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留下一计,不止害惨诸葛亮,连自己国家也深受其害
三国蜀汉主君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后,退守白帝城并着手进行托孤,但刘备却做出一个十分矛盾的任命:“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李严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导致诸葛亮无法掌握军权并领导蜀汉。
而真正握有军权的李严却被排除在蜀汉权力中心的成都外,留在永安,这个任命让诸、李两人在刘备死后的八年内明争暗斗,导致北伐失败。
▲刘备托孤找来诸葛亮(右)辅佐刘禅(左),却导致后来北伐次次失败。(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刘备一生的愿望就是反攻中原、光复汉室,那为何会在临终前下达如此矛盾的任命呢?
其中一种说法是为了巩固刘禅的位置,刘备知道,要让自己的儿子坐稳皇位,就需要分权制衡,让蜀汉内部制造矛盾,如此一来刘禅的地位就会十分稳固,也有操作空间,因此“帝城托孤”被后人认为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的忠心。
另一说法则是蜀汉的状况逼迫刘备必须做出如此决定,由于当时蜀汉大败,也没有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为了防止东吴一鼓作气灭掉蜀汉,刘备才待在永安,并任命李严待在永安守住国门,防备东吴的进攻,然而这个决定也导致蜀汉再也无法崛起。
▲刘备命李严待在永安守住国门,防备东吴的进攻,却导致蜀汉无法崛起。(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刘禅的相父,朝中大小事务都是诸葛亮说了算,李严也待在永安防止东吴入侵,尽力让蜀汉重回正轨,虽然一开始确实有收到效果,但等到诸葛亮再次和东吴谈和后,李严的重要性便大大降低,再加上诸葛亮决定北伐,两人的矛盾因此爆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重新和东吴联盟,李严也就失去作用,被迫调回成都,这时诸葛亮因为要北伐,所以又向李严索讨军权,李严便要求把益州东部的几个郡分割出来,设置巴州,自己担任巴州刺史。
这样的行为就是要划分彼此势力范围,诸葛亮当然不愿意,李严为此感到不满,又提议干脆让诸葛亮“受九锡”。
▲李严提议让诸葛亮“受九锡”(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在古代“九锡”是皇帝能给的最高赏赐,曾受“九锡”的人大多数都是篡位者,诸葛亮当然知道这个意思,因此严厉拒绝,两人的梁子就此结下。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发兵三路伐蜀,诸葛亮准备遣军西入陇右武威击退曹魏偏师。诸葛亮以加强汉中防务为由,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
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与诸葛亮的书信中说魏国的陈群、司马懿等都开府了,而诸葛亮亦已经开府,暗示自己也想得到开府之权。
▲诸葛亮安抚李严率军支持汉中(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诸葛亮知李严想得到更多权力,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作安抚,又表其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管理江州防务,李严无法再推搪,这才愿意北上汉中。
最终诸葛亮让李严率军支持汉中,江州则由他的儿子接管,整起事件才告一段落。
但李严还是不满自己受制于诸葛亮,为了主导兵权,两人便在朝中暗自较量,内斗长达8年,导致诸葛亮的北伐次次皆以失败告终。
▲李严多次阻挠诸葛亮,导致北伐失败(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参考资料:《三国志李严传》《华阳国志》
关注【无风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