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帝责——朱棣的瞎折腾二:狂赌

战略失败的朱棣

前面码字的说过,朱元璋经济政策很糟糕,这会让明朝很差钱。

有多差钱呢?

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骑兵,皆骁勇善战。

蒙南防线东端大宁卫

如此巨镇朱棣一上台便以打赏朵颜三卫的借口废除了,也就意味着塞上九十城全部弃守,八万带甲六千革车或迁回长城内或解甲归田或废弃。

大宁卫是整个蒙南防线的东段,也是边镇中兵力最为雄厚的卫所,是北方最为肥沃的华北平原的屏障。

随着大宁卫弃守,辽地明朝仅能依靠狭窄泥泞的辽西走廊来维系。而居于大宁卫与辽西之间的兀良哈也随着大宁卫内撤,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起来。他们原本在鞑靼和大明之间还算保持中立,但是随着大宁卫的裁撤明确地倒向了鞑靼。

这也使得朱棣后来第三次北伐无功时,借口兀良哈通鞑靼,搂草打兔子拿兀良哈的人头来充了门面。毕竟这次北伐前四部尚书联名反对,朱棣关了两个尚书逼死一个尚书才得以实行这第三次北伐,不能一点功劳都没有就回去那没法交代。

废除大宁卫意味着一旦明军不再北伐,蓟镇很快就将直面北方来骑的直接冲击,而蓟镇之后便是永乐时期开始作为明朝国都的北京!

虽然也有戚继光这样擅守的将领在蓟镇防守时创造过辉煌,但是我们在蓟镇却更多地找到了这些记录。

戚继光是明朝历史上蓟镇难得的防守名将

1449年,也先率领瓦剌大军由蓟镇紫荆关入寇进逼北京。

1629年——1638年清军(后金)四次入寇都是走得蓟镇。

而1550年俺答汗能从宣府到北京周边游览一番,也跟大宁卫撤除后没有后顾之忧有很大的关系。

后金能入寇还与崇祯的少数民族政策失误有莫大的联系,但这不属于本文讨论范畴。

大宁卫裁撤使得明朝天子真的要守国门了。

朱棣本身就是塞王出身,对于大宁卫的作用比我们这些后人那是更加清楚,可他却毫不吝惜地就撤了,他真的只是为了打赏朵颜三卫?

当然不可能是因为这么简单的理由。

大宁卫的塞上九十城基本都是大大小小的军寨,粮食自给率极低全赖关内供应,这每年人吃马嚼以及物资转运的消耗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朱棣靖难时,曾经对弟弟宁王朱权做出过平分天下的承诺。

靖难之役示意图

坐上龙椅后的朱棣当然不会信守这个承诺,塞王拥兵自重的情景朱棣看在眼里比朱允文还觉得扎眼。

另一方面朱棣为了坐稳江山急于洗脱自己谋朝篡位的形象,而最好的方法无疑是建功立业。

可是建立什么样的功业朱棣才能洗脱叛王的形象呢?

无疑,能做到朱元璋都没有做到的事情那是最有效的洗白方法。

朱元璋未能做到的就是消灭北元,因此朱棣将目光投向了北方,他决心北伐蒙古腹地。

可北伐需要大量的兵力和钱财,然而明朝的国库很空,该上哪去筹集经费兵力呢?

耗费巨大的大宁卫自然就成了朱棣第一个下刀子的目标,顺便还能收回塞王的兵权。

这就完了吗?

当然不是!

我们之前说过明朝的蒙南防线由东到西由大宁、开平、东胜三卫组成。

东胜名字很耳熟吧?

东胜卫在唐朝朔方郡的西部

对的,东胜卫的中心区域就在今天东胜油田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一带,东胜卫在古代还有一个见诸史册的名字——受降城。

东胜卫洪武四年设立,但后一年因为征伐岭北失败而不得不裁撤。洪武二十六年随着明军北伐连连获胜,东胜卫重置。

大宁卫是连接辽东和开平的枢纽北京的屏障,而东胜卫则是控制着河套的东大门,使胡马无法南下牧马鄂尔多斯大草原和河套的关键。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如上面这首古诗歌字面意思一般,东胜卫的作用正在于此。而且东胜卫还截断了蒙古西进的道路,使得蒙古无法与西域取得联系,不但是保障哈密卫的大后方,也使得明朝能居高临下地俯视西域。

然而该卫和大宁卫几乎同时被裁撤掉了,其它还有一些北方塞外的小军镇也一并撤销,裁撤的原因跟大宁卫都基本相同。

这让朱元璋苦心建立的蒙南防线只剩下一个孤立的开平卫立于宣大以北的塞外。此时的开平卫就像是个被砍掉了双臂的人,它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本来的军事功能纯粹就是块缓冲区了。

不过开平卫截断了蒙古左右两翼的联系,所以朱棣依旧还是保留了它,顺便作为宣大的屏障。

大宁和东胜这些塞外军镇被裁和朱元璋的军户制也有很大关联,这些深入塞北的卫所生活极其艰苦还不断遭到蒙古骑兵的偷袭,这导致了军户大量逃亡。

明朝墩军又守边又屯田还被蒙古人堵,真不是人干的活。

朱棣裁撤这些卫所也有保住这些有战斗力的部队,避免人员流失的考量在里面。

东胜、大宁卫裁撤的根源还是钱的问题,后来时任宁夏总兵官何福请求复置东胜卫,一向对何福有求必应的朱棣却拒绝了,原因无外乎囊中羞涩。

但无论怎样,朱棣放弃这些明朝无数将士流血流汗才建立起来的塞外军镇,一改朱元璋稳扎稳打步步蚕食的策略,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消灭北元,主要动力还是他个人想创造不世之功。

这是朱棣为了个人的名声拿明朝国运做的一个大赌。

其后朱棣虽然五伐漠北深入蒙古腹地,但是在对蒙古的总体形势上比起他老子的九王开边时期却明显收缩了很多,朱元璋时期开边的成果大半都被朱棣白白丢弃了。

前文已经讲过朱棣希冀的犁庭扫穴一战定乾坤始终未能实现,他的主要对手北元太师鞑靼部落领袖阿鲁台采取的游击战术使得朱棣的雷霆一击都落在了空处。

朱棣再能征惯战,对手不跟你打也没用武之地。

阿鲁台不降不和不战让朱棣无可奈何,但是瓦剌借机背刺他也扛不住了。

看朱棣的北伐记录码字的不由有一个疑问,为何朱元璋时期八次北伐大多都能有的放矢寻获蒙古的主力,而朱棣的北伐却屡屡扑空呢?

似乎从朱棣时期开始,明朝对蒙古的情报工作就已经陷入了无头苍蝇一样的境地。发展到后来,明朝竟然连屡屡犯境的对手名字都不知道了,只能用一个北元小王子来囊括。

朱元璋时期打击准确肯定是有情报加持的,身为塞王的朱棣理应至少从朱元璋继承其中的一部分情报系统才对,但朱棣北伐时显然情报并未跟上。

看来朱棣虽削掉了塞王,却没能从他们那里继承情报系统,这或许是塞王们对朱棣不满故意隐瞒吧。

而那个与朱棣对峙半生的阿鲁台,最后是被瓦剌人收拾掉的,干掉他的人叫做脱欢,而脱欢的儿子叫做也先。

朱棣北伐打破了鞑靼与瓦剌的平衡,最终使得也先崛起。

朱棣登上大宝46年以后那场明朝由盛转衰的大变正是从永乐元年撤东胜大宁二卫开始的,失去了东胜、大宁二卫的限制,瓦剌得以轻松东进大破鞑靼一统蒙古草原。

孤零零立在塞外的开平卫在瓦剌的刀锋下风雨飘摇,而维持它所产生的巨大消耗也令明廷倍感此地鸡肋。

漠南防线的彻底崩塌已经为时不远了。

朱棣改变对朱元璋蒙古的蚕食策略主动深入漠北搜寻北元主力却战果寥寥,他那徒劳无功的北伐不但空耗了明朝国力,还间接地帮助瓦剌统一了蒙古草原。

朱棣对北元的战略无疑是彻底失败的,朱棣逝后仅仅一代人的时间(25年),大明王朝就将为朱棣的战略失败买单。

最后吐槽一句,码字的感觉朱棣比汉武隋炀搞事能力还强。

今人觉得朱棣很牛干了那么多事,当时的明朝百姓可就倒霉了。

五出漠北,三犁虏庭,北建故宫,开挖运河,南修武当,招抚诸番,六遣西洋,九上北海、征伐安南,铸造大钟,编纂大典......

如此频繁的征伐劳役,可想而知朱棣时期的明朝百姓过得有多么艰辛,实在是想不通明史居然还夸赞朱棣时期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从何说起的?

恐怕这全赖朱元璋遍设的关卡,无法聚集起来的流民自然无力对明朝造成大的威胁;而且朱棣折腾归折腾,大明军力毕竟并未受损,还足以震慑四夷。

不过对比朱棣的另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政策来,他对蒙古的战略失败也就没那么扎眼了。

关于朱棣为明朝留下的另一个更大的隐患,码字的下篇继续再说了,本篇就到这里。

对本文感兴趣的您可以直接在百家号中搜索:《明亡帝责——朱棣的瞎折腾一:得位不正(2)》或是点击文末的传送门了解更多四个小字。

(0)

相关推荐

  • 朱棣迁都北京是对还是错?如果继续留在南京,明朝会失去北方吗?

    没有朱棣定都北京,明朝可能会百年即亡.皇帝在北京,调粮草都那么困难,没有粮草,拿什么扫北.北方不放重兵,拿什么防蒙古的崛起.北魏的六镇起义,唐朝的安史之乱都是教训.朱棣迁都北京就是最佳选择,大国永远是 ...

  • 朱棣夺位后,数次北伐都什么结果?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分封诸子,其中朱棣封为燕王坐镇北平,朱元璋的目的不言而喻.可朱棣不太安分,最终还是抢了侄子的皇位. 尽管通过朱元璋的几次北伐,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但他们还是具有很强的实力, ...

  • 参与靖难之役的朵颜三卫是什么来历,为何朱棣北伐要攻打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也叫兀良哈三卫,分别是: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这是明朝对他们的称呼,朵颜三卫的前身是生活在内蒙古大兴安岭以东及附近的蒙古部落,这些部落主要有兀良哈部.翁牛特部.乌齐叶特部.札剌亦儿部等. 一 ...

  • 明亡帝责——朱棣的瞎折腾三:养猪

    朱棣一项糟糕透顶的政策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为了说明朱棣这个政策到底有多糟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末那场决定明清命运的大战吧. 明末的萨尔浒之战诚然明军损失惨重,但是比之历史上那一样有名的土木堡之战, ...

  • 明亡帝责——朱棣的瞎折腾一:得位不正(2)

    本文继续上篇,揭露朱棣得位不正所带来的各种后果. 一个传闻在明朝的坊间流传--朱允文逃到了南洋. 传说心中难安的朱棣决心查个究竟,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次大航海应运而生. 郑和下西洋 但是,搞这么 ...

  • 明亡帝责——朱棣的瞎折腾一:得位不正(1)

    被严重美化了的明太宗朱棣. 前面码字的谈过了朱元璋对明朝灭亡负有四个方面的历史责任--封藩.军户.经济.法制. 这已经惹得有人举报弄得文章被限制推广,这下轮到说明朝最被夸大的皇帝朱棣,不知又会惹来多少 ...

  • 明亡帝责——崇祯悲歌:袁崇焕之罪(下)

    崇祯给袁崇焕定的'纵敌长驱,顿兵不战'罪名对不对呢? 上接前文. 袁崇焕的罪名: 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前文已经说明这里就不再啰嗦了,在说'纵敌长 ...

  • 明亡帝责——崇祯悲歌:袁崇焕之罪(上)

    甩锅开始 上接前文. 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这是崇祯诛杀袁崇焕罗列的最主要的几条理由,可是这些理由能站住脚吗? 以谋款则斩帅. 前文说过了袁崇焕谈和都是跟朝廷报备的,崇祯明 ...

  • 明亡帝责——崇祯悲歌:毛文龙之死

    上接前文. 袁崇焕在粮饷上并没掐过毛文龙的脖子该啥时发就啥时发,但是他在觉华岛设立的饷司对船只的检查却比登莱时更加严格,于是毛大帅的生意就没法做下去了. 从饷司设立后袁毛二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前面提 ...

  • 明亡帝责——崇祯悲歌:自寻死路

    崇祯是最不像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 前文码字的说到了大量的战船出现在了登莱附近的海面上,登莱兵备道王廷试和登莱总兵杨国栋赶紧调兵遣将准备迎击. 毛 文 龙 再 拜 上 书 於 满 洲 国 皇 帝 陛 下. ...

  • 明亡帝责——崇祯悲歌:崇祯元年七月

    崇祯帝其实也该算是年青有为者 上接前文. 袁崇焕紧赶慢赶地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赶到了北京,然后他就不着急了. 一个月的时间他在北京一直待着没有要挪窝的意思,对此性急的崇祯多次在平台召见了他,主要 ...

  • 明亡帝责——崇祯悲歌:一错再错

    没有留下画像的崇祯帝 上接前文. 明朝正儿八经的明朝皇帝基本上都留下了肖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说是基本上是因为有三人因为不可抗力没有留下肖像,他们是建文帝朱允文.明代宗朱祁钰.明思宗朱由检. 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