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前702年,庚辰,周桓王十九年,鲁桓公十一年。那是一个春天,有四位老人在黄河南岸(当时黄河河道靠北)开了一个会。参会者有郑庄公、齐僖公、卫宣公、宋庄公。《春秋》经和《公羊传》、《谷梁传》都只写了郑、齐、卫,没有宋国,《左传》里面写了宋国,并且解释说:“并不是因为宋国地位低而没写,而是《春秋》经里这一段记录本来就漏了宋国,左丘明是从宋国的记录中查到的,所以在《左传》中写了出来。”而这个理由到了东汉的经学家服虔那里,他就不认可了。他认为宋国没有参与盟会,所以《春秋》没有写。但如果宋国没有参与盟会的话,左丘明也不敢胡写呀,硬生生加个宋国进去?这也是不可能的。故而,《春秋》经缺字的可能性较大。为什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呢?这其实代表了一种读书的态度,服虔所处的东汉,研究《春秋》的经学已经趋于僵化,也就是因为僵化,故而当时有两个风潮,一个是严格按照《春秋》的记载去研究,一点也不敢出圈;另一个是只要经学家不敢出圈的,就全部出圈。这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契合,服虔和郑玄大约同时代,都属于东汉末年,应卒于汉献帝时期。越是乱世,越有人会严守规矩,甚至矫枉过正。同样的,乱世也多出放荡不羁之人,比如后来的竹林七贤。所以乱世经常会表现出两种极端并存的现象,这一点在五代、唐末、明末、民国都有体现。我们回过来再说四国盟会的事情,地点在恶曹,这个地方据谭其骧版春秋地图,是现在的河南新乡市延津县东南。有人说是乌巢,就是三国时官渡之战曹操偷袭袁绍的粮草大营所在地,根据地图看,还是比较靠谱的。但这个事情有点不对劲,郑国和宋国、卫国是敌对国,跟齐国也因为“齐大非偶”事件搞得不太愉快,这老四位现在搁黄河边钓着鱼会着盟,到底是商量啥事呢?《左传》没有写,但根据后面郑宋齐鲁陈卫诸国大战,加上祭仲被宋国诱捕,引发四公子之争,导致郑国二十年内乱的事情来看,郑庄公通过这次会盟想缓和四国关系的可能性比较大。为什么?因为郑庄公姬窹生自知命不久矣。02 《左传》记录这次会盟是在春天,到了五月癸未(初七)日,郑庄公就死了。我们按照正月会盟来算,会盟的时候距离郑庄公死也只剩四个月了。没有任何记载表明郑庄公是突然暴毙,那这时候郑庄公应该已经得了足以致命的病症,且已经到了后期,而且他自己也知道。这也能说明为什么会盟的地点在靠近郑国国都的地方,因为老郑庄公已经不能长途跋涉了。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希望跟宋国、卫国和齐国会盟,以达成哪怕是暂时的和平,让郑国的国君更替不受外界干扰,这样的心理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郑庄公要事无巨细,替继任者太子忽铺平道路呢?因为知子莫若父,太子忽性格有点过于直爽,在郑庄公看来,不太适合做一个处于四战之地的国家的君主。郑太子忽在历史上叫做郑昭公,母亲是邓国人。我们从太子忽连夜从周王室奔入陈国娶妻,作为联军统帅抗击戎族,又以“齐大非偶”为理由当面让齐僖公下不来台,在鲁国又因排位问题大闹一番这几件事,就能看出郑忽比较适合做一名军事统帅,善于在战场上直面生死,抵挡明枪明剑,而不善于在政治斗争中抵抗暗枪暗箭。作为春秋第一霸的郑庄公对此很清楚,他应知自己一旦死去,郑国在擅长军事的郑忽手里可能会与周边几个大国接连开战。郑国就算再强,双拳难敌四手。当年的东门之役,智退五国联军也是用的计谋,若论堂堂之阵,即便打得赢一个两个国家,也不可能把周边所有国家都揍趴下。退一万步讲,即便郑国每战必胜,国力也经不起连年战争的消耗。因此,郑庄公拖着病体竭力要给郑忽争取一个相对和平的权力交接环境。会盟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会盟之后的几年看,这次会盟明显没有达到目的。因为郑庄公一死,宋国马上就发动了对郑昭公(郑忽)的颠覆行动,甚至胁迫郑国权臣祭仲搞颜色政变,然后揭开了郑国二十年内乱的序幕。03按照谥法来看,历史能给郑忽一个郑昭公的“昭”的美谥,明显对郑忽是褒扬的,因为“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说明郑忽必然至少符合这三个条件中的某一个。但我认为根据郑昭公的行为来说,其做太子的时候对郑国功劳赫赫,但即位以后反倒碌碌无为,一不能遏制权臣,二不能稳固君位,三不能平乱治国,可以说国君该做的事情他一样都没做好。但因为他听说祭仲支持自己的弟弟公子突以后,放弃王位流亡卫国,这在儒家看来是值得赞扬的行为,因此给了他一个美谥。左丘明对郑昭公的评价是“善自为谋”,但我认为这个评价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郑昭公善于谋划,但这只能存在于郑庄公活着的时候。因为郑庄公是个战略高手,郑昭公是个战术高手,郑庄公活着的时候,上阵父子兵,父子俩配合默契,父亲指挥儿子开打,郑国对外战争在郑庄公时代几乎没有败绩。但郑庄公这个战略高手一旦死去,郑昭公就马上变得好像失去了方向一样,茫茫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最后竟然被大臣射杀。第二个意思就是说郑昭公善于为自己谋划,其实潜台词就是说郑昭公比较自私,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国家的利益,这从郑昭公当年拒绝齐僖公提亲,以及在鲁国宴会上大闹就能看得出来,跟现代人一样,这是很多没教育好的王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的通病。这一对父子就像很多家族企业,创始人是战略高手,高瞻远瞩,纵横捭阖,继任者有丰富的学识,高超的做事技巧,但恰恰没有战略眼光,又过于关注自己的个人感受,结果常常连往日的辉煌都保不住。郑庄公父子可以说是中国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家族企业传承失败的案例,但时间过去了3000年,我们看看身边,依然有很多家族企业在重蹈郑庄公的覆辙,这只能说明千百年来人性没有变过,虽然事情发生的方式不同,但其本质没有改变。一个自知,一个知人,这两个词简单,修炼起来不简单,望以郑庄公父子为鉴,不要重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的覆辙。--- End ---欢迎理性探讨,怒发冲冠、一叶障目及鸣翠柳者不回复。E-mail:youwushuzha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