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得其中吟趣斜(五)

下面给一些吟诵分析示例,囿于纸端,仅仅只是尽力笔传。

四、吟诵分析示例

例一:吟《声声慢·寻寻觅觅》,悟何为“婉约”?何为千古第一愁词?

(一)以入声韵定感情基调,整词郁积寂寞。

(二)此词开篇18叠字引领整篇,享誉千古,极尽历代之夸赞。

1、叠字可加长字音延续感,更能加重字情影响力,譬如“寻寻”,第一个“寻”,阳平往上,第二个“寻”就必须接着在第一个“寻”的音高基础上继续往上(斯即加重),如此带来的效果,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数量问题,而是质的拔高。偏生这十八叠字自然如话,从“寻寻”兴起兴致而上,到“觅觅”的短促无奈,触目“冷”而再“冷”却又如此缓缓!使得“清”而再“清”之境物平长入心。心中以依旧平而长的“凄凄”接上情感,继而辗转“惨惨”下落,却蓦地又以“戚戚”戛然而止。兼之此十八字全是唇齿音,其唇齿状嗫嚅念叨,感同身受(此唇齿舌叮咛啮齿感,为全词一大特色,全词97字,齿声41字、舌声16字,合计占57字)。下片“点点滴滴”,宛转难续,发音舌齿相击,恰是雨打梧桐之感。

2、除却叠字外,尚有大量“双声”、“叠韵”词穿缀,叠字者,既“双声”且“叠韵”是也,故“暖还寒、两盏、黄花、得黑、更兼、黄昏、次第”等维系叠字之余音,有大珠连串小珠之感。

(三)“婉约”二字,“婉”为上声,“约”为入声,宛转辗转之后的急促收藏,最难吟诵。《声声慢·寻寻觅觅》计有19入声字、21上声字,且基本相联,尤其“惨惨戚戚”、“点点滴滴”之吟,恰乎反复于“婉婉约约”、“约约婉婉”。或为“婉约”之真谛?

  以上种种苦心经营,“千古第一愁词”实至名归。

例二:从王安石改诗,感受“韵”、“情”和谐

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载“ 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

也即,原作:

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

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

王安石改后:

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

日斜奏赋《长杨》罢 ,闲拂尘埃看画墙。

此例是众所周知的荆公改诗的典范之作,无非颠倒,看似简单。此处我们从韵上说起。

此诗押“七阳”韵,“阳”者,“扬”也,此韵“上扬”,入诗长昂。昂扬就需打开口舌,即是开口度的问题。“日斜奏罢《长杨赋》”,比之“日斜奏赋《长杨》罢”,一为“赋”,一为“罢”,口感迥异,心情迥异,诗味迥异矣!是之谓“乃健”。

例三:吟《蜀相》,感受“沉郁顿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七律正宗,所押“十二侵”,“十二侵”最是“深心”,可谓“心音”。《蜀相》其韵字,除却“寻”为阳平,“森、音、心、襟”都是阴平,情值是往“阴内”而去,斯即所谓“深心、心音”,诗圣此作,得“十二侵”真义,为“十二侵”范作。

(二) 韵字之外,“色”、“计”、“死”三种情绪。“色”为入声字,寂寞;“计”为“去声”字,大义;“死”为上声字,宛转。穿缀诗中,其味须逐次细品:“寻”阳平,有所期待——“森”阴平,深心——“色”入声,空寂——“音”阴平,继续深心——“计”去声,大义——“心”阴平,持之深心——“死”上声,宛转——“襟”阴平,恒之深心。纵以“阳平”而起,任它如何“上去入”,总是回复“心音”。

(三)承句 “自”“空”二字,互救,加重“心音”。很简单的道理,“自”和“空”意近,完全可以对换位置,而如果是写作“映阶碧草空春色,隔叶黄鹂自好音”,诗意不变但更为合律。世人皆知杜诗最工,老杜此处为何偏要以“自、空”互救,只为“拗”也。“拗”折断不顺,诗为心声,“十二侵”之心音于杜甫而言,气不顺也!

以上声韵转换穿插,深沉低回,每欲生发,旋即沉郁。吟此诗,可助参悟杜甫“沉郁顿挫”的“道路”(韵之“辙”)是如何修建的。

例四:读《论语》开篇,感受孔子学习的感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古音虽然扑朔迷离, 孔子关于学习的感觉,无疑是快乐的,因为粗识文墨就可以“看”出上面这段家喻户晓的话中,有“悦”、“乐”、“不愠”。可是现在我们要努力通感的是“读”出的感觉:

孔子这段话入声字很多,“曰、学、习、不亦、悦、乐、不”都是入声字,整段话三十二字,入声字达到十三字,而表达的感情只有一个“悦乐”,读起来应该是一种很轻快的感觉,特别是一头一尾的两个“子”字,以上声之婉转起头收尾,节奏上快慢得宜,千载之下,仍能感觉到孔子当时的那种愉悦之情,如在眼前耳际。

例五:“读”梦

  以梦入诗入词,不是稀罕事。惯写“梦诗”、“梦词”的大家,也还不少,如李商隐、苏轼、晏几道都是个中高手。欲判高下,诚难诚难。

晏几道《小山词》今存258首,其中有55首共出现56个“梦”字,写梦率达到20%。而258首中用到“东、冬、董、肿,送、宋”鼻韵的,有34首;用到其他鼻韵的,有106首。也就是说,258首词中,鼻韵的达到了140首,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比率。试看下面几例:

以上数例,触目尽是“鼻”音,读来可想而知,一片嗡嗡朦朦胧胧,已是通感梦中矣!是为晏几道“梦词”之道,是为“读”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