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壮高古 | 伊秉绶的书法欣赏

|做有品质的书法传播与交流平台|

艺术|经典|品鉴|传播|分享

艺海拾贝续经典

⚒︎

暗香 群星 - 中国古典音乐欣赏 宋 杏花天影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公元一七八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清嘉庆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任惠州知府,嘉庆十年(公元一八○五年)任扬州太守。

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人瞩目。其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

如果说弘一透出的是诸佛的那种静化的心灵,

那么伊秉绶则显示的是佛的法力无边。

伊秉绶的隶书,

确也愚的厉害,拙的可以。

其一是简单化线条,

剔除汉隶线条丰富的节律,

使其成熟的“华巧”动作(顿挫与波挑)

回到朴厚的单一中峰线段,

这种线段在视觉意义上传递着

朴拙、厚质、愚笨,宛如一只傻大象。

其二,在时空构架上,

抹除了富有时间节律与动感的特性,

只一味的在空间构架上施展法术——

字内空间与字外空间的竭心殚虑策划。

在其隶书作品当中,

提按丰富、节奏明快的成熟隶书笔法

变成了动作单一的中锋运笔,

为避免这种运笔法所导致的单调性与匀整性,

伊汀洲采用线条长短有变、

参差错落的并行方式来

透示出一种理性与自然的交融;

这就使他在空间的处理上高人一畴:

长短参差的并行线段增强了

字内空间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大小错落的外部空间所体现的变化

弥补了单一线段的时间节律。

那么,在他损失了时间的构架能力,

则所表现的只有一种气魄——

一种静穆的气魄,亦如一匹雕塑的奔牛。

以上文字  作者 | 耿仁堅

沙孟海先生说:

“他固然熟习汉碑,但还有一个绝好的步梯,是他靠着它后来才能够登峰造极的……他是用颜真卿写楷书的方法写汉隶那就成为现在的面目了。清人学颜,钱南园得其体、伊墨卿得其理、何子贞得其意、翁常熟得其骨、刘石庵得其韵”。

几人之中只有伊秉綬遗貌取神将颜字的精神气度化解到隶书创作之中、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师承与创造。伊氏的隶书与颜鲁公的楷书,一样气度恢宏洞达高遂非其胸次不能臻此。

在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伊秉綬隶书从《裴岑纪功碑》《封龙山碑》《韩仁铭碑》《孔宙碑》《熹平石经》诸碑走出来,独树一帜、地位突出。

伊秉綬的隶书入古开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隶书笔画平直、分布严整均匀,四边充实端庄大方、宽博俊伟秀韵天成,具有一种华贵雍容的气度,其隶用笔圆浑没有夸张雁尾的波挑,而是蚕头蚕尾直来直往。

他的隶书吸收了一些汉隶碑额。其隶书的超妙处在于在结体上方严而不刻板,时有新理妙趣在用笔上凝重而有韵致,整体上表现出高雅古朴清华高标的庙堂之象。

尤为难得的是他的隶书能大能小既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又能缩为小隶精妙绝伦。

伊秉綬的隶书创作大约可分三个阶段。

四十五岁以前为草创时期。这一时期创作的隶书作品如如下图,虽有些新的意向但基本上还属于模仿与探索阶段;

五岁至五十岁为蜕变时期,四十五十岁以后从嘉庆八年到嘉庆二十年他逝世为为成熟时期;

他的大部分隶书佳作是出现于这一时期,进人成熟期后他的隶书风格仍然有细微的变化,如书于嘉庆十年的“定武兰亭”“茹古屋”题字,书于嘉庆九年的“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楹联字势凝重有一字千钧之感、但凝重中有豪迈气象。

整体上以方整、匀称、严谨雄拔见长。此后的书作字形更加洗炼笔画更加挺拔,内涵更加充实和丰富。

原来方整的一路更加端严整。肃如“散邑盘铭”“遂性草堂”题字有的又表现出高雅、潇洒的意趣。如下图楹联“清诗宗韦柳、嘉酒集欧梅”其中“欧”字下面的两个“口”字写得形似圆圈,“梅”字的两点则点成圆点,“集”“宗”字的下面两点处字理成短撇。

“韦”字横笔略呈孤形,使得方中有圆直中有曲,在这幅对联中作者根据字形特征结合缪篆汉隶处理手法,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平面造型巧妙地呈现在同一幅对联之中,加之用笔的凝重洗炼给人以回味无尽的感受。

他的隶书在严整中有机趣有变化,既简净活泼做到了动与静相互协调,严肃与活泼互相统一,老到中充满生机,严整中具有韵致远看气势磅礴近观又十分耐人寻味。

他的隶书既重视形式美感意趣又重视笔意的沉郁超拔。其作品展现的雄浑豪迈高古、俊逸典雅清新的艺术格调极富美感,意蕴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以下部分作品图片选自拍卖图录
品经典文化|藏一世情怀

关注下方公众号 书法佳作0元起拍

兰亭至境艺拍

精品书画拍卖、定制,书画资讯、交流与出版
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END

东方造境(北京)文化传播 · 出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