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一有事就找妈?原因让人暖心!

昨天晚上,朋友Jessica和丈夫带着儿子在公园散步。小孩子爱动爱跳,一不小心就摔了一跤。孩子爸爸见状连忙上前抱起孩子。

孩子嚎啕大哭,嘴里不住的喊:“妈妈,妈妈!”Jessica和丈夫仔细检查了一番,发现没有磕破或者擦破哪里,只是摔了一跤而已。

Jessica小声安慰着儿子,但是丈夫却暗暗吃醋:“明明是我抱着儿子,为什么他的眼里只有妈妈?

相信很多父亲都有这种感觉——在孩子眼中自己好像一直没什么存在感。孩子遇到什么事都找妈妈,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找爸爸——“爸,你看见我妈了吗?”

孩子有事没事都只知道找妈妈,这或许是爸爸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咱们往下看——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在1958年做了一个著名的关于爱的实验:

研究者把刚出生的小恒河猴(恒河猴的基因90%以上与人类相同)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铁丝做了一个“铁丝母猴”,胸前有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又用绒布做了一个“绒布母猴”,没有奶水装置。刚开始,小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几天之后,出乎人们意料的,小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它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在遭到陌生威胁时,也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地抱住它。

实验结果显示了一个事实:宝宝的需求不仅仅是吃喝拉撒这些生理需求,更多的还需要心理上的抚慰。

孩子出生前在妈妈的肚子里待了十个月,出生后更是几乎时时刻刻都待在妈妈身边。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尿布换洗,亦或是平常的玩耍或休息,孩子身边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妈妈在陪着。对于孩子而言,妈妈无疑是最亲密的人。

在长时间的接触和陪伴中,孩子已经熟悉了妈妈的气息,他们也把妈妈当成了最具有安全感的依靠。有妈妈在身边,孩子便会感到安心。

其实,生活中肯定有那种愿意陪伴孩子、耐心且温柔的爸爸,但在绝大多数家庭中,爸爸依然扮演着“严父”的角色。

在《爸爸去哪儿5》中,陈小春对儿子Jasper的态度,简直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写照:平时缺少交流,管教时态度粗暴,动不动就横眉竖眼,所有的关心和呵护都藏在心里,难以充分表达。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老爸。

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为什么会参加节目时,陈小春直言说是因为父子关系比较疏远,如果做父亲是10分的话,他只能拿到1分。

从节目中,爸爸妈妈们也可以看到,Jasper在爸爸面前是一个乖巧、懂事、独立的小男子汉。但妈妈应采儿来到节目组后,Jasper明显娇气了许多,总是喜欢腻在妈妈身边,时不时撒娇。

为什么会这样?从下面这个事例中可以找到答案——

当Jasper不愿意拔草时,应采儿没有像陈小春那样大喊大叫,而是采用了耐心教育、温柔讲理的劝说。因为母亲温柔的教育方式,让Jasper放下了防备心,愿意在妈妈面前展示自己柔软的一面。

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父亲所给予的默默的爱虽如大山一般稳厚,却也有些沉重,孩子更容易接受比较细腻的照顾,即如水的母爱。孩子之所以遇事先找妈妈,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妈妈更容易相处,和妈妈相处起来也更舒适。

看到这,爸爸们可能就有点扎心了:难道自己在孩子心中就一点地位也没有吗?

实际上,孩子依恋的人并不只会是妈妈,也有可能是爸爸或者爷爷奶奶,确切地说,宝贝最依恋的人是那个照顾他最多的人。

孩子从出生开始,他们还没完全和身边的人建立联系,而是通过喂奶、换尿布、陪伴游戏等一系列的活动与人建立了联系,通常来说,谁陪伴他最多,他就会和谁建立最深的羁绊。

在孩子最初的几年时间里,他们很需要父母的陪伴。爸爸可以抽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在最关键的时间里和孩子建立牢固的情感依恋关系。

当然,对于亲子关系相对疏远的爸爸而言,除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之外,也要反思一下自己在家时对孩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态度。

有时候,爸爸的个性也会导致孩子不愿或者不敢亲近。爸爸们不妨回忆一下,在家里是不是经常对其他家庭成员吆五喝六,发号施令呢?这种“尊大”的态度极容易给人一种难以亲近的感觉。

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爸爸们千万不要吝啬向孩子表达爱,对待自己的孩子,爱要大胆说出来,藏着掖着又有谁会知道呢?

Professor说:

有人说:一个家庭里,妈妈是妈妈,孩子是孩子,爸爸是大孩子。

既然爸爸是家里的“大孩子”,不妨和孩子打成一片,勇敢迈出第一步,和孩子交朋友,陪伴其左右,拉近彼此的距离,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事后你就会发现,亲子相处其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