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救了一位中风的老郎中,他给了我一副...

当年我救了一位中风的老郎中,他给了我一副治高血压的方子,我以为这只是他“自以为是”,没想到多年后却大显神威,我突然明白:中医衰落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年,我刚才中医药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个四川的一个小山村实习。哪里的路很难走,下了火车,还要坐大巴,然后还要走很远的山路。

当时的我怀着满腔热血,势必要成为一名救病人于水火的中医,所以,即使环境再恶劣,也阻挡不了我的脚步。

记得有一次,天快黑了,我准备回去。回去的路上要经过一座桥,就在桥头,我看见一个老头靠坐在那,我心里正奇怪。

走近一看才看清,两只眼睛瞪着我,嘴角歪斜,身体抽搐,给我吓了一大跳。老人嘴里说着什么,但含糊不清,我仔细一想,这不是中风了吗。

那年头可没有“碰瓷”这个东西,所以我二话没说,就用在学校学到的方法急救。

不一会儿,他神志清楚了,但身体还是有些无力,便问他家在哪送他回去了。

送到后才发现,他是一个人住了一个很小的房子,他说:“娃儿,送佛送到西,再帮我烧点开水吧。”

我当时心里还抱怨,一会儿天黑该看不到路回去了,但还是给他帮了忙。正要离开的时候,他叫住我。

“你是村里新来的大夫吧,我见过你,过来我给你个妙方儿,就当感谢你了。”

我有点迷糊,见他递给我一张发黄的纸,我看了后,原来是个短短的药方,有些不以为然,就这也看不出来什么稀奇的。

但随着我渐渐成长了,运用到临床中时候,才发现,这短短的方子居然如此厉害。

讲一个例子吧。

就在一年前,有一个患者来找我。

她素来有高血压,还有头晕、耳鸣的情况,一直用药物勉强控制,稍不注意就反弹。

最近,她感觉头晕、耳鸣的现象加重,觉得心慌,喘不上气。

怎么办呢?只好来看中医。

见到她时,身体消瘦,面色发黄,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而无力。说自己平时就食欲不好,嘴里发酸,四肢酸痛无力。

我就想到了那个方子,便稍作加减给她。

方: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升麻,甘草。其中,重用黄芪。

结果,患者头晕、耳鸣、心慌等一系列症状,渐渐消失。四肢觉得有力。再一查血压,发现有了明显下降,回归正常水平。

这张方子短小精悍,看起来平平无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

从患者的舌脉来看,就是一个字,虚!

患者食欲不好,口酸,显然是脾胃虚弱,运化失常。

脾主四肢。脾胃中气不足,四肢缺乏滋养,所以四肢酸痛乏力。

气血不能上养于心,所以患者心慌心悸、上不来气。

至于说头晕耳鸣,那更简单了,是气血不能上养头面所致。

所以问题很清晰了,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怎么会高血压呢?

其实并不稀奇。气血不足,五脏就得不到濡养。人体为了自救,只能强行升高血压,逼着气血使劲冲啊。否则,血压下去了,身体怎么维持。

所以,用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当归养血,令气有所依。

升麻提升中气,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药性。

之所以重用黄芪,是因为黄芪有双向调节血压的作用,用量小时可升高血压,用量大时可降低血压,可使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

临床四十多年,我认为中医药要想传承发展,就应该互相交流,不断的互相学习、借鉴,然后推陈出新,而不是当成自己谋利的工具。

如果都藏着掖着,到最后,必然会走向衰亡。象古时名医都留下自己的经验著作,后人们才能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传承和发扬。

我虽然比不上诸位名医大家,但我也想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承、发扬中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