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古镇历史的关键词:治水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古镇历史的关键词:治水
作者:张明儿
外地人来新市,一听到“新市”这名字,会有开辟、发现、履新的好奇之心。事实上,新市历史是神秘的,像“陆市迁徙”“仙潭传说”,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在浙北,只有新市古镇才有,其它古镇都没有类似的故事与人物。这里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新市古镇的历史,重点在于治水。西晋时期,一位叫朱泗的人,在新市本地发动了一场浩大的治水工程,通过挖河开渠,将原来常有的旱涝水患灾害降到最低。根据本地的河流环境,贯通新市西面与南面大河之间的河道,开挖出了一条史称“西河口”的治水运河工程,并取得治理的巨大成功。
治水一成功,新市古镇的历史文化书页,便正式翻开了。那时正处于中国历史上“西晋伐吴”、“五胡乱华”“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的乱世时期,国家处于大变革,新的政治体系正在动荡中等待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新市的发展也顺应历史潮流,根据本地地理特点,经过了两个阶段,才得于兴盛、繁华、辉煌。这两个阶段可以简化称为“陆市模式”与“香市模式”。
新市的“陆市模式”是因“朱泗治水”而起。在晋朝时便开始进行了。所谓“陆市模式”就是指像当年陆市人一样,从多灾的村庄里搬出来,举村迁徙到“水陆环绕,舟楫通利”的地方去。当年新市经过治水之后,普通的湿地成了江湖流传的、为名士所赞誉的“仙潭”之地,四方八邻的人争涌迁入。据老人们口口相传,各地搬到这里来居住的人很多,有来自北面,甚至江苏的七都、八都、泰兴等地的人也来,南面有大麻、萧山等地的人也来,西面则是士林、下舍等地人过来。
“陆市模式”是各地受灾民众的大迁移,是新市治水成果取得的最好证明。灾民们被这里的宜居环境所吸引,一传二,二传四,传遍方圆百里。一条新开挖的市河悠然穿城而过,两岸民居安然,终年无灾。而此地位置极好:
临平皋亭之峦阜,隐约于南;郭门句城之聚落,萦带于北。含山东耸,洋溪西注。平畴四衍,桑稻有连接之饶;晓市竞开,舟车无间断之隙。
接下去,便是新市的“香市模式”, 新市的“香市模式”是因“纪念治水英雄朱泗”而起。朱泗后来成为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被东晋朝廷赐封为“镇国大将军”, 封谥立庙,建祠守土,永享庙食。新市第一座庙便由此产生。朝廷准立的祠庙,百姓当然踊跃祭祀,四方来祭,祠庙香火越来越盛,并从祭祀中形成集市,这其中,还引来了道家杰出人物——陆修静,他的道家仪式理论体系的实践就在这里完成。
这一“香市模式“是随着对“朱泗祠庙”祭祀活动形式越来越大而变得繁闹起来。朱泗的治水成就与保家卫国的事迹,将是朝廷树立正能量形象的最好发挥平台。在历史上,先后有五次朝廷对朱泗庙神的追封,推进了新市“香市模式”型的发展:第一次是公元324年,晋怀帝太宁二年赐封“镇国大将军”。 第二次是公元951年,五代后周时期,太祖郭威广顺年间改封“保宁将军”。第三次是公元1155年,南宋绍兴五年,宋高宗赵构赐“永灵”庙号。第四次是公元1159年,南宋绍兴九年,宋高宗赵构赐封“显佑侯”。第五次是公元1196年,南宋庆元二年,宋宁宗赵扩又改封“显佑通应侯”。
五次追封赐号,祭祀活动越演越烈。从东晋开始的这场祭祀活动,迄今为止,几乎从未间断,长达一千七百年左右。而“香市模式”越走越远,起于东晋,兴于唐,又盛于明清的“烧香市”,直到当今的“新市蚕花庙会”,无论形式怎么改变,都是这一“香市模式”的不同形式表现。它以各种方式极致体现本地老百姓纪念、祈求与祝愿的心情,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联,民俗意志强烈,地方特色显然。
这里非常巧合的是:“新市、陆市、香市”三个关键词都没有离开“市”,新市历史发展走的是“陆市模式”与“香市模式”,也是直接与“市”有关,新市“因水成市,因祭成市”,这便是“陆市模式”与“香市模式”的本质内核。而一个“新”字,表达了在一片广袤的江南湿地上,通过治水,开辟出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便是“新”所在,“新”是生命元素的开始。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