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多汗,多因湿热上浮,教您3个简单方法,改善“蒸笼头”
导语:有些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苦恼,气温稍一提高,自己的头部,颈部就会呼呼地流汗,用手一抓都是一大把。在吃饭的时候稍微一用力,都会“汗如雨下”,非常影响日常作息和生活。
但此类头颈流汗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多集中在头部,颈部出汗,身体并没有所谓流汗的迹象。根据中医的说法,如果无缘无故流汗过多,大多是因为体虚或者湿气入体。显然这种仅仅脖子以上流汗的现象,和体虚的症状相关联不大。但实际中医也已经早有囊括。我们称这种头颈多汗且频繁的症状,称为“蒸笼头”。而出现蒸笼头的主要原因,其实是湿热上浮。
什么是湿热上浮?为什么会导致“蒸笼头”的产生?
所谓的湿热上浮,顾名思义,就是身体里的湿热之气,顺着筋骨脉络呈现向上游动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身体水利运转不畅,湿热之气淤积过多
这个原因应该很好理解,我们身体里运转水利的主要器官是脾脏,如果脾脏受损,水利运转也会受到阻碍,我们摄入的水分转化成津液的这一过程或多或少也会受到影响。
简单来说,饮水转化成津液的过程中,因为运转不畅,衍生而出的内湿之气就会增多,越来越多的湿热之气淤积,广而扩散,颈部以上出现湿热上浮也就非常好理解了。
医生建议:如果存在此类湿热淤积过多的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养脾。例如中药选择四君子汤,茯苓养脾丸等进行滋补,饮食上佐以薏米,莲子,莲藕等利水养脾食物进行补充,脾脏功能好转,湿热淤积的情况也就能有所缓解。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原因往往是湿热之气淤积过多,在散布上浮的同时,也会波及到全身,因此不仅头颈会流汗,全身也会不同程度出现流汗增多的现象。这明显是和我们开头提到的特征不吻合。这也就导致第二种原因的产生可能。
第二个原因:身体“下行”淤积,瘀热“夺头”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湿热之气本来是由脾脏转化,最后通过毛孔,尿液,排泄等方式进行代谢。但如果我们下行的一些途径淤积,例如尿液,肾脏代谢等方式。湿热之气向下的道路被阻隔,自然就会去抢占头颈的汗孔进行宣泄。也就会产生所谓的头颈流汗,身体正常的特征。
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头颈出汗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因为下行被堵塞,所以湿热上浮,最后形成了这种异常的症状。既然找到了问题根本,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
湿热上浮出现“蒸笼头”,或因下行堵塞,有什么样的办法去缓解?
中医为大家推荐如下3种简单方法
方法一:喝水补水
下行堵塞的一个重要原因,上文也有提到,就是因为水利不畅,湿气淤堵没有办法排出。
因此,缓解湿热上浮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将我们失去的水利“补回来”,而补充的最直接办法就是喝水。喝水在增加我们身体新陈代谢效率的同时,自然也会加快我们脾脏的运转速度。
脾脏运转的速度加快,自然水利运转也会变快,下身淤堵的湿气被下引,通路畅通,身体多余的湿热之气恢复了正常的代谢途径。自然蒸笼头的现象也能得到缓解和改善。
但需要注意的是,想要补水滋润下行的朋友,还请注意每天喝水的量,正常情况下饮用1000到1500毫升水即可。不要喝的太多,反而容易引起湿气冗余,对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方法二:补养血气
《伤寒论》中有过这样的一句记载:“血不利则为水”,意思就是,如果我们自身的血气不足,在扩散的过程中不足以疏导经络,下行的静脉也容易堵塞,造成湿热淤积的现象。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缓解湿热上浮的迹象,补充自身气血,打通身体被水气淤塞的脉络,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例如多吃一些红枣,瘦肉,枸杞等食物,就能起到非常不错的补血效果。
另外也可以尝试补血益中的中药:茯苓,苦草,栀子等等,泡水或者小火煎服。通过药效提高身体血气的分泌速度,作用同样非常显著。但服药期间要在资深中医和专业人员的监督和计划下进行,这才是养生最稳妥的态度和方法。
方法三:按摩足太阳经
说到养生健体,我们中医的经脉推拿方法自然也不能放弃。根据中医的说法,足太阳经是身体下行的重要关口,也是最容易发生湿气淤堵的地方。
如果长时间出现蒸笼头的症状,不妨尝试一下按摩足太阳经,每天十分钟,轻轻地用大拇指进行揉搓,加速此处经脉的血液循环,推动湿气淤积散去,下行畅通。头颈出汗自然有所改善。
顺带一提,足太阳经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穴位,而是一整条脉络,根据《灵枢。经筋》记载:“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
意思就是说,足太阳经从我们的小脚趾开始,上段止于外脚踝,再上段和膝盖定点交汇,然后再向下到足跟。这一段经脉路线,就是具体的足太阳经通路。每天轮流清按压摩,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结语:总而言之,头颈出汗造成的“蒸笼头”现象,大抵是因为下行堵塞,很多人误以为是体虚进行补养,残留之物淤积,反而对身体健康基础不利。因此通过本文,希望大家可以适当参考疏通下行,改善湿热的方法。蒸笼头的情况自然也就能得到非常好的改善,望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