊国双姝。'菊秋工青衣,其妹菊芬工老生,因她们技艺精湛而被社会各界名士誉为'并美兼优'与'并蒂秋华。'
一九三五年前后,杨菊芬、杨菊秋姊妹在东安市场吉祥戏院组班演出。姐姐杨菊秋当时二十七、八岁,唱花旦,学小翠花(于连泉)的戏路子,为其妹当配角。杨菊芬是妹妹,当时二十岁上下,唱老生,艺宗言菊朋,兼取余叔岩之长,挂头牌。杨家姊妹同台演出,很有叫座力。
杨家姊妹自幼丧父,随母亲牟氏过活,因家境困难,乃延师学戏。技艺学成,在京津一带登台演出,颇受欢迎,到一九三五年正是大红时期,姊妹合演《乌龙院(坐楼杀惜)》、《打渔杀家》、《游龙戏凤》、《四郎探母》、《翠屏山》、《法门寺》等,都很精彩,每贴必满座。杨菊秋也能唱青衣,所以有时也和杨菊芬合演《桑园会》、《武家坡》、《汾河湾》以及《二进宫》一类的戏。杨菊芬有时也上演《定军山》、《阳平关》、《托兆碰碑》等硬靠老生戏,并且对失空斩一类的戏也很擅长,姊妹俩有时还串演《小放牛》、《十八扯》一类的小戏,戏路广,声名益著。
杨菊芬平素喜男装,无脂粉气。西服、礼帽、革履,宛然一翩翩公子。她擅长谭派和余派,会戏甚多,且文武不挡。她常以《碰碑》为大轴,由托兆起至碰碑止,一气呵成,颇受欢迎。《洪羊洞》一剧,吃力而不易讨好,坤伶多不愿演,杨菊芬演来,竟能博得好评。《定军山》一剧,为文武老生靠把重头戏,非有好嗓音、好腰腿、好身手,绝难胜任。而杨菊芬当年在北京中和、长安等戏院露演此戏时,念白清楚,吐字真切,武功扎实。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杨菊秋作为梨园界一娉婷玉立之妙龄女子,能自爱其身,不为风气所移。她除搭长班频繁演出外,每得闲暇则勤习艺事。对于牌局、饭局等应酬事宜极少参与。这在旧日坤伶中,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她业余常习绘画,一次在义演中曾当场画扇数柄,并题云:'陕西饥民,待赈孔殷。欲尽绵薄,力又不逮。乃拨冗画笔数叶,所售之价,全数助赈。明知杯水车薪,不过聊尽微意耳'。
'七七'事变以后,杨菊芬结识了天津'张园'主人张彪的儿子张学毅,这人当时是伪满皇帝溥仪的御前侍卫,东北口音,说话大舌头而又口吃,没什么本事,只以祖遗的一份产业为饵,赢得杨家母女的欢心,杨菊芬终与张学毅结为夫妻。
不久,杨菊秋也结婚了,她自号傲霜,她是以其音容笑貌倾倒了一位长于她十多岁的画家沈馥,得到画家的重金纳彩,结为秦晋之好,但终因年岁悬殊,性情不和,婚后几个月便离异了。
抗战胜利后,曾闻杨家姐妹仍偶有演出;直到五十年代,还听到她俩在北京同台演出、张学毅充当了剧团的管事的消息。后来又有消息说杨家姐妹因年岁过大而辍演,留在戏校当教师了,其后就再无消息。如果杨家姊妹今尚健在,也已是七旬老人了!
白玉霜与小白玉霜
白玉霜
白玉霜是著名的评剧老艺人,是'白派'艺术创始人。
白玉霜原名李桂珍,一九零七年生于天津,父亲是唱莲花落子的。她十一岁时,拜一位刘姓唱大鼓的为师,十四岁时,又拜孙家班班主孙凤鸣为师,改习评剧。孙凤鸣还给她起了个美丽动听的艺名:'白玉霜'。十四岁的白玉霜在锣鼓声中首次登上了戏曲的舞台,也登上了人生的舞台。
白玉霜十七岁时,父亲故去,她挑起了生活重担。先后在天津、吉林、营口演唱,但都未能立住脚,直到后来回到北平,才开始与孙家班头班学生安冠英合作,她以唱腔优美、表演泼辣而红遍了京津两地,被誉为'评剧皇后'。谁知好景不长,因不愿为北平市长陪酒,而被驱逐出境。那是一九三四年的事。二十七岁的弱女子白玉霜被武装警察押解着从小客机里赶出来,携同她的继母、养女小白玉霜含屈忍辱离开北平。
回到天津后,白玉霜排练了《秦香莲》。恰好上海恩派亚大戏院的徐培根来到白家,双方当下签好合同。白玉霜与伙伴连夜启程,到上海演出了《夜审周子琴》、《双蝴蝶》、《苏小小》等戏,唱得都很红。后她又与京剧演员赵如泉合作演出了欧阳予倩编写的《潘金莲》,京评两腔合作取得了空前的盛誉,连演一个多月,场场座满。《潘金莲》使得白玉霜大大地出了名,并受到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的重视。洪琛专为她写了反映艺人苦难生涯的剧本《海棠红》。
《海棠红》于一九三六年七月,由明星电影公司摄制完成,白玉霜领衔主演,王献斋、严工上、舒绣文等担任配角。这是中国第一部评剧故事片,描述了一个名叫海棠红的评剧演员凄凉漂泊的一生。影片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立时轰动了全城。
白玉霜红到了极点,不少公司和商店争着用《白玉霜》给自己的商品命名……但同时,她也招来更多的嫉妒,中伤、暗算和骚扰。为了能在上海滩站住脚,避免重演驱逐出境的悲剧,白玉霜不得不低下头来拜青红帮头子徐朗西作干爹,并被徐占有了。
在白玉霜三十岁那年,她厌倦了功名、虚荣,不顾一切地与人私奔了。而与白玉霜私奔的男子,既不是风流小生,也不是洋场阔少,却是戏班里打铙钹的李长生。
李长生是个乡下人,为人老实厚道,白玉霜喜欢这个淳朴的人。他们回到了长生的家--河北省霸县堂二里村。在那里,白玉霜过起了村妇的生活,恬静、自然,心满意足。日久天长,她的身世渐渐被外人知道,有的土豪劣绅扬言要绑她的票。为了长生一家的安全,白玉霜忍痛告别了他们。
'白玉霜重返舞台了!'天津的戏迷们欣喜若狂。她的艺术更加纯熟了,动作潇洒,做工洗练,唱腔优美。
然而回到天津后的白玉霜像变了一个人,不爱说笑。一九四三年,她病倒了,确诊为子宫癌。在弥留之际,白玉霜想到了结婚,在继母和姐妹们的帮助下,她和李长生结婚了。在呼唤新人拜堂声中,白玉霜在丈夫的怀里,满意地合上了眼睛。时间是一九四三年八月十日。
'评剧皇后'白玉霜去了。她的一生仅度过了三十六个春秋,然而她在评剧事业上的贡献却功不可没,她创造了独特的白派艺术,低回?婉转的独特唱法,加强了评剧唱腔的抒情性。她还在伴奏乐器中加进南胡,在化装、表演技巧上也有许多的创新。养女小白玉霜继承了她的艺术风格并有所发展。
小白玉霜
小白玉霜原名李再雯,山东人,五岁随父逃荒至北京,被白玉霜收作养女,受其熏陶,渐通戏理。
三十年代中期,白玉霜在上海演出成功,与李长生私奔后,李再雯即以小白玉霜艺名开始舞台生涯,时年十四岁。
小白玉霜很聪明,长得也很漂亮。白玉霜在世时,她演二旦,给养母配戏,已在群众中有了基础。
白玉霜希望传艺有后,她用极严格的传统教徒方法传授给养女。小白玉霜以自己的天赋、聪敏、刻苦习艺,学得了白派艺术的神韵和精髓,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真正成了白派艺术的继承人。
白玉霜死后,白玉霜戏班里的老人叫小白玉霜担起主角,街上的海报也换成了'小白玉霜',当时新老观众都很轰动。班里的老人管白玉霜叫'大白',把小白玉霜叫做'小白'。
白玉霜在世时,有个愿望:要让评剧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那时评剧这个剧种没有地位,不能登大雅之堂。小白玉霜实现了养母的愿望,一九四七年,她出面组织著名评剧演员王度芳、小月樵、新凤霞等,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了《母女恨》。
五十年代以后,小白玉霜和席宝昆等重新组建了新中华评剧团,在评剧界第一个带头演出了现代剧《兄妹开荒》、《千年冰河开了冻》等。
评剧白派艺术在一般观众的心目中,只适合于演悲剧,而小白玉霜却使其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她长于青衣戏,扮相大方,两眼传神。她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小女婿》中的杨香草、《九尾狐》中的地主婆等许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小白玉霜果敢泼辣,经历过很多风险,见过大世面,但在'文化大革命'的大风暴中,竟落得个走投无路,吞服大量的安眠药自杀了。她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了两行字是:'我没有文化,你们不要欺负我。'
评剧名伶喜彩莲
报载,不久前大陆举办了庆祝著名评剧演员喜彩莲女士舞台生活60周年演出活动。由喜先生之高徒李忆兰等演了喜女士的代表剧目《凤还巢》、《小借年》、《孔雀东南飞》等,堪称艺坛盛举。
喜彩莲原名张菡香,1916年生于山东掖县一贫苦农家,后随父母去东北谋生。她自幼喜爱评剧,9岁从师'莲花落'老艺人吴寿朋,10岁登台。之后,她又参加了著名评剧演员李金顺主办的'元顺戏社',在演唱方面,受李金顺影响颇深。到18岁时,她已经成为戏社的主要演员,并蜚声剧坛。她曾与戏社演员一起南下天津、北京、上海等地演出。从而使她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形式,开阔了视野。
喜彩莲《人面桃花》剧照
喜彩莲嗓音高亮,擅演花旦戏。她根据自己的噪音条件,在老评剧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了创新。老评剧讲究'扬着唱',即所谓'大口落子'。喜氏则将此种唱法改为'抑着唱',即将'大口'变为'小口'。然行腔讲究情味交融,深沉,含蓄,曲调更加柔美。因此,她的演唱赢得了诸多观众的青睐。
喜氏的演唱最突出的特点是讲究咬字。她的唱腔吐字清晰,干净利落,无论什么字,行腔时总能保持原韵,从不因腔而害字。
以前,评剧的剧目大体为传统的'老八出'或'新八出',如《杜十娘》、《珍珠衫》等,一般演员唱的大都不出这些。而喜氏却上演了大量新剧目,如《凤还巢》、《十三妹》、《孔雀东南飞》等。同行称喜彩莲演出的是'一台新戏'。这些剧目虽系从京剧移植而来,却使评剧观众耳目一新。记得当年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在观看客氏的演出后,极为赞赏,便将《人面桃花》剧本推荐给她,并亲自为她排了这出戏。
从50年代起,喜氏参与了诸多现代戏的演出,塑造出一些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而且戏路更为宽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