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为何不逃,做封疆大吏的老爹又为何不施救?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57期:
1898年9月21日,一直在颐和园颐养天年的慈禧太后,终于忍无可忍,突然返回紫禁城并圈禁了光绪皇帝。
9月25日,在荣禄的嘴里得知,维新派竟然怂恿袁世凯要围园杀后,慈禧太后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一声令下,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先后被抓,甚至连审问都没审,三天后就拉到了菜市口砍了。
就这样,谭嗣同的死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疑问,一方面他明明可以跟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样逃走,为什么不逃?另一方面,他明明有一个曾任湖广总督,现任湖广巡抚的老爹谭继洵,为什么不予施救?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57期:身为封疆大吏,为什么儿子谭嗣同被砍头,他却无动于衷并不施救?
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一下谭嗣同,他为什么成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头号罪犯”?
谭嗣同其实是一个很拧巴的人,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他,因为他的身上总是充满着迷之矛盾。
他本身是出生于一个很传统的官宦之家,他父亲得益于科举制度,才步入官场,他却异常排斥科举;他本身是一个非常激进,且亢奋又愤青的人,但是又专注于学禅,成为佛学彗星;他著有《仁学》一书,却杂糅科学与宗教,夹杂唯物与唯心,整部著作都是分裂的矛盾体;他宣传资本主义,提到“愈俭则愈陋”,但同时他又怕别人闲话,提倡妻子节俭……
谭嗣同其实挺倒霉的,他之前在湖南的时务学堂教书,跟梁启超一起培养了大批维新人员。直到1898年8月底才在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举荐下,被光绪帝召进了京城。
9月5日才跟林旭、刘光第、杨锐等一起被光绪帝任命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到谭嗣同被捕入狱,不过任职了短短20天。
可以说,整个维新派里面,谭嗣同是最激进的,同时也是相当拧巴的。在这种拧巴的状态下,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圈禁了光绪帝宣告失败,此时距离谭嗣同被捕还有四天时间,足够他逃跑了,他为什么没逃呢?
按照谭嗣同临刑前自己的说法是这样的: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二、
实际上谭嗣同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各国变法是成功了以后,再回过头来看整个过程,是有流血的。而不是,因为有人流血了,那么变法就一定能成功,谭嗣同是学佛学的,因果关系总得搞明白。
不然的话就变成了,一场战役还在打呢,来一句,当年刘邦不是也总是打败仗吗?我们这次不能赢啊,必须跟刘邦的彭城之战一样战败,才能迎来下次的垓下之战。
那么谭嗣同究竟为什么不肯逃跑呢?
第一,谭嗣同之所以不跑,其实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光绪帝:
在光绪帝尚未被圈禁之前,谭嗣同就已经在联络袁世凯商议“围园杀后”的计划了。可以说,光绪帝被圈禁乃至慈禧太后突然大怒要剿杀维新派,跟谭嗣同错误估计形势关系很大。
祸因他而起,骨子里又有忠君思想的他,自然不能一走了之。当时担任他的保镖兼侍卫工作的人是大刀王五,杨角风老家沧州人,谭嗣同就策划过大刀王五去救光绪帝。
等情况变得异常严峻时,他还对王五讲:
“皇帝尚在囹圄,作为臣子的岂能一逃了之,如此有违天道,决计不可!”
后来谭嗣同被捕后,大刀王五还曾设法营救,买通狱卒,联络武林人士,但这个秘密营救计划被谭嗣同坚决拒绝了。
三、
第二、谭嗣同不肯逃走,也是为了尽孝:
中国古代有个罪名,叫株连九族,只有犯了“谋反”、“大逆”、“弑君”都属于这种罪行。而谭嗣同可是策划刺杀慈禧太后的人,以上三个罪名都占全了,这是大罪,株不株连九族全看慈禧太后的意思。
当时的谭嗣同父亲谭继洵年岁已高,马上就要告老还乡的人了。如果因为自己被牵连,甚至全家性命不保,这对谭嗣同以纯孝为标榜的人,是做不到的。
如果他不跑,一人担罪一人承担,他甚至模仿自己父亲的笔迹伪造了一封书信,说明自己已经跟父亲断绝了父子关系。他以为这样做,或许能让慈禧太后网开一面,不再追究其他人的责任,这是他不肯逃走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现实已经无法支撑他逃跑:
谭嗣同从小身体就不好,在七岁的时候,因为他大哥结婚,母亲返回家乡一年时间,在北京临走时对谭嗣同训诫“戒令毋思念”。
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讲,确实很难过:
“拜送车前,目泪盈眶,强抑不令出。”
这一年间因为思念母亲,谭嗣同生了几次大病,形容消瘦,但仍然咬着牙不承认自己思念母亲。
后来十二岁的时候因为瘟疫,导致姐姐和母亲相继去世,自己也被丢在荒郊野岭自生自灭。等于在鬼门关待了三天,算是捡回了一条命,所以,他是字“复生”,从此之后身体就一直很虚弱。
四、
所以,等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谭嗣同也是心力交瘁,身体透支的厉害,已经无法承受逃跑的奔波。
说到底,对于谭嗣同这种偏执型人格的人,执拗得很,宁可被杀,也不愿苟且偷生,为了自己的理想,变法不成功,宁可死。
所以,谭嗣同才会临刑前作诗:
“我(吾)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梁启超和康有为可以逃走,四海为家,可是我谭嗣同,无路可逃啊,呜呼哀哉。
那么,谭嗣同被抓的这几天,作为其父亲的湖广巡抚谭继洵,为什么不设法营救呢?
首先,谭嗣同被抓到被杀,只有短短几天时间,就算是谭继洵有心想救,这么短的时间内也根本找不到合适的途径。
而且慈禧太后是铁了心要杀谭嗣同,就算放过了其他几个人,也绝不会放过他,因为他是策划刺杀慈禧太后的主谋,没得救。
再次,谭继洵不过是个湖广巡抚,根本没那么大的权力,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他在省里或许能够得上话,但在朝廷高层,根本没他说话的份。
而且他这个人很容易妥协,在湖广的时候,他就被张之洞压制,做了两年湖广总督,实力有限,又让给了张之洞。当巡抚的时候,更是跟张之洞的政见不是很合,最终也是向张之洞妥协。
五、
其实,营救戊戌六君子,谭继洵也不是没想过办法营救,但即使张之洞出面也没能救下一个:
作为张之洞的下属,谭继洵自然是通过张之洞向朝廷表明救人的意见,实际上张之洞也确实跟慈禧太后求情了。
张之洞是慈禧太后的宠臣,他是替自己的得意门生,也就是戊戌六君子的杨锐求情。但即使是他求情,慈禧太后也没有同意,硬是把杨锐也给砍了。
谭嗣同的“罪过”可比杨锐大多了,靠山又没杨锐硬,连杨锐都救不下来,更何况谭嗣同了。
所以,谭继洵应该也努力营救过,但是根本插不上话,也就没办法谈救人了。
当然,更可能的情况是,大势已去,谭继洵知道根本救不下来,也就没有营救:
这里面也有几层原因:
首先就是站队问题,此时的谭继洵必然得为谭家着想,躲还躲不及呢,更不会凑上去求情,从而被株连。要知道谭继洵的起家,主要是靠左宗棠,左宗棠才是他的靠山,现在靠山都没了,自己如果再被株连,谁来保谭家?
其次,谭继洵是官场老油子了,慈禧是什么样的人,他比谁都清楚,这种罪名,根本就救不了。比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可是荣禄的心腹,连慈禧太后最倚重的荣禄都闭口不说话,他更不敢开口了。
最后,谭继洵最该做的是如何明哲保身,自己已经是泥菩萨过河了,哪里还有能力去救儿子?
六、
有人讲,谭继洵不救自己儿子谭嗣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俩人政见不合?
这就有点恶意揣摩人心了,虽说谭继洵是顽固派,讲究“三纲五常”,甚至跟洋务派的张之洞都政见不合:
“是时张之洞负盛名,司道咸屏息以伺。宝箴初绾鄂藩,遇事不合,独与争无私挠,之洞虽不怿,无如何也。久之,两人深相结,凡条上新政皆联衔,而鄂抚谭继洵反不与。”
自己的顶头上司尚且如此,跟自己这么激进的儿子谭嗣同,当然政见不合了。
但是,不要忽略了父子的感情,这是已经写进了DNA里面的感情,根本就扯不断的。政见可以不合,但亲情是割不断的,谭继洵在旁人面前,或许表现出“这个逆子,该杀”,但在人后必然是暗自流泪。
在谭嗣同被杀之后,谭继洵更是写了一副挽联,算是寄托了对儿子的哀思,也打破了父子不合的谣言:
“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而谭嗣同的死更是凄惨无比,怀恨在心的慈禧太后竟然寄出了“大将军刀”,所谓的“大将军刀”就是钝刀。与其说谭嗣同是被砍了头,不如说他是被锯了头,硬是锯了二十多刀……
临终前,谭嗣同大呼: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那么,谭嗣同死得有意义吗?
举几个人物吧:
谭嗣同有个学生叫蔡锷,蔡锷有个部下叫朱德;谭嗣同还有个学生叫黄兴,曾经领导了武昌起义;谭嗣同另一个学生叫杨昌济,杨昌济也有一个学生,他叫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