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学老师聊了一下午,终于搞清幼小衔接究竟要准备啥?

Hi~我是卷儿妈~

儿童心理学+脑科学研究者

一个爱琢磨教育方法的妈妈

分享教育心得、启蒙干货、学习资源

关注我,一起做有方法的父母

文 | 卷儿妈

来源 | 微信公众号“卷儿妈教子手记”

ID:juanr-ma

最近接卷儿放学,听不少家长们已经在讨论孩子上小学的事了,大家说得最多的还是择校问题,以及因择校带来的学区房问题。

能进牛校固然好,可是哪有那么多牛校啊。真能进牛校的,也需要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家庭条件作为配套,这个家庭条件不单是经济条件,更多是家长个人在教育上认知、素养、投入度等。孩子上学,相当于一整套系统上线,软硬件都要跟上。

所以,我的观点是,与其陷入择校和学区房的纠结中,不如多关注孩子的“软件”,用教育专家钱志亮的话说,叫做孩子的“入学成熟水平”。

简单点说,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他心理、认知、独立度、人际交往能力等,是否达到了一个小学生的标准?

具备哪些能力或者素质,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成熟的小学生”呢?我们先看看“不成熟的小学生”大概是什么样子?

Part.01

“不成熟的小学生”是什么样子?

昨天跟卷儿的一个姑姑聊,她在小学当老师,对一线的情况比较了解。我问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节课能老老实实坐40分钟吗?

她表情极其夸张,40分钟?那是超人家的儿子好吗。大多数孩子能坐20分钟也就不错了,全靠老师的神演出控场

“所以,学前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看来是很重要的。”

她说,专注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比这更要紧的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比如,一年级的新生,几乎每天都有在学校尿裤子的;上体育课鞋子跑丢了,自己不会系鞋带,直接就喊老师来帮忙,完全还是幼儿园的做派;

有的学生进了课堂,就跟到了自己家一样,随便走动,随便说话;

学习习惯这方面嘛,不是不好,而是根本没有!总有孩子上课了还找不到课本、作业本;布置的作业第二天问做了没,他反问你做什么?

我听完深感一线老师的不易,作为家长,我赶紧把老师吐槽的重点一一记在小本本上:

▶自理能力差

▶纪律、规矩意识淡薄

▶学习习惯约等于零

▶社交能力欠缺

上面暴露的这些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争取早做准备,不拖后腿,少给老师添麻烦哈~

Part.02

幼小衔接的本质是解决“幼小差异”

孩子有这些“不成熟表现”,问题主要出在,他们还没有完成从“孩子”到“学生”的心理转变,而周围的环境全变了。

上课必须要坚持40分钟了;老师不再像妈妈那样事无巨细、关怀备至了;规矩多了,上学迟到,做不完作业,要被批评了;学校不像幼儿园那样一团和气了,时不时还要考试……

幼小衔接,本质还是解决“幼小差异”。我仔细理了理,发现幼儿园跟小学的差异还真蛮大的,在孩子的世界里,这种差异可能还要大。

点击可查看大图

所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衔接,更是心理、生理、意识、习惯、能力等全方位的过渡。

幼小衔接,也不仅仅是为上小学做准备,更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在做准备。

我之前听过一个建议,说不要把“幼小衔接”,当成一个小阶段去突击,它是一个很长的周期,可能需要幼儿园三年,甚至从孩子出生就要去做准备。

孩子上小学后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放在学前这个周期中去解决。

Part.03

上小学前,帮孩子把这5件事做好

具体该培养孩子哪些能力呢?

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简称 NEGP)认为,小学生入学准备状态,包含5个重要发展领域:

❶身体和运动发展

❷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❸学习品质

❹言语发展

❺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

孩子在这五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他们能否从日后的学校教育中受益,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孩子,则被称作入学准备状态不足孩子。

目前,幼小衔接的这五个方面,在国际上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

国内也有大量关于幼小衔接方面的研究,比如前文提到的,钱志亮教授提出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概念,从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运动与协调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情绪与社会性、学习品质、言语与语言等八个维度来考察孩子的入学成熟水平。

结合这些要点,我大概梳理出5个方向:

1.学习品质:幼小衔接,不能只看“知识准备

大家都比较关注学科知识方面的准备,我之前的工作时常需要深入到幼儿园,我从北京某知名幼儿园获取到了他们幼小衔接的“知识准备标准”。

北京某知名幼儿园幼小衔接“知识准备标准”点击可查看大图

他们是依据北京市某知名公立小学的较高标准设置的,给大家一个参照。

我个人觉得,这个标准,大部分孩子都不成问题。到小学阶段,拉开差距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其实就是孩子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学习。比如,孩子有没有好奇心,有没有学习兴趣,有没有主动性,能不能专注和坚持,能不能带着想象力和创造性,有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会不会反思、自省,等等。

学习品质好的孩子,适应得更快,且“后劲”充足。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要让孩子从一开始就觉得学习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的策略是:一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二顺着兴趣,往下多走一步。

比如,卷儿最近每天都要“画一幅画”(兴趣),我就告诉她:画了画,再讲出背后的故事,就能做一本书了。(往下走一步)然后,她就有了把画出的画,做成绘本的想法。

读绘本的时候,她也开始留意作者、目录,还有画面和文字的搭配。最近,她听英语绘本里经常会有“北京外国语出版社”,她又开始关注出版社。我又告诉她你们的教材,还有很多绘本,都是这个出版社的,读完这些书,有多了不起。然后,她又有了新目标:读完外研社的书。

在兴趣拓展、延伸的基础上,孩子不觉得她在学习,但其实已经学到很多。而且,孩子学到的东西是成体系的,一拎一串,且不容易忘记。

2.学习习惯:培养学习习惯要“舍得用孩子

我最大的感受是,要舍得用孩子。她能自己做的事,就要让她自己做。现在能自己收玩具,将来就能自己收拾书桌,整理书包。

还要让孩子自己去“管”自己。有妈妈说她儿子考试总是一边写一边玩,不知道考试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经常有题目空着。这是孩子时间观念不强导致的,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一件事的能力。比如,做事前跟孩子约定时间,定好闹钟,并通过奖励来强化等。

还有学习意识,孩子要能主动想起来,我在什么时段,要做一些什么学习活动。比如,回到家以后,我要什么时候做完老师留的小手工,几点听听故事,看看书。一开始都需要大人提醒,慢慢孩子会发现,放学后有几件事必须要做,也会根据喜好去安排顺序。

比如,卷儿给她晚上生活的安排是:先看动画;然后画画(或其他活动);最后读完书睡觉。

这些学习习惯和时间的规划培养起来之后,将来她就会有“作业时段”的意识,大人就不用老催她写作业了。

3.规矩:让孩子知道小学很幼儿园不一样

幼儿园环境相对宽松、自由,小学则更强调纪律性与秩序感,因此,要提前让孩子了解和熟悉规则,现在很多线上课,课前会提醒小朋友上课纪律,可以多让孩子听一听。也可以用一些直观的卡通图标,让孩子了解School Rules以及Class Rules。

平常和孩子做游戏的时候,我们也会先定一个规则,大家要在游戏规则内玩才行。这也是增强孩子规则意识的一个好方法。

除了懂规矩,还要有明确的时间意识。因为小学阶段会有明确而严格的作息时间,听铃声上下课,不能迟到早退等。

因此,要教孩子认识时钟,了解时间单位,能将“提前”“准时”和“迟到”,对应到时间关系中。

4.情绪与社会性:在“社会”中完善人格、性情

落到现实中,就是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情绪管理和社会性,一定要放在“社会”的环境中去发展。在《陪孩子轻松走过小学六年》一书中,刘称莲老师提到过这一问题,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社会交往很少,所以要给孩子尽量去创造社交环境。

亲子关系再融洽,也代替不了同伴之间平等的关系。

因此,她总是找各种机会让女儿和同学接触,比如,通过生日会联谊,幼儿园放学后专门约几个班里的小伙伴一起玩,组织孩子班里的家长一起家庭旅行,等等。

孩子只有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才能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在不同的想法中,发展出情绪控制、处理争端的能力。

5.心理:做好改变、长大的准备

给孩子做心理准备,既要让孩子对新的学校产生向往,又要让孩子知道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以及可能出现的困难。

有条件的话,可以带孩子去小学参观一下,感受校园的氛围。孩子爱看书,就带他去学校图书室看看,爱运动,就去篮球场看看。

上学前,给孩子做一些有仪式感的事情,比如穿校服拍张纪念照,和孩子一起购买入学物品,全家吃一顿庆贺的晚餐,等等。

同时,让孩子知道,进入新环境可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大家都可能会遇到,大人每天也会遇到很多麻烦,我们只要想办法去解决就ok了。克服困难,本身也是学校学习的一部分。

总之,幼小衔接是一个包括心理、习惯、规矩、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全面的过渡,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国教育专家的研究结论是,愿意去学习了解幼小衔接知识,并且也愿意为孩子投入财力和精力的父母,相比无为的父母,其小孩更能顺利完成幼小衔接。

一句话,早参与,早行动,早受益。

花絮/Titbits/

写这篇文章之前,“采访”了身边好几个小学老师,也跟几个孩子已经上小学的家长聊了聊。

大家一致认为,上小学,是孩子的一个社会性跨越,从“孩子”转变成了“学生”,这个过程,可能因为准备充足而为孩子的成长赋能,也可能因为缺乏准备而拖孩子后腿,因此,做好幼小衔接,磨刀不误砍柴工。

目前,很多家长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就是重知识轻能力,只关注孩子的知识储备,报了好多补习班,最后,忽视了孩子的心理、习惯、社会能力的培养。

站在小学老师的角度看,后面三项才更重要。毕竟,小学阶段知识,开头落后一点,后面也可以补上来。但好的习惯、优秀的思维,却没那么容易能养成。不仅不容易养成,这些底层能力,还会对孩子今后的学习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最后,算算离明年的幼升小其实也没几个月了,祈愿家长和孩子们提前做好准备,开启新的人生里程。

最后,分享一波资源,教育部制作的幼小衔接视频,包括:

▶2019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宣传片

▶科学入学系列-《孩子好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养成》

▶科学入学系列-《孩子情感与社会适应的培养》

▶科学入学系列-《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科学入学系列-《幼儿语言入学准备:表达和理解同样重要》

▶科学入学系列-《幼儿数学入学准备:思维比计算更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