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如何处置他的?

与其说打发,倒不如说“羞辱”,不过大度的老赵对王彦超还是很不错的。

公元960年,赵匡胤登基称帝,建立大宋王朝,并在即位当天便昭告天下,只要前朝的文臣武将臣服,一概既往不咎,并且还可以保全富贵,这项政策,让不少人都松了一口气,但唯独有一人,心里忐忑万分。

这个人就是时任凤翔节度使的王彦超,在赵匡胤登基后,他就处于一种恐惧不安的状态,即便是赵匡胤下诏善待前朝大臣,但是他仍旧心惊胆战,不为别的,只是当年王彦超曾经给赵匡胤过一个不大不小的羞辱。

这事情说起来,也不能完全怪老王,只是当年的赵匡胤,只不过是一个满口大话,却身无长物的落魄小子,虽说老王与赵匡胤的父亲有些交情,但最厌烦的,也正是这种伸手吃白食的年轻人。

因此,在赵匡胤前来投靠王彦超时,老王只是拿出十贯钱将其随随便便打发走,谁曾想,这小子居然当了皇帝,这就十分尴尬了。

但幸得赵匡胤的大度,以及王彦超的知趣和识时务,君臣双方并未产生芥蒂,反而感情更甚。

赵匡胤与王彦超的交情,源自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

赵弘殷在年轻时,曾与王彦超是同僚好友,并同任过岳州(今湖北孝感县)防御使,两个人虽说谈不上无话不谈,但也算得上是有些交情。

后周广顺四年(954年),赵弘殷官至检校司徒,并执掌后周禁军,一时间风光无两,但这种风光,随着两年后赵弘殷的去世,烟消云散。

父亲赵弘殷去世后,原本殷实的家庭也逐渐没落,当时的赵匡胤也就二十出头,自然不愿意就此沉沦,因此,就如同当下许多热血的年轻人一样,决定要光宗耀祖,闯出一片天地。

既然是要光宗耀祖,那就不能坐在家里,于是,年轻的赵匡胤,决定出门远游。

正如许巍的《蓝莲花》中的一句歌词一样“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自由而狂放的少年,仗剑走遍天涯,是当时满怀豪情的赵匡胤真实的想法。

不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小赵同学刚潇洒了半年不到,就发现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正是这个事情,让他仗剑走天下的生涯被迫中止。

口袋里比脸都干净,简而言之,就是没钱了。

有道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再大的侠客也要吃饭,何况赵匡胤呢?在饿了几顿后,小赵同学饿的是两眼发绿,实在没法子,只得跑到人家的地里,偷偷挖了点番薯充饥。

但这下去可不是个办法啊,况且这番薯,真的没大鱼大肉好吃。

思来想去,赵匡胤想到一个故人,准确地说,是自己去世父亲的故人,当年的同僚好友王彦超。

此时的王彦超,担任复州刺史,也算是地方上的大吏,若是投奔与他,说不定还有可能混个一官半职,岂不美哉?

最主要的,是素闻王彦超为人仗义,也算是一方豪杰,正如无头苍蝇一样投奔明主的赵匡胤,认为王彦超是非常值得跟随的。

说干就干,赵匡胤随即就前往复州投奔王彦超,在又忍了两天的饥饿后,终于来到了复州城下,见到了自己父亲的老友王彦超。

王彦超初见到自己老友赵弘殷的儿子时,也十分惊讶,尤其是看到这个少年一身的落魄,更为叹息不已,连忙将赵匡胤迎进城中,好吃好喝的招待起来。

待到酒足饭饱之后,赵匡胤一抹嘴,就向王彦超大谈自己的理想和报复,啰啰嗦嗦说了半天,最后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意图。

给他找个事做,最好是当个一官半职。

对于赵匡胤的这个要求,王彦超当场差点发飙,好家伙,你小子身无长物,一身的落魄,饭都吃不上了,来我这里白吃白喝就算了,完事还要混个一官半职?

我老王能走到今天,那可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要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非给你轰出去不可!

当然,这些话只是王彦超的内心活动,并没有当面对着赵匡胤说出来,而对于赵匡胤的请求,王彦超表示需要考虑一下。

而在饭后不久,王彦超命家中的仆人给赵匡胤送过来一个托盘,托盘上蒙着一层布,打开一看,上面放着十贯铜钱。

这个时候的赵匡胤,就是再傻,也明白了自己父亲的这位老友的意思,这哪是送钱?分明就是赶人啊!

赵匡胤是又气又急,但又能如何呢?人家这样做也并没有什么错,毕竟还管饭给钱,已经是仁至义尽,还要怎样呢?

可这十贯钱,能干点什么?恐怕没几天,就又要饿肚子。

念及此处,赵匡胤是悲从中来,想不到自己居然沦落到要靠人施舍的地步,但又转念一想,依靠别人,终归不如依靠自己。

更何况,大丈夫生七尺躯,何不令其千古?

赵匡胤在离开王彦超之后,发愤图强,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经过十余年的奋斗,以及各类的机缘巧合,最终成为了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而王彦超,也成为了大宋的一个臣子,昔日被羞辱的对象,如今成了皇帝,王彦超不得不害怕和紧张,这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坦白来讲,王彦超对于赵匡胤当年的“羞辱”,其实也算是情有可原。

首先,赵匡胤是打着自己父亲赵弘殷与王彦超是故交的旗号,前去投奔王彦超的,但是他可能忽略了一点,自己父亲究竟与王彦超的交情如何?

根据历史记载,赵弘殷与王彦超,似乎并没有多么深厚的交情,两人只不过是曾经一起共事的同僚,最多也就是下班后吃个饭喝个酒之类的平淡之交。

因此,在赵匡胤突然间出现在王彦超面前时,老王表示很懵圈,这谁啊?哪里来的穷小子?

即便是提起赵弘殷,让老王想起来这层关系,但也不至于让王彦超马上就如同见到自己亲人一样对待赵匡胤,毕竟,我们真的不熟啊!

其次,就是赵匡胤本身。当时的赵匡胤是什么状态?落魄的穷小子,饭都吃不上,说他是要饭的,没人会怀疑。

就这种状态,换谁也不认为他会有什么出息,王彦超也是个凡人,未来怎样他也不知道,因此,拒绝赵匡胤,真的实属正常。

最后,王彦超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要知道,在当时铜钱极度缺乏的社会环境之下,一枚铜钱,可是能够抵市面上近百枚铅钱。

能够一次拿出十贯铜钱,给素昧平生的老友之子,王彦超真的做得已经很不错了,换做旁人,未必就有他做得好。

更重要的是,根据史料记载,王彦超“性温和恭谨,能礼下土”,并非那种势利小人,之所以不接纳赵匡胤,也是看出来赵匡胤不是池中之物。

但无论如何,当初没有收留赵匡胤,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就是王彦超惧怕的原因,俗话说秋后算账,正是如此。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赵匡胤召各地节度使入京,时任凤翔节度使的王彦超就在入京面圣的行列当中。

赵匡胤亲自到明德门迎接入京的节度使,待到众人入宫后,大排宴宴进行招待,席间,赵匡胤更是频频向众位节度使敬酒,并对众人进行口头上的表彰。

赵匡胤的热情,让节度使们均忐忑不安,这皇帝玩的是哪一出?但又不好表示,只得满脸堆笑,配合着赵匡胤,没办法,谁叫如今人家是皇帝呢?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赵匡胤目光一转,就看到了坐在角落的王彦超,于是,一场著名的对话,就此展开。

赵匡胤的话题很简单,就是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询问王彦超,当年的拒他于门外,十贯钱打发他走,究竟是为何?

“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

这个问题,对于王彦超来说,已经是十分熟悉,为什么呢?自从赵匡胤当上皇帝后,这一个场景,就在王彦超心里演练了无数遍,只不过今天,终于来了。

听到问话,王彦超二话不说,起身离坐,跪倒叩首,说了一番话,正是这番话,让赵匡胤十分的满意,也间接地救了王彦超的性命。

“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说,赵匡胤是神龙,而当年的王彦超只不过是一个刺史,怎么能够容纳神龙呢?若是斗胆接纳,赵匡胤怎么会有如今的成就呢?

不得不说,王彦超这句话实在是高明,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当年之事,而是转而拍了个巧妙的马屁,化解了尴尬和危机。

而赵匡胤在听了这句话之后,哈哈一笑,转头就与他人叙话,不再理会王彦超,这件事,也就暂时的按下不提。

从表面上看,赵匡胤似乎已经对这件事不在介意,但实际上,究竟还追不追究,王彦超心里明白得很,所谓的宽容,只不过是众人面前表现出来的假象而已。

因此,在当晚,王彦超一夜无眠,次日一早,就上表请罪,再三表示,自己罪孽深重,乞求处罚,而赵匡胤对这个十分知趣的老臣,表示十分满意,传话给王彦超,表示自己不再追究当年之事。

赵匡胤此举,体现了一个帝王的胸襟和大度,但也并非单纯如此,更多的也是出于政治上的一种策略。

大宋立国之初,各地节度使仍旧掌握大量的兵权和实力,这些对于赵匡胤来说,都是一种隐患,如果有人异动,就会对大宋造成危害,但赵匡胤暂时还不具备解决这种问题的实力。

之所以召集节度使入京,正是为了向这些人表明自己的态度,厚待前朝功臣,只要听话,就能保富贵。

而至于在宴席上质问王彦超,以及在事后表明不再追求,都是赵匡胤的政治策略,他在向天下表示,连得罪过他的王彦超都能谅解,其他节度使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王彦超的表现,让赵匡胤十分的满意,而接下来他的表现,就可以说是让赵匡胤惊喜了。

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赵匡胤又一次将各地节度使召集入京,同样是吃饭,不过这次赵匡胤的目的就明确得多。

在开席不久,赵匡胤就直奔主题,含蓄的表示要削藩,也就是收回节度使的兵权。

“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在座的众人,哪一个不是人精?赵匡胤的意思,他们门儿清,他们也知道,皇帝优待他们这么多年,也该收回兵权了。

但谁又心甘情愿地会将手中的权力拱手让人呢?因此,众人你不言我不语,一时间场面极度尴尬。

这时,王彦超站出来表示,自己年龄太大,愿意交出兵权,回家养老。

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邱园,臣之愿也。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王彦超当时也就五十出头,正值壮年,何来年老一说?但赵匡胤对王彦超的表现,确实十分的满意。

有了他的带头,赵匡胤顺势下诏,将在座的节度使一律卸去藩镇职务,改为回到京城任职。

众人一看事已至此,再争论也未必比这结果好,也就不得不接受了现实。至于王彦超,赵匡胤自然是不会同意他的告老还乡,反而就地官升一级。

王彦超的这种识时务,让他在宋太祖一朝,稳稳当当的身居高位,并且仍旧极为低调,待人处事,真的是挑不出什么毛病。

这种品质,一直保持到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到了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王彦超更是效仿古法,以周礼中“七十则致仕”为申请,向宋太宗主动提出辞官,接连被宋太宗拒绝两次后,终于得以恩准,告老还乡。

王彦超的做法,让当时许多大臣们十分不解,认为他辞官实在是可惜,但王彦超常以“前朝之臣,于本朝无寸功”为解释,坚决的进行辞官。

如今看来,王彦超在当时的辞官,是一种极为明智的做法,众所周知,宋朝开国后,逐渐以“重文抑武”为基本国策,尤其在宋太宗继位之后,对外的战役也大致结束,因此,武将的高光时代已经过去,如果执意留在朝堂之上,难免会卷入各类政治纷争,甚至一不小心,还会身家性命不保。

与其这样,还真不如辞官归隐,做一个逍遥富家翁。

王彦超的退休生涯,可以说十分的惬意,常常是带一两个小童,四处闲游,而对于往日老部下的邀请,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一概委婉拒绝,真正做到了远离朝堂,不问政事的逍遥自在。

雍熙三年(986年),王彦超逝世,享年七十三岁。朝廷为了表彰这位老功臣,特追赠尚书令。

曾经对赵匡胤的“看走眼“,是后世对于王彦超”取笑“之处,但在后期的知趣和识时务,让王彦超虽是前朝旧臣,但并没有遭到清洗的原因,同时,极力的低调,更是他能够安享晚年的主要因素,历两朝事三主而善终,这就是王彦超的结局,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