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课时,从无语言到流利背唐诗,朋朋怎么做到的

姓名:朋朋(化名)

年龄:2岁2个月(入学)

训练时间:120课时

症状诊断:语言问题 社交问题

主课老师:孙老师、刘老师

训练内容:口肌、发音、认知理解、社交

朋朋是近期以来进步相当明显的一个孩子,刚来机构时处于无语言状态,只会简单的发音,对家长的依赖性很强,除了爸爸妈妈以外对别人都不怎么关注。听指令、提要求、模仿、配合等方面的能力都很弱,社交技巧也严重落后。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们怎样训练的呢?

建立配合,从寻找兴趣开始

刚到机构的时候,朋朋的适应能力较弱,对陌生的人和环境有些排斥,情绪波动大,上课可做的项目很少,课堂效率不高。但老师并没有急着教授相关技能,而是认真观察孩子的兴趣,挑选合适的强化物,寻找和孩子的共同语言,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

经过耐心地寻找,老师发现朋朋对一个声光电的警车特别感兴趣,因为自己找不到开关,所以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便顺势而为,借这个机会让他说“帮帮”。这是一个自然的语言动机,孩子想表达,但因为发音和变换口型的能力有限,所以最开始并没有说出来。任课老师依然很耐心地引导孩子,同时加强口肌、发音和认知理解方面的训练。终于在某一天,孩子情绪很好,表达欲望很强又特别想玩玩具的时候脱口而出“帮帮”。

这是一个转折,在以后的课程中孩子的主动表达(提要求)逐渐增多,仿说也越来越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慢慢可以说5个字以上的句子。

认知理解、语言能力同步提升,为孩子的社交打好基础

只要引导到位,朋朋学东西还是很快的。据教他口肌的老师反映,他在发音、口型等方面进步都很快,认知理解也有很大的提升。这些都为日后交流性语言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我们的训练一直是综合性的,根据语言交流的性质,从信息接收——视听及各类感知觉,到思维——认知理解,再到表达——发音、用词、断句等同步推进,经过回合式的操作让孩子不断增强技能,加强记忆,最终灵活运用。

给老师印象比较深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老师对孩子进行功能性项目的提问:炒菜要用什么?老师的期望是孩子能用手指“锅”,结果孩子很清晰地用语言表达:“炒菜要用锅”,而且声音清晰洪亮。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语言表达的进步,而实质上这是一个认知理解的突破。孩子在理解了“炒菜”这个场景后才能准确地将它表达出来。

经过一系列以交流为目的的训练,朋朋进步飞速,现在已经可以流利背诵近10首唐诗或儿歌,仿说和互动交流都有很大的进步。未来经过进一步的训练和生活泛化,相信孩子的语言表达和社交水平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