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为啥口腔溃疡被称为“上火”?“火”有话要说~

医聊第40期

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心烦失眠、便秘口臭……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有些人会和你说上火了。

这些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不舒服为什么统统被称为“上火”呢?“上火”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

本期科普嘉宾来自传统医学科,欢迎大家留言提问~

傅慧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慢性咳喘、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口腔溃疡、腰腿痛等疾病的中医诊疗。

个子小,营养

跑步会出现的损

口腔溃疡是“上火”吗?

口腔溃疡,中医称为“口疮”,

以口腔发生黏膜破损、疼痛为特征,

是一种常见且易反复发作的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

1,与免疫相关

有的患者表现为免疫缺陷

或自身免疫反应

2,跟遗传有关

发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

3,与一些疾病或症状有关

如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慢性或迁延性肝炎

结肠炎等。

4,和生活习惯有关

偏食、消化不良、

过度疲劳、工作压力大等

对口腔溃疡的发病也有影响。

中医认为排除其它疾病因素

(例如干燥综合征、白塞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大部分口腔溃疡和“上火”有关↓

“火”是口疮发作的诱发因素之一

一为心火。患者往往多思多虑,且精神亢奋,面对压力等口疮频发;(翻译:心思重容易口腔溃疡)

二为脾胃之火。患者多因嗜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以致脾胃积热,发为口疮。(翻译:重口味容易口腔溃疡)

三为肝火,患者往往在月经前后,更年期前后,情志易怒,口舌生疮。(翻译:压力大容易口腔溃疡)

四为阴火,患者经常通宵熬夜、频饮咖啡浓茶等辛香之物,伤及肾阴,阴火上冲,口疮不断。(翻译:情志不畅容易口腔溃疡)

大部分口腔溃疡都能自愈

如口疮偶发于口唇粘膜,溃疡面较小

口腔溃疡大都能自愈。

可能在你美美地睡一觉,

或者你根本不当回事的时候,

你的免疫系统会迅速发挥作用

对你的身体来说,就是不治自愈。

如果症状超过三天还没好,

甚至有些加重,

那么是提醒你,

需要改变生活方式或适当用药,

抽烟喝酒、大鱼大肉、加班熬夜……

都不可取!

不过,有些患者自行用药

可能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

例如,只重视黏膜局部炎症

长期服用苦寒凉遏清火之药

或者反复使用抗生素治疗

短期来看

可能对于部分人气群急性发作有效,

但是,从中医角度来看,

会戕伐脾胃生发之机,损伤阳气

为日后复发埋下伏笔。

以下情况,建议去医院就诊

1,经常发作

2,溃疡位于舌边舌根、牙龈、软腭、颊部、舌下等部位

3,口疮同时多发数个

4,溃疡面大于1CM

5,溃疡深而疼痛剧烈影响进食和说话

6,口腔溃疡发作的同时伴有关节痛、皮疹、乏力、发热等症状

如果口腔溃疡长期顽固不愈,

可能提示身体的免疫系统出了问题

需要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

01

儿童口腔溃疡

首先需要加强休息和睡眠,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少食油炸辛辣难以消化的高热量食品。中医中药治疗:急性期以清热养阴解毒散火为主,慢性期注重健养脾胃和滋阴补肾。

02

青壮年口腔溃疡

除体质因素,青壮年的口腔溃疡治疗以清降肝胃之火,解毒消肿为主。

03

中老年口腔溃疡:

大多与体虚粘膜免疫低下等因素有关,治疗以清降虚火为主。

上火不仅会口腔溃疡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受到刺激——

劳累、郁闷、饮食不当等,

可以迅速成为各种不舒服的“导火索”。

只要仔细观察

可以察觉自己是否已经“上火”👇

上火容易长痘

上火容易发火

(中医门诊有很多中年带娃人)

上火容易性情急躁

还会影响睡眠

所以,在中医门诊问诊过程中,

患者在口腔溃疡疼痛的同时

有的人会头晕头胀,口臭便秘

还有的人觉得自己疲乏倦怠……

不过,随着口疮的治愈

(就是不上火了)

会变得神清气爽、精力恢复,

有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为什么冬季容易上火

平时如何预防上火?

对于易上火人群来说,

需要通过规律的运动和饮食来降伏我,

而不是经常吃药。

Q:

由于工作需要,我经常要熬夜赶工,平时很容易上火,能不能开点药让我不上火?

A:

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有利于清降虚火,以恢复机体平衡的状态,故而祛除上火的诱发因素比药物更加重要。

在饮食上,

日常生活中所有带“苦”味的蔬果

都具有清火或清热解毒的作用。

(如苦瓜、苦菜、莴笋、芹菜、

蒲公英、莲子、百合、生菜等)

Q:

我经常吃红枣桂圆补血,和上火有没有关系?

A:

红枣桂圆等都属于高甜度高热量食品,没有补血的作用,偶尔食用没关系,多食容易引起上火。

另外,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身心与周围的人、事、物和平相处。

总结

我们的身体具有强大的自我康复能力,对于免疫力强的身体来说,轻症的上火性疾病——例如偶发的口腔溃疡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自我恢复,比如增加休息和睡眠时间、饮食清淡、保持心情舒畅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