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父母持证上岗”的委员建议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许洪玲建议“父母持合格父母证上岗”,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
该建议一经提出,就被推上了热搜,众说纷纭。有人感到纳闷反对“生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前的父母没有培训不都也把父母当得好好的吗?”,有人就证说证反对道“开各种证明把老百姓折腾死了”,有人就证担忧社会管理“又一个证,给很多人腐败的空间”,有人赞同建议但顾虑实施“按理说可以,但是考虑实施有点难…”,有人支持也给建议“培训是好事也很必要,但是否必须发合格证才能'上岗’还需要斟酌”……
就这一话题,以观察员的角度来看看这一建议提出的逻辑是什么,以及支持者与反对者各自的逻辑又如何。
-01-
父母培训建议的逻辑。
任何建议的提出,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说一个建议是不是合理的、有效的,就得看这个建议在逻辑上合不合理,在实际中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合理且能解决,建议就有效;否则,无效。
就当前这个建议,里面涉及到的主要是实施方法的指引,比如 [在校内建设“家长学校”]、[加强对“准父母”的教育培训]、[加大财政投入和宣传力度],三部分都是围着“如何进行父母培训”的实施细则展开的。
至于这样做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并没有提及。我们既然要讨论,就需要把这个信息补全。那么这样做是为什么呢?为了做好父母培训。做好父母培训又是为什么呢?减少“不合格”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可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促成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
简单地总结: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及提升家庭教育,需要对父母进行“上岗”培训,具体培训措施有三条:家长学校、准父母、财政和宣传。
这里涉及到的逻辑大前提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家庭教育取决于父母是否合格——合格的父母对孩子有促进作用,不合格的父母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涉及到的小前提为:要减少甚至避免不合格父母对孩子造成伤害。推导出的结论:需要减少甚至避免不合格父母的出现。根据这一结论,可采取的措施有三条:有孩子的父母、准备生孩子的父母、以及配套的资金保障和宣传。
这样补充整理之后可以看出该提议符合问题解决逻辑——从导致问题的关键因素着手处理问题——是“合理”的,至于是不是“有效”需要通过具体实施后的结果反馈来判断。
-02-
反对者的逻辑。
我们的大脑对新事物的第一反应总是“抗拒”。新事物所含的信息对大脑来说是陌生的,得主动耗费精力处理和加工才能有所认识,这与大脑“能不动就不动”的原则冲突。为了不去处理这些信息,随口的拒绝或反对就会一股脑儿出来了。
先说一些很拿不上台面但却是大多数人都有的反应,为了表达自己的抗拒,要么不予理睬“没事儿找事”,要么就人身攻击“建议你先测下智商没有没问题再写提案”、“脑子有病的委员”、“脑子里面要灌多少水才会提出这样的议案啊”……这类反对者逻辑线条单一,甚至可以说没有逻辑,只是情绪性宣泄,缺乏对事务讨论的基础素质和能力。
这类人遇到一些问题,坚持的便是“你是不对的”,不管怎样“先怼”——就这一条就可以在他们大脑里完成自洽——提建议的人“不对”了,那么他/她的建议也就是不对的。以诉诸人身的谬误,来简单粗暴地表达观点,宣泄情绪。
另一种反对,是就建议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去顾及和讨论,却在设想该建议如果通过之后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此就是一阵担忧——所谓的该措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关于父母培训合格证有说辞“开各种证明把老百姓折腾死”,就培训费用谈到“给很多人腐败的空间”,就培训之后合不合格说到“不合格难道要剥夺公民的生育权?不让小孩上学?”……
这类反对的观点,他们的逻辑前提是承认了该建议的大前提和小前提,只是在具体的措施上有顾虑。其反对逻辑是,因为该措施不完善或者可能衍生出其他的负面问题,所以反对这个建议(的具体措施)实施,至于其他什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和家庭教育,不否认有,也给不出好建议,索性不提。
-03-
支持者的逻辑。
支持一个建议或者观点,可以是很单纯的诉诸权威,或者通过理性的思考得出与该观点相同的结论。前者理解起来简单,比如提出建议的人是他们领域里的权威,像提案中如果这个委员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家庭教育领域的专家,那么依此理由选择相信他/她的建议,比选择非专业的个人摸索对问题的解决更有效。后者可以从结论的推理过程来认可,也可以从判断大前提和小前提的真实性来认可。
对该建议所要解决的问题感同身受,会理性的支持这一建议。网友@王绵绵家的奶泡:“当熊孩子杀人时,大家说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当父母。当虐待儿童案件屡出不穷,当大家都在抱怨原生家庭对自己的阴影,当'有的人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这种话获得高赞,大家都在要求父母需要上岗证。现在终于要改进了,那些被虐待儿童可能会有好日子了,那些熊孩子有人教育了……”认可问题,也认同采取这样的建议措施能解决这些问题,支持也就理所应当。
对该建议所指的问题认可,但没有具体方法的人群,听到这样的建议,表示认同也认可。@弱水三千blue:“作为一个母亲,我深知养孩子很不容易。他不是养个猫养个狗养个花养个草,只要长大就行。当我看到有的家长虐待孩子,有的家长不知道哪些地方哪些情况对孩子是危险的,甚至有的家长溺爱或冷暴力孩子,使孩子性格缺陷。我都在想为什么养孩子不需要考试。”需求是有的,方法也是思考,现在委员提出了对这个方法进行确认,以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及家庭教育,支持就是必然。
-04-
就我个人的而言,选择支持。
未成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家庭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父母生育孩子为本分,但是“生”容易“育”却跟不上。有顾不上的父母,也有不知道如何养育的父母,这无形中就导致了很多孩子出现了各种成长问题——被溺爱、受虐待、恶性习惯、性格缺陷、人格不健全、被忽视、强加感受等等,一些伤痛可能跟随这个孩子一生。
这个问题的形成,一方面有孩子本身年纪小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教育的原因。前者考虑到小孩年龄尚小自主意识不足,所以得通过外部的教育手段来弥补。就教育而言,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学校有专业教师教授、社会教育提供的是社会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孩子最久的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中会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对准备生育的夫妻、学龄前儿童的父母、小学生的父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他们了解相关知识和责任、义务,掌握常规的家庭教育方法及技巧,那么在他们养育孩子的时候便能更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减少甚至杜绝因父母失职而造成的他人及孩子自身的损伤。
再看该建议里对应的方案内容在逻辑上是讲得通的,那么这个建议我选择支持,也是自己态度的表达。
至于具体执行中可以遇到的问题,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可以找到应对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