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状态不舒服,但是习惯了

刚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学到一身本事,一腔热血想助人改变,结果一个来访者找上门,聊两次,下次不约了;好容易又接一个,聊聊又走了。

倍受打击:「我究竟哪里还没做到?

我说,不怪你,是时候没到。

来访者最初求助:「我感觉不好,我需要咨询。」——作为咨询师,不要这时候就开始摩拳擦掌。他做好准备改变了吗?不一定。也许有轻微的痛楚,希望找人帮他纾解情绪——但这跟下定决心「改变」是两回事。就像身上有什么地方不舒服,去看医生,也许只是想讨两剂膏药贴一贴。

谁知道医生说:朋友,你的生活方式要改改了!以后早睡早起,不抽烟不喝酒!他就会想:

啊?就……再等等吧。

很容易飞快地退回原先的状态,不舒服也不计较了。这是人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尽可能避免打破当前的生活格局。存在某种不舒服,这是事实,但还没有严重到「必须打破固有生活习惯」的程度。习惯代表着熟悉。打破习惯多多少少需要面对未知,未知中包含一部分好处,同时也有不确定的风险,何必冒险?在习惯状态下一切都是已知的:我了解有多不舒服,就这么多。——「习惯」本身就有让人将其作为习惯而延续下去的说服力。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室友不常住,我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糟糕到无以复加。穿过的衣服随手堆到床上,要等攒到无可再攒的时候,再一次性拿去洗。但每晚又必须腾出上床睡觉的空间,只好把一堆小山似的脏衣服一团团搬到椅子上。第二天醒来又要坐椅子,于是再把椅子上的小山腾挪回床上。

一早一晚,天天如是,浪费时间无数。室友偶尔回来,看见了也无语:「这是勤快还是懒呀?每天挪来挪去不是更麻烦吗?」当然麻烦,我也知道这样有问题。假如搞一次突击卫生检查什么的,也会临时抱佛脚地做做清理,但没过几天又懒洋洋地——或者说不辞辛劳地——变回了老样子。

「这样简便。」我对室友解释。

这是什么鬼话?明明更耗时间,更费力,何况过程也不愉快。怎么说都是整洁一点才会省时省力吧?所以绝非为了事实上的简便。简便是针对改变而言的,只要不打破熟悉的模式,就不费心。

已经习惯这样了,就再等等。

这种状态,明明不舒服却又没到非改不可的程度,只想变换一个稍微能应付下去的姿势,多挨一天,再挨一天……硬撑着把一种不舒服的状态维持一年半载,三年五年,很多人恐怕都不陌生。

问题说大也不大,解决起来却不容易。一种办法就是「等」。等问题发展到更严重的地步,或者对方足够「痛」了,自然会有改变的动力。——解决问题的动力超出了对「打破习惯」的拒斥。

除了等,另一种办法就是跟对方谈谈

这是一场特殊的谈话。不催人改变,只是把改变的好处和阻力指出来,让对方看到,方便他本人做判断。这种谈话叫做改变的预备会谈,又叫动机访谈,在一场心理咨询中是最靠前的部分,说是咨询,又不是正式的咨询。来访者打来电话,求助自己的问题。先不要急着接招,而是约过来谈一谈:这状态究竟是不是要改呢?你再想想。

也是可以一直不改的」,要特别强调。

人很有意思。你急着让他改变,他的第一反应是警惕:「你这么殷勤,是不是不安好心?」

他对改变自己本来有一二三四五点疑虑,现在集中变成了一点:「我凭什么要被你驱动?

但如果你发自内心地接受,变不变都是他个人的选择,他有权利让自己延续那种「虽然不舒服但是一切熟悉」的生活,在你们的对话中他就解放了,没有理由再和眼前的你纠缠,而被赋予了更大的空间去思考:是啊,改变的好处和懒得改变的心情都真实存在,就看我什么时候迈出那一步了。

要尊重他的不改变,尊重他有多么想以这种并不舒展的姿势延续这一刻。充分传达你的这种理解,并非是在重复毫无信息量的事实,而是用一种巧妙却不容忽视的方式指出:并不是「改变」才是一种选择,「停留在现状」也是你在做的选择。此刻你正在做这个选择,你不可避免地要为它负责。

然后你们结束这场谈话。

不需要马上做决定,甚至都不和他约定做决定的时间。「约定」这个动作都在传达一丝隐秘的期待:虽然请你自己打算,但最好别让我等太久。——索性连这个期待都放掉,彻底放他回自己的人生:这是你的自由,你想把脏衣服堆几年就堆几年,什么时候你想清理了,再给我打电话,再见。

这样就够了?是的,够了。

谈过这一次,咨询师就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接下来交给对方,他们按自己的节奏做决定:有的三五天就考虑好继续咨询,有的需要一个月,有的要等好几年,也有人就再也不来了。——那也很好,不管来与不来,每个人都清楚了自己想要的。

任何觉得现状可能有问题,但又没有做好准备改变的人,都不妨参加一次这样的预备会谈。用这个机会梳理一下不同的选择。只是看看它们长什么样,看看而已。你并不会因此失去什么。

我推荐过两次的专业保险规划团队——水星规划,他们做的就是保险规划领域的预备会谈,为你和你的家庭提供一次「方案定制」服务。

在健康和财产充满不确定的今天,没有良好的保障计划,就相当于拿全家的命运去赌博。——道理我们都懂,但回到现实,很多人听到「保险」二字就有一种微妙的阻抗。因为已经习惯了当前的状态,改变就等于冒险:谁知道这里的水有多深呢?的确有数据表明,70%的人都买错过保险:没必要的买太多,需要的又没买够。有人买了完全不适合的险种,退保又返还不了多少。也有人买了非固定收益的理财,却遭遇信用风险,血本无归……

但是改变有风险,不意味着维持现状就是更好的选择。无论如何,多一点评估总是好的。先不买,只是把各种可能性摊开盘点一下——

家里有几口人,岁数分别是多少?
收入随着年龄增长,大概率会有怎样的变化?是增长还是持平?还是随着退休,手停口停?
家庭的理财规划是什么?
五年以后家庭有怎样的打算?十年以后呢?家庭和行业受黑天鹅事件冲击的可能有多大?
对小孩的教育是怎样规划的?
为父母的养老做了哪些准备?
是否考虑了疾病的影响?
……
把这些问题考虑一遍,不是劝你马上做决定,但至少可以为你的决定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什么时候做决定,怎么决定,都是你自己的事。维持现状也可以是一种选择,没有人能替代你做选择。
我推荐过好几次水星团队了。作为一个有正规资质的保险规划团队,他们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学费增长率、养老金替代率、社保、预期收益、通胀等综合计算,帮你规划应该配置多大比例的储蓄国债基金教育金。并告诉你收益和风险。据测算,他们为每个家庭量身定制的方案,往往可以比传统机构节约30%-50%费用。
费用省了,一样能起到抵御风险的效果:财务规划提前做好,给未来留有余地。大病有保障,养老有后路,对现金流做尽可能坏的预估。
水星规划团队拥有全国性保险经纪牌照基金销售牌照,在业界口碑良好。
这个服务甚至是完全免费的。
知道你还没做好准备,先不收你一分钱。只是谈一谈,做个梳理,专属规划师一张张为你分析你买的保险、教育金,为你做一个家庭保单夹,整理一份适合你的保障方案,并随时协助你理赔。
但决定权永远都在你的手里。
这会让你多一点勇气。改变是让人不安,何况是家庭财务这样的重大规划。你迈出的第一步,就只是跟专业人士谈一谈,什么都不用付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