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积分◎ 晓非儿子十三岁了。在我每日的目光中悄然长大,个头“嗖嗖嗖”地在赶超我,身板结实体型匀称,上下楼梯敏捷如风,我们惊叹他的速度与活力。儿子快速成长,也慢慢地在脱离对我们的依恋,对世界兴致盎然又小心翼翼地张望。这样的变化终于让我长舒一口气,想起这些日子记忆的皱褶里流动的是他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变化。儿子的性情比较软弱,害怕新生事物。因为搬家转到新的学校,一时难以适应,情绪时常懊恼、焦躁,喜欢用埋怨的口气嘟嘟囔囔。没了旧日的玩伴,学余时光不愿独自出去玩。这不免让我们十分忧虑。“旧时光就像黑屋子,你躲在里面,小伙伴们找不着你,太阳也找不着你啊!”先生耐心和儿子谈天,鼓励他对待新环境先不要排斥,要有勇气接受新生的美好,而不是恼怒和灰心。“就好比一个阳光灿烂的孩子和一个灰头土脸的孩子,你说哪个招人喜欢呢?”儿子听着,似懂非懂地看着我,虽不做声,但我感觉到他内心的暗流涌动。为激发出他的勇气,我和先生陪着儿子到小区孩子集中玩耍的地盘,主动找那些玩得正嗨的孩子聊天问好,介绍他们认识儿子。儿子初始胆怯,去几次熟悉了,放学后只要一写完作业,就立刻飞奔下楼找他们去玩儿。我站在阳台,看夕阳缓慢下沉,云彩飘荡。儿子和伙伴们在楼下溜旱冰,灵活的身子在晚霞橘红色的光里滑出一道道弧线,弧线上缀满孩子们肆意的欢笑。儿子朝着软弱宣战,勇敢地迈出了一大步。儿子天性善良,极少在外和同龄人产生摩擦,对同学尤其是女生更是忍让有加,常被一大群小女生在后面追赶,有时跑到厕所去避难,无论怎样也坚持“打不还手”。儿子的理由是,男孩是不可以打女生的,女孩是要让着的。儿子的可爱和善良,想必也是被那些女生喜欢着并故意围堵的原因。可是男同学一味挑衅就不一样了。有一天回家,他兴冲冲地大声说,“妈妈,我今天和同学打架了。”先生对儿子说,打架不大好吧。我想了想说:儿子,能告诉我是怎么打的吗?儿子说有个男同学又来挑衅他?他实在忍无可忍,把隐藏在身体内的勇气一股脑地爆发出来,给了那家伙一顿胖揍。不过那家伙求饶的时候,儿子适时收了手。我很高兴,儿子用一场“战斗”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而且懂得在强势时收手,保有着从未缺失的善意。先生有点责怪我,说我不该鼓励儿子打架。我却认为一个男孩需要打一次架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敢,找到男性的刚烈和勇气。儿子做事拖拉,对本是自己该完成的事,只要碰到不喜欢的,就会找出各样借口说:等下,等下,我会做。结果是一拖再拖,直到拖得事情没了影踪。儿子也喜欢耍赖皮,某日见到心动之物,就会拐个弯儿提出来,一旦没允许,喜欢哼哼唧唧无休无止地纠缠,这种种的不良,说起来是我养成的。和先生讨论,源于以前我对儿子的事总是大包大揽,孩子的心灵敏锐,能迅速捕捉到大人心理的微妙变化,经常的尝到甜头,拖拉劲儿顺理成章变成了习惯。赖皮也是因为我受不了儿子为达到目的,三天两头磨我,直到糊弄的我放弃原则让步。对儿子的各种不假思索的放任随意,他的拖拉赖皮自然也就越发膨胀。先生不免忧心地对我说:优秀的人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才行。培养儿子的良好习惯,帮助他除掉难种种毛病,就成了我俩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儿子热爱运动,喜欢骑车,车子是女儿读高中后留下的,车旧骑着也不舒服。儿子一直想有辆属于自己的山地车,我们没答应,觉得过于奢侈。见儿子对山地车的殷殷盼望,先生抓住机会,提出买车可以,但得靠自己赚钱买。先生给儿子设定奖项,从每天的日常小事如分担家务,洗碗晾衣上给予加分,重点在学习上,把奖项标准记录在册,如平日考试无论大小考达到标准就给加分,英语、语文考试超出标准另外加分,满分就翻一番加分,数学低了标准就减分。对平日在家每周诗歌背诵、作文、英语,顺利验收过关加分,讲究速度与效率,若往后拖拉就减分。每周末累积结算登记分数。想到梦寐以求的山地车只要努力就能得手,儿子对学习的兴趣心大增。原本对英语不是很喜欢的儿子,每周得背诵二篇英语课文,发语音给远在大学的女儿,纠正发音和单词。儿子学习粗心,写字常犯缺胳膊短腿的错,读书更是如此,不愿翻字典,认白字是常事。记得儿子在背诵古诗中的“晋”字,楞生生的念成了“普”音,先生认真,对儿子的粗心惰性毫不手软,写下这两个字贴在房间,罚儿子对着正确读音念一千遍。儿子在每日的渐进过程中,拖拉不时冒头,无奈不是遭冷眼就是遭罚分,只得“咕咚”一声不乐意地吐个泡泡乖乖下潜。儿子的拖拉赖皮,在先生略带强制性的策略下,在他每日梦想可成真逼出来的自律中,逐渐褪色分化。平静的日子如流水哗哗的流走,经过几百个日子的努力,在一个雨后的夏日午后,儿子兴奋地骑着山地车沿湖滨公园兜圈,脸上挂满得意的笑,不时地放飞双手,远看像只小鸟张着翅膀自由滑翔在蓝天下。我和先生微笑目视。儿子凭着努力赚来了山地车,他的各种“弱”也在这努力的过程中得以濯洗,脱颖而出为一个性格阳光的少年。在今年升学考试中,英语和数学以满分告捷。儿子的童年时光经历了蝶变,在盛夏收获了他的果实。孩子的成长,需要积分的方式去鼓励,那么,爱又何尝不是呢?爱也会一点一滴,在孩子的心中慢慢磨砺成一粒珍珠。—— end ——注:晓非,金手指成员。此文发表于《莫愁·家教版》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