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展作者创作手记:只有大效果、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很难入国展

朱睿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入展行书作品

朱睿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入展草书作品笔:兼毫“白鹤登锋”(行书、草书)墨:红星墨液(行书、草书)纸:复古蜡笺纸(行书、草书)砚:瓷碟创作环境:家中等待十二届国展评审结果的过程是让人煎熬的。从2019年8月中旬起,我每天都关注中国书协网站发布的评审消息:初评、复评、终评、审读……眼看着周围的朋友纷纷接到面试通知,打点行装,奔赴考场,而我却仿佛被遗忘了一般,没有半点消息,我呆坐书斋,茫然若失。间或有书友来电话、微信问询,我自嘲:估计歇菜了。书友安慰:安知不是免试幸运儿?9月初,国展张榜,行书、草书双双上榜,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虽然作品入选过十一届国展,但对那件作品格局的把控、字法的处理我并不满意,在经历了批评展、源流展之后,我越发明晰要写一件什么样的作品投十二届国展,即作品光有大效果、视觉冲击力是不够的,还得在字法的丰富、用笔的精细、点画的圆劲上深入挖掘,从而在整体与局部之间达到一个最大的平衡,让作品呈现出一股文气与静气,方能在竞争激烈的国展评选中过五关斩六将。于是,我把创作重心放在了行书上(这是我的强项),依旧采取手卷竖幅组合的形式,由之前的9张组合改为了7张组合,单幅尺幅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使作品的整体格局不再那么局促。在朋友的店里找到心仪的四尺单条复古蜡笺纸,色泽温润,涩滑相宜,二话不说,将纸全部买走。回到书斋立马将其一裁为二,一口气裁了20多张,有道是“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待到七月,放假居家,气定神闲,读明人陈继儒《妮古录》,多为文玩字画鉴赏之语,见解独到,饶有意趣,便觉可书。欣然于书案置两瓷碟,一碟倒墨,一碟盛水少许。小行书创作,最忌墨死黑一片,当以水调和,墨色才有温润通透之感。近年作书,我喜用兼毫“白鹤登锋”,其笔肚壮实,贮墨充沛,适于连绵书写。一切就绪,遂提笔蘸墨,写将开来……从2015年后,我逐渐将学习重心转移到宋人,醉心于薛道祖的圆润典雅、米南宫的跌宕恣意,期冀能将二者作融合,使作品有一种“淡淡的放纵”。因此,在创作中,我始终保持一种自然轻松的笔调,追求一个“逸”字。我不属于那种一鼓作气完成作品的人,写完一处得意的片段,我往往会放下手中的笔,喝喝茶、赏赏花,转悠一下,力求让这种满足感、自信心存续的时间更长,这有利于我后面的创作。完成这件作品,基本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第二天,审视整体效果,唯一觉得位于视觉核心区的第三张不够出彩,这张写好,全盘皆活。因此决定重写,最初写了几张,要么与前后不搭,要么精致度不够,前前后后写了十来张,反复比较,终于选定一张。然后,自己动手将7张粘成整幅,再次张墙审视,基本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即典雅、精致、文气、静气。遂快递寄出,虽然后面经历了一番等待的煎熬,但结果不错,也是对自己辛苦付出的一个回报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