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的四爷也很传奇
皇子中的老四向来很神奇,只要看过清宫戏的自然明白这是什么梗,雍正是四爷,乾隆也是四爷,再往前还有永乐帝朱棣,都是大名鼎鼎。这里要说的汉文帝刘恒也是排行老四。
汉文帝的名气并不算小,初中历史课本上还记载有他废除肉刑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再去翻一翻。刘恒一手创造了中国古代史中著名的文景之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扭转了秦末以来社会经济的凋敝状态,并开启了汉武盛世,称得上一位明君。然而这位四爷的即位之路甚不平坦,甚至要比清代的那两位传奇的多。
刘恒即位接的并不是父亲的衣钵,而是和朱棣类似,从侄子手中夺得的皇位。仔细算起来,刘恒是西汉第五位皇帝,前面依次是父亲刘邦、二哥刘盈、大侄子刘恭、小侄子刘弘。不过刘恒可不是像朱棣一样,悍然兵变夺权。他本是个局外人,却被朝中大臣给硬推了上去。这事说起来充满了黑色幽默,刘邦死后,吕后临朝听政,大肆打压异己,吕氏一党一时间权势滔天。吕后死后,被打压的朝臣与刘氏宗族联合倒吕,一朝功成,计划另立一位与吕党无关的新皇帝。本来倒吕行动出力甚多的齐王刘襄呼声最高,然而当时掌控长安局势的大臣们害怕这位强势王爷日后卸磨杀驴,在可选的继承人里面,代王刘恒性格最为平和,长安城内的实权派最终决意拥立刘恒。一直置身事外的刘恒就这样成了新皇帝。
一直以来,刘恒能够登基都被认为是走了狗屎运。对于皇位,他既没有实力争,也没那个意愿,这份荣耀偏偏就落在了他头上,真可谓造化弄人。不过,要说完全是运气使然,也有失公允,荣登大宝之前,刘恒过的并不容易。刘恒并不受刘邦待见,他的出生本就是个意外,母亲薄姬出身并不好,也不受宠,刘邦某天只是心血来潮,有了这位四子,后来几乎就没怎么关注过薄姬和这个儿子。刘邦后来给诸子封国,刘恒分得的是诸国中最差的代国,这里远离中原,环境恶劣,还要时时提防匈奴人的侵袭,待在这么一个地方和流放无异。幸好刘恒随了母亲的恬静性子,到哪儿都随遇而安。这正是后来大臣们最看重他的地方,成了他最大的政治资本。当然,刘恒要想用上这份政治资源,首先要保证能活到这个关键时刻,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刘家兄弟的夭折率高的惊人!
刘恒八岁离开长安就藩,第二年刘邦就去世了,紧接着就是主母吕后临朝。吕后可是出了名的狠角色,先是把宫内昔日的情敌诛除干净,又将宫外的异己势力扫荡了一圈,朝内局势是风起云涌,跌宕起伏。而刘恒在代国这个安静的小角落里与世无争,一呆就是十五年。这十五年里,刘恒的七个兄弟已经先后走了六个,要知道刘恒继位时才24岁,老刘家作为尽享天下资源的皇室,这么高的死亡率实在是不正常。这大都是拜吕后所赐,这位国母精力旺盛,对权力充满了渴望,尤其对刘邦的这几个儿子防范甚严。老三刘如意、老五刘友、老六刘恢均是被她害死,老大刘肥、老二刘盈、老八刘建虽然都是病逝,但也都有吕后的因素在内。精力旺盛的吕后独独放过了老四刘恒和老七刘长,肯定是有特别的因素在内。
老七刘长很好解释,他虽非吕后亲子,但因自幼丧母,被吕后收养在身边,所以刘长和吕氏关系甚密,吕后对他也很信任。而刘恒能存活这么久,也不是光性子“怯懦”就能解释的。刘恒除了够“软”,还很识时务。在关乎命运的几次抉择中,刘恒都没选错。首先是婚姻问题,吕后对于那些小辈除了打压,也会弄些手段拉拢拉拢,只不过她的手段太过于一厢情愿了。吕后几乎给每个王爷都配了吕氏女子为后,甚至连亲儿子惠帝都没放过,就此有了舅舅和外甥女结为夫妻的奇观。这些强扭的瓜自然也不会甜,刘吕配的婚姻生活似乎都不大和谐,老五刘恢和老六刘友都是因为没和自己的吕氏王后打好关系,最后丢掉了性命。就凭吕后这么强烈的控制欲,肯定也不会漏掉老四刘恒。刘恒理论上也有过吕姓王后,要不然也不会在代王的位子上坐的那么稳。
之所以不能说的那么肯定,因为遍观各种史料,都没有刘恒第一任王后的具体记载。虽然有很多人在有意无意的遮盖刘恒和吕氏之间的关联,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与这位迷雾中的王后有三个或四个儿子,想来夫妻关系还是很和谐的。他的五弟刘恢、六弟刘友都是因为和吕姓王后不睦,最后导致为吕后所不容的。刘恒明显就要乖得多,一点儿也不惹事,也让吕后相信,刘恒是自己人。除了对强配婚姻的甘之如饴,刘恒也抵住了来自“大登科”诱惑。
汉朝前期的这些同姓王中,以齐王、赵王和梁王最贵,而吕后尤其喜欢折腾赵王。刘恒兄弟中第一个折在吕后手中的老三刘如意就是赵王,后来吕后又先后让老六和老五补缺,无一例外也都横死任上。赵王可以说是吕后时期大汉最凶险的职位。老六身死后,赵王的位子又空了,吕后就想把刘恒调过去。吕后此举不一定是恶意,相反她是想进一步拉拢刘恒,从苦寒偏僻代国迁到富庶便利的赵国,这怎么也不能算是惩罚或警告,至于“赵王诅咒”在吕后看来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刘恒是一点儿也不愿意接受这份“好意”,然而怎样拒绝绝对是一门大学问。
刘恒在吕后面前一直都是乖宝宝的形象,一个不字是很难说出口的。史载刘恒的应对是直接给吕后上了个折子,表示自己只愿为母后和大汉在边疆守卫国土,不想回内陆享乐。吕后再没做其他反应,就顺了他的意思,准他继续待在代国。这事着实有点古怪,吕后向来强势,她的意志不是几句好听的话就能拂逆的。刘恒肯定还要做过其他讨好手段。观日后事态变化,最有可能的情形是,在那本请辞书上,刘恒顺势推荐了吕禄为新赵王。
吕禄出自吕后的二哥吕释之一脉,之前,吕后的大哥吕泽、小妹吕媭两支都有人获封王号,现在只剩下这一脉是侯爵。如果吕禄能封赵王,吕家可算真的大圆满了,实力更上一层楼,吕后也不会显得厚此薄彼。在封王这件事上,吕后虽然不在乎他人的意见,但有刘姓皇族人主动提出,总归是极好的。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反正结果是刘恒继续当他的代王,吕家也在此后达到了权力的巅峰。然物极必反,吕后在刘恒推掉赵王后的第二年就病逝了。没了这位“老佛爷”,老大刘肥一脉的齐王刘襄马上起兵倒吕,吕家明显不适应没了大树依靠的状况,顿时乱了手脚。吕家内部很快发生了分裂,有人希望继续把持权力,有人主张还政于刘氏,莫衷一是。就在吕家自乱阵脚的档口,长安城内的大臣们联合皇族成员发动政变,将吕氏一党一网打尽。一年之内,吕后辛苦构建的吕党就烟消云散。如此便有了刘恒上位的契机。
吕党倒台时,皇座上是尚未成年的后少帝刘弘。刘弘是吕后所立,也是人家的亲孙子,自然无法被大臣们信任,改立皇帝成为大家的共识。此时皇位继承人有这么几位,首先就是上面提到的齐王刘襄,刘襄的父亲刘肥是刘邦的长子,刘襄算下来是刘邦的长子长孙,根正苗红,而且刘襄兄弟众多,有几位就在长安城内任职,根基很深。接下来除了刘恒,还有继承资格的是老五刘友一脉的刘遂和老七刘长。但刘长和吕党瓜葛很深,首先就要排除,至于刘遂一无权势,二又是个小辈,顺位无论怎么说都不能排到刘襄前面。这么盘点下来,下一任皇帝不是刘襄,就是刘恒。刘襄野心勃勃,对皇位志在必得,要不然他也不会第一个跳出来倒吕。但欲速则不达,正是刘襄的急功近利,吓坏了那些大臣,还有关键一点是他齐王的那些兄弟和幕僚也会挤占老臣们的位置。如此,再加上皇族内部也有不少人看不上齐王一脉的跋扈,大家这才力主拥立辈分更高的代王刘恒,刘襄亦是无力反对。
刘恒就这样被推上了权力中心,可这个位子注定不会好坐。身边是居心叵测的大臣,外面是忿忿不平的齐王兄弟。然而刘恒不但坐稳了皇座,还一手开创了文景之治,光是运气可是办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