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人赵传的育儿心经:如何让孩子这只小鸟飞的更高?
【平湖一柱 第1061期】
一个同事的女儿,会弹钢琴。每次去他家坐客,他总会让女儿弹奏一曲助兴,他也每每以此自豪。
孩子现在10岁了,上五年级,从5岁时就开始学钢琴,。有一次,孩子弹完琴后和我闲聊,我说,“你钢琴弹得那么好,一定非常喜欢了?”可是孩子的头却摇得像拔浪鼓:“我最不喜欢弹钢琴了。”
“那怎么会呢?”我有些惊讶。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孩子给我诉起苦来:“这些年,为了学琴,我没过过一个双休。每到双休,就要被送去钢琴班,暑假寒假也要去学。不过,现在我总算有盼头了!“
“什么盼头?不再学了吗?“我问。“不,不是不学了,上周爸爸给我说,学到初二放暑假,就不再学了,那时要准备考高中。也就是从现在起,再有三年我就解放了……”
听完孩子的一番诉苦,我有些明白了,为什么现在有不少孩子在小学、初中多才多艺,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却精神抑郁?原来,他们的“才艺”并非是发自内的自我爱好,都是被家长附加的一种赘余,并非是他们真正喜欢,更不是他们的个人爱好了。这些兴趣、爱好、特长都是大人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任务,一旦任务完成,他们便再也不想弹这讨厌的钢琴了。
可是,反观我们许多家长,好像并不不这么认为。孩子小时候,对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狂热的不得了,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恨不能都加自己孩子于一身。可是这个培养却是有目的,有时限的,目的,就是升学时能加点分,时限就像同事女儿说得那样,一旦到了初三以后,上了高中以后,这些兴趣、特长就都不重要了,就要为了升学将他们扔进垃圾筐里。假若有孩子真的还感兴趣、还想练特长、想弹琴,再弹琴,那家长也不会再给他们机会了!
这就是当下我们的教育,这就是当下我们的家长!这就是我们当下家长对孩子兴趣、爱好、特长培养的认知。此种情况下,我们不少家长,不管孩子有没有艺术细胞,都会硬赶鸭子上架,不仅让孩子学钢琴,还要孩子学小提琴,学舞蹈,练武术,媒体上不是经常有报道“最拼小学生“吗,一个暑期,一个寒假,就要上十几个培训班,琴棋书画,无所不学,吹拉弹唱,才艺多多,可是最后呢?所有让家长引以为自豪的,最后不仅都成为孩子最讨厌的,更会随着孩子的升学烟消云散……
实事求是地讲,小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都想试一试。但是,我们也知道,感兴趣容易,练成特长却难。就像学钢琴,一开始孩子可能兴趣足,但真练起来,不仅相当“枯燥“,更是一件苦差。因此,如何让他们将兴趣坚持下去,形成特长,就不能仅是一味地讲大道理,强迫他们,要想办法让他们将”三分钟热度“在身体当中泛化开来,转化成内心深层的自我认可,成为激励他们坚持不懈的动力,这就需要我们的恰当引领——要给他们一个合适的目标,所谓“合适”,就是这个目标是他们他们内心向往的一种愿望。
2月15日,CCTV1《经典咏流传》中,著名音乐人赵传分享了他的一段教子心经。他说,他从小就让他的大女儿学弹钢琴。孩子很听话,就很认真地弹。可是孩子就是孩子,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疲惫感,就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赵传就给她说:“好好弹,如果你弹得很好的话,将来你也可以到爸爸的演唱会,爸爸唱歌,你弹琴。”女儿一听到能和爸爸一起同台,精神就振奋了,就像找到一种力量,然后就埋头去练琴了。
2009年,在女儿11岁的时候,赵传在北京开音乐会,父女同台,他唱歌,女儿弹琴,在舞台上伴奏——《我是一只小小鸟》……
有人说,这件事只有赵传能做到,其他家长只能望尘莫及。其实不然。在当天的《经典咏流传》现场,赵传还讲了他父亲对他成长的影响。
上小学时,一次学校留了一份实践作业。回家后,赵传就用自家门前三棵树作题材,作了一幅喷画——用牙刷醮着颜料,然后喷在画纸上。赵传父亲看到后,诗兴大发,即兴赋诗:“赵家门前有三树,传为历代是吾福。”赵传说,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深切地感到父亲对他的那种期待,那种祝福!
如果说赵传会唱歌,他可以提携他的女儿为她弹琴;那么赵传的父亲可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网上关于赵传父亲的资料很少,可见其无论是在绘画、在音乐、亦或在诗词等方面,都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当时赵传画画,其父并没有说将来要他要画好了就和他一同去画展,而是作了一首诗。这首诗,可谓是用心良苦,不仅把“赵传“二字“藏头”其中,还对赵传的画作了极高的评价,更传达出对赵传未来成长的期许——“传为历代是吾福”,这对赵传来说,是多么高的评价、多么大的鼓舞、多么强的激励啊!但是,即便如此,赵传也没有沿着绘画道路走下去,成为画家,而是成为了一名著名音乐人!可见,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引领作用,关键不在于强迫他们具体做什么,而是在心灵上,给出他们成长的方向,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