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走笔』拜谒神秘的贺兰山丨陈玉洲
拜谒神秘的贺兰山
作者:陈玉洲
初伏时节,我们全家一行4人游览了宁夏神秘的贺兰山。
北方的天格外的高,格外的蓝,朵朵白云飘浮在空中,阳光艳丽的让人想去拥抱,贺兰山仿佛就矗立在跟前,连绵的群山如屏障,大气浑厚。最远处的山是浅浅的灰,若隐若现,然后是暗暗的灰,夹杂着一块块的黑,仿佛不小心甩下的一滴墨汁,接着是暗暗的黑,最后竟然黑的发亮,夺去所有的光彩,一层层渲染,好一幅雄伟的水墨画。
对贺兰山的记忆,早在小学时就产生了深刻的烙印。岳飞的《满红红》“驾车长,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未见贺兰山之前,我想象中的贺兰山应该是:在北方浩瀚的草原上,耸立着一座高大葱郁的山麓,岳飞率领着岳家军驾长车浩浩荡荡,一路从中原杀奔而来,马蹄声脆,军刀霍霍,将贺兰山斯开一个口子,追击那屡屡骚扰宋朝的匈奴。这一画面更是通过《岳飞传》等小说早早铭记在心。
贺兰山,呈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海拔多1600~3000米。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俯瞰 黄河 河套和 鄂尔多斯 高原。山体西侧地势和缓,没入 阿拉善 高原。贺兰山 脉共有大小山峰几十座,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0座,主峰“敖包圪垯”位于山脉中段,海拔3556米,与 银川 平原高差2000余米,是 宁夏 与内蒙两省的最高峰。峰峦叠嶂、巍峨险峻的 贺兰山 ,如横空出世,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削弱了西伯利亚高压冷气流,阻截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也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使得 贺兰山 东西两侧气候、水源、植被有着显著的差别。成为 中国 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水岭,是温带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分界线。
贺兰山是历史上著名的“军山”,千百年来,见证着大小战役,始终捍卫着宁夏平原的安宁。今天的它,依然承担着守护“塞上江南”的重任。在祖国的大地上,没有哪座山像 贺兰山 那样,千百年来一直处于承领战争的状态。从公元前272年秦国征服义渠国,直至 1697年 清军剿灭 蒙古 噶尔 丹部族,几乎一直处于战争胶着状态。素有“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的称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驾车到山脚,居然用了一个小时,公路两旁挺立着一排排白杨树,只见黑压压的山脉,辽阔苍莽,延绵到远方的公路。从远处望整座山脉犹如一幅线条分明素描国画,巍巍矗立, 气势雄伟,而近观这座山峰,更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山峰上一块突出的大石头,那是老人的头,从山峰延伸而下的,那是老人的手臂和脚,沟壑相连,分明是岁月给老人刻下的深深皱纹。她坐在这里,一坐就是千年,万年,千万年。她看到眼前的戈壁滩,曾经是金戈铁马的舞台,匈奴、鲜卑、蒙古、汉族,一个个你杀来,我冲去;她也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的中亚人骑着骆驼,驮着丝绸,背着瓷器,在她面前悠然的走过;她还听到了在九曲黄河边那悠扬嘹亮的信天游……
再看她旁边的一座山峰,那陡峻的山峰,多像一面镜子,在太阳的照耀下我们似乎看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金戈铁马,驰骋沙场,横扫欧亚大陆的英姿;我们也似乎看到沙场上马革裹尸,千里萧条鬼唱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似乎还看到了一名少妇手提柳条,轻打啼鸟,“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点点滴滴,都是离人泪。
再看那山脚下的溶洞,那分明是个时光隧道。我愿钻进这个时光隧道,听听来自遥远历史的回音,更想掌控历史的密码。我想弄清楚有着200年历史的赫赫有名的西夏王朝,为什么顷刻之间被灭亡了?他们的后代现在又居何方?他们留下了5000多个西夏文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至今却无人破译完。
巍巍贺兰山,千年的西夏文化,给苍劲的群山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技术编辑:庞里地
尘世走笔,记录丰富情感,喜怒忧思悲恐惊;刻画四季变化,春种秋收夏长冬藏。勾勒南北西东,乐山乐水乐人生。一支秀笔写尽生命之重,时光之轻。
投稿须知:
1.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来投。作品要求原创,不存在抄袭或者盗用他人作品情况,杜绝任何侵权行为。
2.作品严禁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有抵触之处。要求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质量上乘。对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将不予采用,来稿不退。
3.来稿请注明以真实姓名或笔名发表,如实名发表,作者可提供120字内个人简介及生活照一张。来稿如一周内未收到采用通知,可自行处理。
4.邮箱投稿请在主题处采用“尘世走笔”加“作品名称”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