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说家风·《金刚经》篇】孩子长得好看,能说明父母有道德吗?(第47篇·总第2808篇)

作者:张建云

《金刚经》里的家风智慧:第47天。
孔子对两次失误是后悔的。一个是看宰予能说会道、仪表堂堂便十分相信,以至于后来发现他白天睡大觉而愤怒,便得出后世广为流传骂学生的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这是他老人家第一次以貌取人的失误。还有一次,被山东武城县的小伙子子羽惊住了,这人长得太丑了,虽然也是孔子学生,但孔子把他划在了人才之外。以至于后来子羽刻苦学习、努力奋进以才学享誉江南并有300多名弟子追随时,孔子才再次后悔:又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司马迁在《史记》记载了孔子的认错态度: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我曾经也以貌取人,自然无法与孔子他老人家相提并论。年轻的时候专门喜欢有钱、有权、有色、有名声、有威望、有同好恶之人,于是殷勤,甚至谄媚。后来输得很惨,德者和智者远离了我,别有用心、鄙俗虚伪之人利用了我。走过身体之痛、情感之痛、性格之痛、道德之痛、生命之痛。痛得我夜不能寐,几度生死。被文字、国学、礼乐、家风解救出来,重新活过。
实则,人还是要以貌取人的。取决于你的心里有什么就能看到什么。若一个人真诚、善良、和美、坦荡、厚道、勇敢、以家国为重,那么他的心里几乎是无恶人的。孔子说:苟至于仁,无恶矣。
有人问,那果真有骗子要骗你呢?
这事几乎不成立。骗子所骗之人都是欲望、德行、认知和心志有瑕疵的。孔子也一样,是他老人家在年轻的时候存有偏见才骗了自己。待他读了《周易》以后,进入70岁,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时,哪还有什么骗与被骗!
但长相确实可以说明问题,最起码能说明普通人的问题。有教养就面善,就和悦,就温润,就容易令人亲近,相反则粗鄙、庸俗、戾气甚至丑陋。这里所说的丑陋不是长相,而是脸色、眼神和气质。
人的一生有3次改变自己面容的机会,18岁以前是父母给的,好坏优劣自己承担。上了大学是第一次改变自己长相的机会,取决于读书、交友、学习、志向和做事环境,一直到参加工作,走入结婚,这是第二次改变自己长相的机会,夫妻二人制定人生计划,将提升修养、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干事创业写入蓝图,而后积极进取,兢兢业业。但很多人结婚后就不学习了,开始懒惰、懈怠和放纵自己,所以走下坡路,开始变丑、变俗、变得无神气。第三次改变长相的机会是进入中年,40岁以后。这是重新奋发的绝好时机,从身体健康、情绪性格、家庭关系、家风树立和修心养性上开始要求自己,凡事多承担,对人多宽容,面容也会变得舒朗善美起来。说一个人长得有佛像,基本证明他内心向善,律己严格,助人有度。
所以佛家有三十二相之说,即佛陀传法时被人喜爱而总结的明显的特征,从头到角,到手指、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皮肤、肩膀、牙齿、头发、脸颊、睫毛、毛孔、声音甚至唾液等三十二处具有佛像的标准。这形象是经过多年修行、吃斋、行善和戒慎而来。一个人的外表就是内心,就是生命,但跟长相无关。有人长得不好看可令人喜欢,有人长得很标致却招人厌烦,其本身是心念的问题,是修行的问题。
释迦牟尼佛话锋一转,问:须菩提,可以凭借三十二相识别佛与人的区别吗?或者说,你认为看到佛的样子就是见到佛了吗?
原文为: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答道: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是的,是的,看到佛的样子就是看到佛了,看到三十二相就是看到佛了。
释迦牟尼佛说:须菩提,如果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那么转轮圣王也具有三十二种好相,他也就是如来了吗?
转轮圣王,是古印度最高权力拥有者,甚至认为可以成为这个世界以及全宇宙的统治者。即便有如此之大的权力,从释迦牟尼佛的语气中听出来与佛的境界也相去甚远。他说,转轮圣王是看外貌认知的,难道佛也是吗?
原文: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显然有所不同,有本质的不同。转轮圣王是靠权力统治世界的,佛是靠爱来惠泽世界的。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大智慧:向这个社会索取,还是为这个社会付出,所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所得到的孩子不一样。前者可能成为人才,后者可能成为人物。人才很多,人物很少;人才造福一方,人物造福一世;人才被一部分人认可,人物千古流芳,被后人敬仰和尊崇。
释迦牟尼佛停顿一下,大概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继续说:如果以佛的相貌、声音来寻找佛、认知佛估计你会被骗,继而走上邪路,从而与真佛失之交臂。
原文: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很多人到大庙拜大佛,觉得香火越旺越灵验,不免有诸多许愿和还愿之旅。只是不知道真正保佑自己的不是佛的样子,而是佛的气场,或者叫佛的存在。而且佛只保佑有功德、有福德、有道德之人。小人求佛没用,因为佛不会助纣为虐。君子求佛也没用,因为你不求佛也保佑你。所以,佛求与不求一个样,拜与不拜一个样,关键在于有好心,动好念,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这就是教育,具备此“五好”的家长孩子必定很好,夫妻必定很好,父母也必定很好,家风必定很好。
一个家的家风好就会影响另一个家庭的家风也好,另一个家庭同时会再影响另一个家。如此循环往复影响下去就是教子,就是修身,就是齐家,就是爱国。如《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今天解读的原文是《金刚经·第26品》: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作者简介

张建云 

天津家风研究院院长。

作家、国学学者、《中国家风》主编、天津市政协委员。

曾任中央党校国学签约主讲人,现为全国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