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老行业之四十一】纤夫
纤夫,是指那些专以纤绳帮人拉船为生的人。古代水路交通,依靠木船,在流急或滩浅的江河中逆水行舟,出现过匍匍伏两岸、拉纤助船行进的劳动人民,四川、湖南、福建、贵州、江西、山西等省,历史上都有过“纤夫”。
在古代,船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运输方式,煤炭、木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几乎全靠船只运进运出,纤夫在那时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屈着身子,背着僵绳,步态一瘸一拐的往前迈。尤其是当船只遇到险滩恶水或搁浅时,就必须靠很多人合力拉船,纤夫这个职业由此而生。
纤夫除了拉纤之外,就是会喊一口沙哑的船工号子。号子有声无字,'嗨,嗨哟哟,嗬嗨,拖呀,拖、拖拖拖……'每当逆水行船或遇上险滩恶水时,全靠纤夫合力拉纤,号子声声,空谷回荡,似乎是底层对生活的无奈与斗争。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季节,船只一旦搁了浅,这时你看岸边一个个纤夫排列整齐地背着僵绳,发出惊天动地的吆喝……那河风裹着冰雪阵阵狂舞,其境况是常人难以相象的,而纤夫则处之泰然,生活太苦,太残酷。
有许多纤夫拉纤的时候是不穿衣服的,暮春、夏季、初秋等温暖的时节多是光着身子,即使面对大姑娘也是泰然自若。纤夫拉纤为什么不穿衣服呢?
纤夫多是家境贫寒之士,如穿着衣服,汗浸盐汲加上纤索的磨损,衣服很快就会磨破,穿不了几天。由于拉纤时要频繁下水,在时间上容不得宽衣解带,即使有时间穿上衣服,也会因为浸泡在水中的衣服会给纤夫在水中前行时产生阻力,甚至浸泡在水中会与皮肤产生摩擦,导致皮肤磨损,容易受病菌感染发炎。最重要的是防病,如果穿着衣服,一会儿岸上,一会儿水里,衣服在身上干了湿,湿了干,不仅不方便,而且容易得风湿、关节炎之类的病,诸多不利原因,所以倒不如不穿衣服。
提起纤夫,不能不提及纤夫石。纤夫石是纤夫在江河边生活劳动时,长年累月劳作而在坚硬的岩石上留下印迹,以前长江上的纤夫非常多,所以留下了很多纤夫石。
长江边的纤夫石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纤夫脚印,纤夫在纤道上行走留下印迹的岩石;二是纤绳印迹,就是纤夫拉船时留有纤绳磨损印迹的石头;三是栓船石,也就是留有栓船印迹的石头。
每当盛夏河涨水,一条船停在险滩急流之上,一队纤夫在岸上拖不动,力量平衡到纤夫即使累得吐血,船只还是会翻。船只一旦翻掉,纤夫往往非死即伤。这时船上和岸上就免不了互相呼吼、埋怨、狠骂,撑船的大呼“稳住”,纤夫则叫“避开”。避开是说避开水筋,减少冲力。这种吵骂是连亲友、兄弟、父子都不避的,一直到把船拉出险滩急流,所有的纤夫才会松口气,躺到地上喘粗气,刚才的吵骂已经忘到了爪哇国。像这样的事情,纤夫们之间是不说谢的,他们经常这样你帮我、我帮你,已经成了共识。
纤夫在船上还有很多忌讳,“青龙背上的人”,吉凶祸福观念极强。在船上,碗不能叫“碗”,叫“莲花”。莲花是吉祥物,碗则有“装满(水)”的意思,船上人忌讳这个。筷子叫“豪竿”,“豪竿”就是篙,是撑船用的竹竿。姓陈的人得叫“老茵儿”,因为“陈”谐“沉”,所以一定要避讳。
纤夫的存在,反映出旧中国交通落后的现实。他们有的被强拉来挽舟,进行无偿劳动;也有的是走投无路的贫民,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期中在四川江滨居住过的人,对纤夫们的艰苦生涯,都会有所见闻,有所感受。如今,纤夫早已是历史,偶尔在旅游景区见过,一般只是反映当地“纤夫文化”的节目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