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天下第一折,果真是李鸿章的捉刀之作?|总督|曾国藩|巡抚|翁同龢

清史研究名家叶曙明在其新书《书生的事业:李鸿章大传》中,有三句话是关于李鸿章是否为曾国藩捉刀著名的《参翁同书片》的:

一、有不少史家认为,同治元年轰动朝野的《参翁同书片》,就是李鸿章离开曾国藩幕府前的最后一篇杰作。

二、曾国藩考虑到翁家的权势,这份劾章该如何落墨,大费脑筋。最后的五百余字定稿,据说是李鸿章执笔的。

三、这一劾章被曾国藩称为“天下第一折”,到底是不是李鸿章手笔,因曾、李、翁三造,均效法金人之缄,只能姑存一说待考。

一道参折,为何被曾国藩称为“天下第一折”

按理,当时的曾国藩已是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任命书上白纸黑字地写着有权节制巡抚、提督,故而参一个早不想干了的安徽前巡抚翁同书,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在其心里,撼太平天国容易,撼翁家难!

从标示的时间为“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来看,这是在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不久,刚刚联合议政王、恭亲王奕訢扳倒了曾国藩的好友肃顺等咸丰的八大顾命大臣。

而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这时正是慈禧跟前的重臣。他是咸丰、奕訢和新君同治的上书房总师傅,曾官拜多个要害部门的尚书兼体仁阁大学士。他虽曾被肃顺参倒,但此前不久偕百官迎驾回京有功,被慈禧请出山以大学士管理工部。

翁同书虽不怎样,但他背后的大神翁心存还是握有实权的翁中堂。他不但是首席帝师,而且权倾朝野。曾国藩要参翁同书忠奸不辨、误用歹人、措置失当、贪生怕死、连失两城的罪状,也得掂量自己的分量。

但是,曾国藩主意已定,继续参,而且指向明确,来个死谏:

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应请旨即将翁同书革职拿问,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以肃军纪而昭炯戒。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此折一上,逼得朝廷两难,既要照顾翁家两朝帝师脸面,又得顾忌曾氏用兵征战在外,故不情愿地依大清律将翁同书判“拟斩监候”

翁同书没被砍头,实判流放西北,三年病死。翁心存亦急病死。

锋利的刀笔,让朝廷不得不接受!

曾国藩发动幕中秘书们,各写一份奏折。不少史家写书都说在曾幕主持机要的李鸿章,出手不凡,包括雷颐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区区六百字,笔笔刀刃,架当今于大义,置翁同书于不覆。

曾国藩也称赞:“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少荃即李鸿章,因此更受同年父曾国藩(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是同榜进士,故称同年)的器重和推荐。

他扶摇直上,一直做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成为慈禧专政后期倚重的爱臣,多次临危受命,给慈禧出面签订了不少卖国条约。

李鸿章也不时对外宣称“我的恩师曾文正”,曾国藩这张牌子,给李中堂带来了不少好处。如此看来,李鸿章也蛮懂尊师重道的。

但是,他在抱紧曾国藩的大腿,击倒翁心存时,却犯了一次欺师灭祖

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在北京参加会试,正考官是大学士潘世恩,副考官为户部尚书杜受田、内阁学士朱凤标、吏部侍郎福济。李鸿章的房师,为翰林学士孙锵鸣。

有一句著名的话说“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两门生”。“宰相两考生”指的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沈葆桢,而他们的房师是孙锵鸣。孙当年充会试同考官,李、沈都在孙锵鸣手下考取进士及第的。而孙锵鸣的座师为翁心存,故翁心存是李鸿章的太师傅

不仅如此,李鸿章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做编修,就得到了太师傅翁心存的关照和影响,翁心存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支持。

这个关系,在李鸿章攻击翁家门生遍布朝野时,不会不清楚!所以说,李鸿章真的捉刀《参翁同书片》,难道就不怕外人指责他抱着曾老师的大腿,就敢对翁师公搞一回欺师灭祖?

这种欺师灭祖行为是让人不齿的,必然给言官及清流们攻击的口实,口水也会将李鸿章淹死。此事不见于史料的记载。

曾国藩《参翁同书片》,是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上的。这时,李鸿章已出走,另立门户。

当时,李鸿章组成了淮勇铭字(刘铭传)、鼎字(潘鼎新)、树字(张树声)、庆字(吴长庆)四营。

同治元年正月初七,曾国藩收到朝廷寄谕:现在贼势趋重镇江,而金陵苏常各匪复图窜扰江北,李鸿章所统水陆各军六七千人,如能早行赶到,不独镇城可资保卫,亦可壮江北声势。正月二十四日,四营都到了安庆报到,驻扎在北城门外营地。

这就是说,在“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时,李鸿章的淮军已组建完毕,而且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即曾国藩上《参翁同书片》时,李鸿章早已离开了曾国藩,独立门户,就不可能再在曾幕中捉刀代写。

若参片是李鸿章所为,从正月初十到二十四日,短短14天时间,李鸿章能如此神速地转为淮军老大呢

李鸿章以年家子的身份,在曾幕为机要秘书,虽被重视,却不被重用。胡林翼多次向曾国藩举荐李鸿章“知兵任战”,但涤帅不以为然,不想让他走,反而奏请李鸿章继续留营办差,不给实缺。

咸丰五年,李元度以新招的三千平江勇,不敌太平军李侍贤一万大军。兵力悬殊,徽州失守。曾国藩大怒,为掩饰“筹划未密”之过错,具奏弹劾故旧李元度不听号令。李鸿章出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曾国藩不为所动。于是,咸丰十年十月间,李鸿章遂愤而辞出湘军大营,投奔江西兄长李瀚章处去了。当时,李瀚章为江西吉南赣宁道道台,襄办江西团练,正好为老弟李鸿章迅速办好淮勇探索了一些路径和方法。

也就是说,咸丰十年十月,李鸿章与曾国藩分道扬镳,那么就不会有同治元年李鸿章还在曾幕,为之捉刀《参翁同书片》一说了。

而翁同书失掉寿州,为咸丰十一年的事情了。不然,李鸿章和翁同龢的激烈争斗,另有原因,或者就是洋务派与清流派政见不一的较量!

这份著名的《参翁同书片》,被《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评价为“一道不能不接受的参折”,是曾氏众多参折中最负盛名的一道。

此折背负如此盛名,其原因有二:一是被参者为近代中国最有名望的翁氏家族的成员,二是这道参折本身是一篇极好的文章。

而第一被告翁同书,未必罪大恶极。

曾国藩以协办大学士的身份总督两江,督办四省军务,总负责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曾大帅手握大权,必要立威,决意找丢弃寿州的安徽前巡抚翁同书算旧账。

翁同书曾任贵州学政,咸丰三年奉旨协助琦善办理军务,八年六月授安徽巡抚,帮办满洲亲贵、钦差大臣胜保军务,安徽境各军均归其节制。

他上任不久,太平军和捻军联手,再次攻陷庐州,占领两淮。翁同书移军定远,太平军和捻军自天长犯三河集,翁帅军击破之,收复天长。太平军和捻军不甘心,继续侵扰定远,同书督兵再次击溃。

曾氏胞弟国华,就是于三河镇“力战,死之”,“骸未收”。湘军大败,成就了太平军的“三河大捷”。

第二年,捻军大举围攻,陷六安,攻定远。翁同书与胜保两军夹击,大破之,复六安。捻军再次联合太平军,以数万之众来犯,定远沦陷。翁同书被革职留任,移军寿州。

英法联军犯京师,胜保请召苗沛霖练勇入援,命翁同书传旨。苗沛霖虚以委蛇,不肯北上。翁同书请示,辞去巡抚一职,率之同行。朝廷不允。

而在寿州,翁同书也是无钱无兵无将的光杆司令,而胜保一下子要招抚捻军主将孙葵心,一下子又起用手握重兵、跋扈反复的苗沛霖。翁同书只好求助寿州团练头领徐立壮、孙家泰。而徐、孙与苗早有私怨。

太平军和捻军在英王陈玉成的指挥下,猛攻寿州。而苗与捻军阴谋联手,攻打寿州。

寿州危急!翁同书全力抵御,同时与苗达成协议:翁向朝廷请奏宽免苗围城之罪和杀了苗的仇人徐立壮后,苗撤围。等翁请来赦免令和献上徐的首级后,苗抗不听命,拒不撤围,围攻益急,纵兵四扰,逼走翁同书。

曾国藩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到翁同书的身上,未必体察详情,或者明知故答

胜保举荐苗沛霖,原是安徽的一个秀才,不甘寂寞,反复无常。追随捻军张乐行造了几年反,逃回乡里打出“御捻”的旗号招兵买马,拥兵十万。他认识了胜保后投效朝廷,逼走翁同书后,立马起兵反清,成为太平天国的奏王,后诱捕陈玉成献给胜保,旋又造反,最后被清军僧格林沁击败,为部下所杀。

翁同书逃跑,又委曲求全,这是曾国藩追责的主要罪状。但曾国藩哀弟情切,把胜保的举人不当,悉数算在翁同书的身上,也是有问题的。

翁同书前后奏折矛盾,也是情势所迫。他多次向朝廷报告苗沛霖不可靠,但苗毕竟是胜钦差所荐,又拥兵十万,貌似可以团结的对象,不敢轻易拒之门外以资敌。

当然,翁同书确是弃城而走,情非得已但有违国法。更何况曾经屡败的曾国藩,屡战成了征讨太平军和捻军的大元帅。就是说,曾可以投河,但翁不可以出走。

传说李鸿章捉刀而不实的杰作,让曾国藩一封朝奏九层天,威逼朝廷向翁家开刀。

慈禧不能反驳足以拥兵自重、割据江南的曾国藩。此时正是曾国藩战天京的关键时刻,只能牺牲翁家。或许慈禧还找翁心存密谋应如何处理。

翁同书被免职,召回京师,刑部弄了一个“拟大辟”,即要砍头。但一个“拟”字藏了玄机,就如死缓,可能关了几年就放了。

翁同书算是幸运,斩监候赋闲在家,对外曰“父心存病笃,暂释侍汤药”。翁心存死了,朝廷“复命持服百日仍入狱”。

翁同书下狱,应该是有人搞了小动作,第二年“改戍新疆”。这个流放很快就结束了,“都兴阿请留甘肃军营效力,以花马池战捷,获贼渠孙义保,赐四品顶戴”。

这些,如果没有最高统治者慈禧的授意,是绝对做不到的。曾国藩报复翁同龢。李鸿章也为师出头。

曾国藩和李鸿章攻击翁家,看似成功,慈禧做出的反应却出人意料:

一、1862年,翁心存死后,朝廷优诏赐恤,称其“品端学粹,守正不阿”,赠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端。赐其长孙、同书之子曾源进士,曾荣举人,曾纯、曾桂并以原官即用,曾翰赐内阁中书。逾年,《文宗实录》告成,以心存曾充监修总裁,赐祭一坛。朝廷未因曾、李攻击翁同书的靠山树大根粗,而丝毫没有动摇、追责翁父的意思,反而对其嘉勉更多。

二、至于翁曾源,被恩准直接参加殿试,还被钦定为状元。此子据说患有癫痫症,能独占鳌头,未必不是朝廷对革除其父翁同书官职并追责的另一种支持。

三、1865年,翁同书死后,下旨复原官,赠右都御史,谥文勤。曾经的死囚犯在曾国藩攻陷天京后,朝廷给翁同书平反加赠,无疑狠狠地扇了曾、李一个耳光。

四、翁老三同爵不受牵连,不断升迁,1877年死在湖北巡抚兼湖广总督任上。

五、翁老二同龢,在其父死后,被慈禧定为同治帝师,后又任光绪帝师,且兼任户部、刑部、工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长期留守权力中心。虽然曾国藩、李鸿章都挂了大学士,但主要是疆臣,见到翁同龢还得恭恭敬敬称呼“翁师傅”。

就在曾国藩死的那年,翁同龢成了军机大臣,后来又兼总理衙门大臣,直接与李鸿章长期争锋,而李鸿章却一直处在颓势。

翁、李较量,是晚清政敌之争的一大风景。

吴永口述《庚子西狩丛谈》曾有一节,写道袁世凯报告李鸿章,说李开缺协办大学士,将有翁补上,李的反应是:“你告诉他,教他休想!旁人要是开缺,他得了协办,那是不干我事。他想补我的缺,万万不能!”

而慈禧给李鸿章的反应是,军机大臣翁同龢,以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这个历史的安排,是机缘的巧合,还是慈禧的用心?

或许,曾国藩和李鸿章心里很清楚。曾国藩一生在追寻圣贤事业,但在打击翁家一事上,算不上光彩。这导致曾门子弟与翁系清流在晚清大变局中,不断争夺权力,生死博弈,最后葬送了大清王朝。

编辑说明

校对 / 欧皇喵

封面 / 子非鱼

排版 /火车便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