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关注理性乐观派
Vincent van Gogh · 1888
前几天,因为百度作业帮栽赃小猿搜题的事,文章传播得较远,涨了数百关注。但我知道这些游客很快就会因为我未来的更新陆续走掉。比如上一篇稍微说了两句中医问题,就有一堆人激动了。但我只不过是说,在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之间,你愿意信什么就信什么。
别说中医了,时至今日,说句抵制日本车的人很蠢都会激起一些愤怒。就好像最近有好几群妖怪组团去围攻说《战狼2》的人。你喜欢就喜欢吧,各自高兴不就好了么。
(一)理性乐观派
过去多年,时不时听到一些读者说什么任重道远。我觉得高估我了,说些我认为的常识只是我个人的喜好而已,怎么看我还真的无所谓了。以前或许我还有些执念,在行动上也执着,如同这个公众号的名字“理性乐观派”,就像我以前说的,当时就是向这本同名书致敬。关于我和《理性乐观派》这本书的故事,可以看看我的朋友菁城子作为一个旁观者所看到的当年的我是什么样的状态。
2012年吴主任逢人推荐《理性乐观派》的时候,这本书还不像今天这么有名。现在很多人谈环保,人口,知识爆炸,他们都会引用这本书的数据。讲人类发展史的书单,经常也能看到它。最近两年我至少知道四场这本书的读书会,还有两个视频节目——然而在当时,这只是一本默默无闻、新翻译的小册子。
吴主任最早发现了这本书,向朋友和同事推荐,向来公司演讲的学者推荐,甚至向老板推荐(网易丁磊)。他写了一篇书评(这是我唯一的一次见他写书评)发表在豆瓣,还用#理性乐观派#的标签写微博,以此推荐这本书。
很多人说,主任这本书是你写的还是你翻译的,推荐得那么用力。吴主任说,没有没有,我就是觉得这本书太好了。
那时吴主任还在网站工作,这种造势被上百倍放大。推荐《理性乐观派》的同时,他还写文章和微博,搜寻材料,制作专题,激烈抨击计划生育政策和户籍制度。在这两个政策面前,吴主任是最不可能的妥协者。
我有幸见证了吴主任最富有激情的一段时间。他现在不在网站工作,无法充分地挥洒怒与乐。对于他的关注者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理性乐观派》成为畅销书,至少一半归功于吴主任推荐。当这本书登陆各种书单,成为职业读书人眼中的新大陆,吴主任停止了推荐,深藏功与名。当然,还有一线联系,那就是他的公众号:理性乐观派。
《理性乐观派》是一本好书,理性乐观派 也是好公号,和这本书一样靠谱。这个公众号有吴主任对很多重要话题的关注。他的激情依旧。毫不意外,你也会看到他骂人。现在多数公众号都毫无趣味,甚至没有人味,理性乐观派 是个例外。
在思想谱系的世界里,吴主任是一位自由主义者。尽管这个名头现在很多人都在冒用,他是我认识的不多人里,还能配得上这称呼的。诚意推荐各位关注吴主任和他的 理性乐观派 。
其实当年我在力推这本书的时候,自己掏钱买了好几本,因为当你推荐给别人的时候,别人不一定会真的去买,而如果你直接送到对方手里,他们看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从传播的角度,我肯定是送那些现在被称为大V的朋友们,因为我相信他们看完了会推荐的,这不是对我有信心,而是对这本书有信心。
《理性乐观派》这本书的一些小瑕疵肯定是有的,作者马特·里德利是个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同时又博览群书,接触了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让他从交换的角度展开,旁征博引,用一系列生动的历史故事告诉人们人类繁荣发展的秘密。这其中的道理一篇文章就能解决,甚至我在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对“交换创造价值”的认识已经算足够深入了,但马老师厉害的地方就是这种通俗易懂讲故事的能力。所以,当年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有种终于有个作者把我想说的以更宜人更系统的方式从人类发展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一遍。这也是我当年那么丧心病狂自费推荐的原因之一。
(二)自下而上
这一次,马特·里德利老师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中跳出来,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包括经济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演变,宇宙,道德,生命,文化,技术,教育,性格等等万事万物的进化简史,归结为一个词,自下而上。
这显然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发现,至少对我而言一点也不新鲜了。举一个跟大家都有关系的例子,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飞跃。从来不是谁在规划或者某个精算师计划出来的,所做工作的核心只是松绑,给民间释放更大的自由。鬼知道这里面会诞生什么奇迹,这恰恰是发展迷人的地方,如果未来变数尽在掌握,显得就非常无趣。
生活中更生动的例子是语言的演变。谁来规定都没用,一些词在这短短的十来年早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说菊花这个词,比如说楼主这样的次,再比如“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等等,这不是谁能预测也不是哪个机构统一规定的,这是民间网友自发形成的,很自然的自下而上演变的结果。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认真地把马老师的这本新书《自下而上》看完了。对我而言,跟随作者从历史故事中佐证“进化总是自下而上”的结论,这个过程正是阅读的最大收益。当然如果“自下而上”这个词对你而言是第一次听说,那么就更有必要看看。虽比不上《理性乐观派》那么丰满,但依然是本非常好的书。
而且这个社会的进步也必然是从每一个人的观念变化,自下而上推进的。击碎人们对全知全能规划的迷恋。
(三)为什么关注理性乐观派
最早,在做了上千个人物以及话题专题之后,我就开始有了输出的冲动。实际上是把原先做的东西再以千把字的文章输出一遍,这个过程中对我而言更有价值的是再理清思路以及强化这些观念。谁曾想,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年轻的读者来信,因此过程中也就出现了很多问答类的文章。顺便说下,近期这些问答类的文字会专门结集出版,是一本专门给年轻人看的书。嗯,谁的青春不迷茫。
后来这个世界发展的要比当年要迅猛得多,各种碎片化学习概念横空出世了。知识付费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我过去现在未来都从来不觉得互联网上的碎片化的知识跟“学习”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一切都不过是消遣打发时间,包括我这个公众号。真正的学习一定是系统的,集中一大块时间的,不间断的,枯燥的。
相信很多人没少听英文歌没少看美剧和英文电影,多少年了,加起来时长绝对不低于1万个小时,那么,英文水平又如何呢?而且每次看电影美剧都不是什么碎片时间,至少一个半小时的集中时间。那么各位的英文水平如何了呢?然而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居然相信碎片化学习这种狗逼理论呢?
浅显的道理,从小父母都可能告知你的常识,的确需要不间断有人提醒再提醒。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年轻人都应该关注理性乐观派。这里从来不会有什么炸裂的艰深的从未听过的大发现,都是一些很朴实的道理。实际上作为一个多年的经济学票友,啃了几本大部头,学到最后恍然大悟,都是一些简单的道理。该干嘛还是干嘛。
对一个社会的进步而言,是形势比人强。这个形势就是社会中多数人里的每一个具体的人的观念组成的。虽然个人的力量在历史潮流中比一朵小浪花还渺小,但在变革的力量总是自下而上这个层面上说,每个人的观念都无比重要。遗憾的是,基本上人到了一定岁数在观念上基本已经非常顽固了,要改变是非常痛苦的,这应该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防止观念崩溃怀疑人生。所以,我对3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怎么想的一点兴趣没有。
但你是年轻人啊,你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机会听听理性乐观派怎么说?
上篇:爱吃屎终归不是好习惯
推荐:形势比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