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不寂寞

拜谒惠州陈炯明墓园之感
去过几次位于惠州西湖紫薇山上的陈炯明墓园,每次总想写点什么,每次都没有举笔。近日来到惠州,顺道又到西湖畔的紫薇山走走。
此值秋天,秋凉逼退了夏的炎热,让灿烂的阳光变得温和了许些。临近公路的陈炯明墓园,闹中有静,树木茂盛、井然,间中黄、紫、红等颜色的花儿错落开放,嫣然醒目;阳光下,秋风丝丝,十分清爽。
绕着不大的墓园走了一圈,在矗立的墓碑前驻足,碑铭“陈竞存先生墓” 六个古朴的篆书大字为国学大师章太炎亲笔所题。碑前有一香炉,点燃一把宁静的香烟,心想先生地下有灵,应感到慰藉,因为紫薇山上的环境越来越优美,几年前,傍山又新添了一座仿民国时期中西结合建筑、二层楼高的陈炯明史料馆。2015年,该墓园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不断吸引着人们前来拜谒、参观。更重要的是,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随着时间的淘洗、检验,正在逐渐还原一个光明磊落、清廉刚正、心怀苍生、力主共和、扬文威武、受尽委屈的真实的陈炯明。
真相,让人感慨万千;让人感觉到一切都逃不过时间的验证;更让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真实,有多么重要!不管前头乌云如何覆盖,阳光终久会透射、穿越,将一切原形毕露。
一声叹息,内心仿佛卸下了一块压抑的石头,心情也为之一悦,举起手机拍摄,午后的阳光正照耀着岸然挺立的墓碑,形成一个光环围绕,煞是好看、十分巧妙……
伟人的传奇掠影:
陈炯明,这位经历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援闽护法、回粤驱桂、援桂北伐等事件的民国功臣,担任过广东都督、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务部长、陆军部长,又被世人誉为辛亥元勋,一生曲折,充满传奇色彩。
陈炯明于1878出生于广东海丰,毕生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主张,致力于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统一中国,与孙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权、不惜以武力征战谋求统一中国的政治纲领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反目成仇,最后败走香港。
陈炯明下野后,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1933病卒于香港,翌年迁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陈炯明主政广东期间,在政治、经济、教育、社会革新上都颇有建树,特别是革除社会陋俗,主要禁绝烟赌,使之绝迹,民风大好、群众大赞。
陈炯明40岁时,其妻子生了4个女儿,就缺少个传宗接代的儿子。不少人劝他纳妾,他严词拒绝,并刻有两枚图章,上刻“不好色”,“不蓄私财”字样,以便时时提醒自已谨遵印章原则行事。对此,孙中山曾评价说: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京,陈炯明闻讯热血与悲凉交集,百感中挥就一副挽联: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陈炯明预感,他与孙中山的恩怨将是一桩历史公案,究竟怎样评说,只能留待历史。
陈炯明晚年生活拮据,有时甚至三餐不继。九一八事变后,有日本人送他八万元支票,陈炯明在支票上打叉退还。当他病逝于香港时,停尸仅是家中的一张行军床,连棺材也是先给母亲备用的。而且治丧无费,全凭朋友旧部捐助。但身后却哀荣备至,海外华侨、政故、国民党等各界社会名流,以及旧部送来3000余幅挽联,见证了当时陈炯明在人们心目中极高的威望,其中吴稚晖挽联为:“一身外竟能无长物,青史流传,足见英雄有价;十年前所索悔过书,黄泉送达,定邀师弟如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