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科学主义和戏剧主义

所谓情商高,从本质上讲,就是言语上更具欺骗性。

——坤鹏论

一、对待象征的两种态度——科学主义和戏剧主义

正是基于《人是使用象征的动物 人主要生活在语言之中》这个基本设定,伯克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与象征的关系。

从该基本设定出发,他进一步总结出了人类对于语言本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和态度:

科学主义:视语言为命名、定义或界定的手段,也就是说,致力于通过语言捕捉或确定事物的“本质”。

典型的语言表达是:“这是什么”或“这不是什么”。

终极表现是:与“符号逻辑”相关联的各种思维方式。

戏剧主义:与科学主义相对,视语言为象征行为,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的表态或劝勉功能。

表态功能覆盖了“抱怨、担心、感激等(各种的态度)的表达”;

劝勉功能则包括“命令或请求”,以及维持人类社会“合作与竞争进程”的其他需要。

典型的语言表达:“你应该这样做”或“你不应该这样做”。

终极表现是:对小说、戏剧、诗歌、以演说和广告为代表的修辞、神话、神学、哲学等体裁的思考中获得最大的用武之地。

二、温故知新:行为与运动相对

在《人是使用象征的动物 人主要生活在语言之中》中坤鹏论介绍了伯克对于行为与运动的区别,今天温故而知新一下。

因为这里面蕴含着贯穿伯克的修辞哲学思想的关键——动机。

动机,是个熟悉的陌生词,很重要,先来对它有个认识。

动机的英文motivation源于拉丁语movere,即推动to move。

动机,指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的内部唤醒状态,主要表现为追求某种目标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为追求某种预期目的的自觉意识。

动机,由需要产生,当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并且存在着满足需要的对象时,需要才能够转化为动机。

动机,是一个过程,它是以某种方式引发、促进、保持和中止指向目标的行为。

简单讲,动机就是促使个体发生行为的内在力量。

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需要,二是刺激。

自古以来,人都在思考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由此提出了关于动机的理论,被称为动机理论(又称动因理论),它是关于动机的产生、机制,动机与需要、行为和目标关系的理论。

目前经典的动机理论包括: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逆转理论等。

伯克认为,人类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可以根据动机进行区分:

凡与动机无涉的为运动,它源于人的动物性,比如:人的生长、新陈代谢,以及对食物、休息等的欲望。

凡受动机驱使或由动机促成的是行为,虽然根源还是人的动物性,但以神经性为其本质特征,涉及语言能力、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

因为动机的形成和变化与象征手段的应用紧密相关。

所以,一切由象征手段诱发或者通过象征手段进行的活动,在伯克看来都必然涉及动机,所以,都属于行为。

比如语言的应用毫无例外地应该被看成象征行为,即使是那些“最不带感情色彩的科学术语”的应用也是如此,因为这类术语的应用“不可避免地带有说服性”,或者说带有说服动机。

三、修辞与人类社会同时发生

正是基于科学主义和戏剧主义这两大态度,以及行为与运动的区别,伯克得出一切话语都免不了带有说服性,也就是都具有修辞性的结论。

而修辞的基本功能则在于“施事者通过词语的使用促使其他施事者形成某一态度或采取某种行动”。

这一功能同时也是“语言本身的一个基本功能,也就是作为一种象征行为的语言诱使对象征天生敏感的人类个体相互合作的那个功能”。

因此,伯克认为,修辞是与人类社会同时发生的,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重要生存条件。

那么,它的根源“并非人类社会存在过的任何具体状况”。

换言之,修辞既不是古希腊,也不是古罗马的产物,它早已有之,只不过后来被人们单独形成一门学问进行研究罢了。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和戏剧主义的语言观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先是“语言”,然后才是“观”——各自的特点。

也就是说,它的本质是相同的。

那么,两种语言观并不完全排斥,因为从本质上看,命名、定义或界定本身也属于语言这种象征行为。

只不过,它们导致了人们比较迥异的行为取向。

戏剧主义语言观强调“你可,你不可”,科学主义语言观则强调“所是,所非”。

如果再从更高的视角看这两种语言观,其实,戏剧主义语言观是包含科学主义语言观的。

因此,只要将语言中的戏剧主义研究透彻即可,而无需将它们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四、对科学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

在很大程度上讲,伯克的戏剧主义是针对当时流行的科学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而提出来的。

20世纪30~40年代,伯克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者,这个阶段也是他修辞哲学思想初成的早期阶段。

正是在这个阶段,伯克确立了以下观念:

——有关人的基本设定——人是使用象征的动物;

——行为与运动相对;

——象征行为以人类能够学习和使用象征系统为特征;

——象征系统中的符号不仅可以象征事物而且还对主体的态度发生作用;

——语言是象征系统中最典型、最基本的成员。

从中可见,伯克的戏剧主义理论已初见端倪。

作为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者,对于19世纪~20世纪,人类社会因科技大发展而出现的唯科学论、科学宗教化等现象,伯克就像在其《反论》的前言所说的:“我们选择给它取名为‘反论’是因为就其基本关注点和信念而言,它主张的每一条原则都与时下流行的原则针锋相对……”

比如:他曾在《动机语法》中对技术主义进行了抨击,认为它不仅会污染地球,也以其他方式威胁着人类;技术主义对世界、甚至对技术开发者本人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就说明了这一点。例如,现代科技带来的核武器,其杀伤力之巨大,以致人甚至不敢用它报复别人。

下面来让我们看看伯克是如何批判科学主义以及逻辑实证主义的。

1.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伯克的戏剧主义的核心是语言戏剧哲学观。

也就是说:语言及言语是戏剧。

而科学主义则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命名、定义或界定,强调诸如“那是……,或那不是……”。

似乎语言行为可以不带任何主观色彩,没有情感价值的作用。

伯克认为,这种从命名或定义或界定出发去研究语言特征的做法是错误的。

他指出,所谓的科学定义,其实就是使用特定语言来反映现实。

但是,“由于它是一个术语,本质上必须是对现实的选择,而且从这个方面来说,它必须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偏离,任何术语必须把注意引向某个渠道,而不是其他渠道……比如,一本物理学的教科书,把人的注意指向一个不同于法律或心理学教科书所指向的方向。”

伯克还在其《动机语法》的“定义的矛盾”一节中重点抨击了科学定义和哲学定义貌似中立的做法。

他认为,所有定义都是具体的人为了服务特定场合而创造的,因此根本就不可能完美地再现现实。

为什么?

首先,尽管定义可能会被一代一代的人不断改进和完善,但是,人类相对这个世界来说太短暂、太渺小、太短视,至今还无法看到全貌。

其次,因为“人们在寻求逼真反映现实的词汇时,必须创造对所选择的现实进行描述的词汇,但任何对现实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现实的偏离。”

再次,即使最“科学的”命题也是具体人物与特定场景之间的协商,为了使大多数的探究适合具体场合,探究者必须关注非理性的方面,比如:情感、美学等,所以科学语言还是浸透了伦理价值的。

最后,人的语言本质上不是中立的,更不是公正的,语言是一种人们选择具有道德偏好和含蓄的隐喻来描述这个世界的行为。所以,人们的话不可能悬置价值判断,而总是带有价值判断的。

写到这里,坤鹏论不禁想起我们常说的情商高,从修辞学的角度审视,所谓情商高,本质上讲,就是言语上更具欺骗性。

之前坤鹏论曾分享过对于真实与欺骗的观点。

概率世界,最佳状态便是复杂性科学所说的混沌边缘——秩序与混沌之间,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相辅相成,纠缠拉扯,从而达到平衡状态。

运转良好的真实世界,在真实与欺骗方面也是处于平衡状态的,也就是社会上的人多半诚实,偶尔说谎。

从某个角度而言,正因为我们当中有骗子,我们自己也有时撒谎,所以我们通常既诚实又谨慎。

也因为如此,坤鹏论坚信,这个世界上只有暂时的真理,却没有绝对的真理。

当然,有人说,没有绝对的真理就是绝对的真理,听着挺有道理,其实它是个典型的说谎者悖论。

如果你留意关注股票投资圈也会发现,不少人大谈价值投资的根本原因,其实是看不得别人赚钱,算是一种变相诅咒,言外之意是:别人赚钱只是一时爽,未来肯定赔钱,同时还有自我安慰、自我欺骗而已。

坤鹏论发现,这种事太经常了,许多人和别人讲所谓的道理,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为自己不做或做不了找借口,而且还不想让别人去做,为此他们张嘴就来,深究的话,那些他们郑重其事的道理,很多时候不是他们编的,就是他们自己也是道听途说,甚至只是模糊的印象而已。

不难看出,上面所讲到的伯克的观点带有浓浓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高尔吉亚的语言观、尼采的视角主义以及修辞观的精髓。

正因为科学主义不靠谱,且严格意义上讲,可以被戏剧主义所囊括,所以,伯克要用戏剧主义,从语言的态度功能和劝勉功能为出发点来研究人的象征行为。

另外,伯克还从行为与运行的角度对科学主义进行了批判,他指出科学主义正在将行为沦为运动。

运动是什么?

按伯克的定义,运动的本质是动物性的,生理性的,是为了生存的,是不需要思考的,但是,却又都不是人能够说不的。

反思一下如今越来越被困于系统的我们吧,特别是那些系统化特别发达的行业,比如:流水线、外卖、快递等。

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越发达,我们这些个体却越向动物性退化,行为越来越成一种奢侈,千篇一律,不需要动脑子,也没有时间思考的运动正在越来越占据我们的人生。

伯克特别提醒世人,警惕以下两种倾向:

第一,行为简化为运动的倾向,即使外部环境是这样的趋势,个人也应该保持清醒头脑,而不是随波逐流。

第二,语言的否定命令向否定命题简化的倾向,从而截断道德伦理介入的可能。

什么叫命题?

在现代哲学、数学、逻辑学、语言学中,命题(判断)是指一个判断句的语义(实际表达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命题不是指判断句本身,而是指所表达的语义。

数学中的定义、公理、公式、性质、法则、定理都是数学命题。

也就是说,命题成了判断其他的依据,它们本身是不容质疑的。

否定命令可以选择服从或不服从,一旦简化为否定命题后,就是将其固化起来,阻断讨论,不允许质疑,就如同上了枷锁,将人桎梏于牢笼。

2.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

在批判完科学主义后,伯克继续对当时流行的逻辑实证主义发出诘问。

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基本点是所谓的“理性化”,但是,伯克认为,理性化或理性过程是一个对倾向的语言化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主观色彩浓厚、具有修辞说服的过程,而不是一个100%客观的过程。

伯克尤其对实证主义崇尚的实验室实验不满。

他认为,因为经验观察到的东西,不管它是什么,实际上都是通过对环境作出选择,把动物环境模拟人的动机环境而获得的,根本不是关于人的真正的事实,人与动物是有本质区别的!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坤鹏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