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塑料之父—徐僖院士诞辰100周年(视频)

1月16日,一个伟大而难以忘怀的日子,我国杰出高分子材料科学家和教育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奠基人之一、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创始人徐僖院士的诞辰100周年。

徐僖,“中国塑料之父”,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创建我国第一个塑料厂,创办我国第一个塑料专业,撰写了我国第一本高分子专业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

▲徐僖先生为高分子而生,他山河入梦,家国为重;他是学界泰斗、国家栋梁。伟人已逝,风范犹存。丹心照日月,薪火永相传。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师魂。

1921年(民国十年)1月16日,徐僖出生于江苏南京,高中就读南京金陵大学附中和重庆南开中学。

1933年,他寄居上海姐姐家。姐夫张祖培是“五·卅”惨案时期圣约翰大学反帝斗争学生领袖,姐夫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感给予徐僖很大影响。

1934年,他在上海租界教会学校念初中,目睹洋校长当众凌辱中国学生,随即愤然退学。

1937年,他随父母在南京大屠杀前三天扒上火车逃到武汉。他看到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从此立志报效祖国。

1940年,他考入内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化工系。浙大“求是”校训培育了他无私无我、苦干实干、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精神,塑造了他在青年时代的鲜明个性。

1944年,日军攻进贵州,浙大停课,他随侯毓汾到内迁四川的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担任助教。抗战胜利后,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招考留美学生5名,他一举考中。

1947年,他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理海大学化工系攻读硕士学位,用从国内带去的五棓子在实验室首次试制成功五棓子塑料。

1948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彼时的中国刚刚经历过大战,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在这种情况下,徐僖毅然返回祖国。

1949年5月,他乘美国“威尔逊号”轮船回国,途经香港时受到刁难和阻挠。在任鸿隽的帮助下,他舍弃行李,随身带着笔记资料飞赴重庆投奔父兄。

1949年,重庆解放,宋庆龄主办的《中国建设》杂志向海内外报导了徐僖回国消息。

1949年冬,徐僖受聘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1951年春,他申请开发五棓子塑料,国家任命他筹建重庆棓酸塑料厂、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53年,徐僖领导的重庆棓酸塑料厂投产,新产品在被封锁禁运时代为中华民族争了气。

徐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要重视力学与高分子化学两个学科交叉领域,研究高分子材料在应力作用下化学过程和现象,为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和改性开拓新途径。当时国外在这一边缘领域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

在上世纪50年代完成塑料产业化后,徐僖又提出将高分子材料系统用于油田开发的思想。他研制出一种耐温抗盐堵水剂,实现了低能耗和高效率的采油;研制成功第一款国产原油降凝剂,实现了原油的低能耗输送,替代国外产品进口,广泛应用于国内输油管线,成为国际高分子力化学的引领者之一。

1960年,他在下放劳动期间编著出版中国高等学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帽子,右眼成疾失明。

1961年,徐僖又带领团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

从1978年开始,他就与石油部门合作成立油田化学品研究室,开创了高校和产业结合的科研创新方式。其后,他领导的高分子材料工程实验室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合办合作建设技术平台和装备平台,开创了高校技术转移的新途径。

1980年,徐先生在去玉门的途中,突患疾病,肺被切去了1/3。即便如此,在此后的近30年里,他仍然坚持到一线去。

1989年创建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过将近50年的辛勤耕耘,徐僖主持的学科点累计已培养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7000余名。
学生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琪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教授,太原理工大学的党委书记郑强,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向明教授、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邹华维教授等。
从1953年开始,徐僖和他建立的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了近3万名高分子方面专业人才。四川大学在徐僖的带领下形成了高分子学院、轻纺学院、化工学院等众多学院和相关学科。他被四川大学师生亲切地称为“祖师爷”。
2013年2月16日,徐僖原本打算像往常一样去办公室,然而几十年不变的习惯在那个中午戛然而止。在把一生奉献给钟爱的高分子材料事业后,徐僖留给人们的是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