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百病——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是指无原发皮损,仅有瘙痒的一种皮肤病证。本病好发于老年及中年人,多见于冬季,少数亦可夏季发作,最初瘙痒仅限于一处,进而扩散甚至全身,瘙痒时发时止,多夜间为甚,因抓破不洁而引起疮疖,根据其发病特点,本病尚有“风痒”、“痒风”、“爪风疮”、“风瘙痒”等名称。
诊断依据患者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疹则可诊断为本病。最初瘙痒仅限于一处,进而蔓延扩大,瘙痒时发时止,入夜尤甚。在无继发皮疹时,容易诊断,一旦出现继发性皮疹,则需根据病史,证明其初发时仅有瘙痒而无皮疹,则能确诊为瘙痒症。临床常分为:
1、老年性瘙痒症指发生于老年人的瘙痒病,多由于皮脂腺功能减退、皮肤干燥和退行性萎缩等因素而引起。
2、冬季瘙痒症常为寒冷所发,多发于秋末及冬季气温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每当由寒冷的室外骤入温暖的室内,或在夜间解衣卧床时,便开始瘙痒。
3、夏季瘙痒症常以湿热为诱因而引起瘙痒,夏日汗液增多时,会使瘙痒加重。
鉴别要点
1、慢性湿疹常有急性湿疹史,全身各部位都可发生,多为对称性,皮损以浸润肥厚为主。
2、神经性皮炎有特殊的好发部位,搔抓后可迅速出现苔藓样变,边缘比较明显,周围常有散在的扁平丘疹。辨证论治
1、血虚风燥
【证候】肌肤干燥,淫淫作痒,遍布抓痕,经常搔抓处皮肤顽厚,上覆细屑,如糠似秕,或血痕累累。心悸失眠,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养血润肤,熄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12g,熟地黄15g,白芍12g,川芎10g,首乌15g,黄芪15g,荆芥10g,防风10g,白蒺藜10g,炙甘草6g。
2、血热风盛
【证候】肌肤瘙痒,搔破处有条状血痕,逢暖痒甚,其肤色鲜红,触之灼热,伴心绪烦躁,渴喜冷饮,遇冷则轻,小溲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方药】皮炎汤。生地黄15g,丹皮10g,赤芍12g,黄芩12g,生石膏30
(先煎),竹叶10g,金银花10g,连翘12g,生甘草6g。
3、血瘀生风
【证候】肌肤瘙痒,久治不愈,常发于受挤压部位,抓痕累累,紫色条纹,面色晦黯,口唇青紫,口干不欲饮。舌黯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消风止痒。
【方药】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2g,生地黄15,川芎10,赤芍12g,牛膝12g,桔梗、柴胡、枳壳各10g,甘草6g。
4、风寒外束
【证候】肌肤瘙痒,遇寒则甚,得暖则解,皮肤干燥,上覆薄屑,抚之即落,瘙痒多见于暴露部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10g,白芍12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5个,炙麻黄6g,杏仁6g。
5、风湿郁肤
【证候】皮肤瘙痒剧烈,因反复搔抓,患处叠起粟疹、水疱、流水、糜烂等,苔滑或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胜湿,清热止痒。
【方药】除湿胃苓汤。苍术12g,厚朴10g,陈皮10g,猪苓12g,茯苓15g,泽泻、白术、滑石、防风各12g,栀子10g,木通、肉桂、甘草各6g,灯心草2g。
6、风邪久羁
【证候】瘙痒日久,发无定处,经年累月,皮肤肥厚,状如苔藓,纹理粗重,搔破出血,随破随收,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搜风清热,驱邪止痒。
【方药】乌蛇驱风汤。乌梢蛇12g,荆芥10g,黄芩、防风、白芷、羌活各12g,黄连10g,连翘12g,甘草6g,蝉衣6g。7、湿热下注
【证候】多发生于肛周,女阴、阴囊等部位,阵发加重,夜间尤甚,局部潮湿,发时搔抓剧烈,可继发丘疹、脓疮、红肿疼痛,甚则溃烂成疮,鼠蹊部
【腹股沟】常起臖核,触之疼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祛风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2g,黄芩10g,炒栀子10g,生地黄15g,泽泻10g,木通6g,当归12g,车前子10g
【包煎】,柴胡10g,生甘草6g。其他疗法食疗
(1)排骨250g,海带100g炖服。
(2)胡桃肉10到15个,粳米60g先将胡桃捣烂入粳米同煮为粥,早晚服。
护理
1、祛除病因、诱因。对食物诱发者,应忌油腻酒酪、鱼虾、海味等;如因风寒或暑热而致病者,当调适寒温,避免暑热及寒冷的刺激。
2、瘙痒处避免过度摩擦、搔抓,避免用热水烫洗等方式止痒,不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浴。
3、内衣应柔软宽松,以棉织品为好,避免羽绒、尼龙及毛织品衣物贴身穿戴。
4、阴痒患者,应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切忌搔抓。
5、不乱用强刺激的外涂药物。
预防与康复
1、生活要有规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心胸开阔,保持情绪稳定。
2、及时治疗全身疾患,如肾病、糖尿病等。
3、避免各种刺激,饮食、穿戴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