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洗还能要!“熊孩子”变身“行走的泥人”,邻居笑出鹅叫……
近日,一名广西百色网友发了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视频——
原本几个孩子们相约出门玩耍,不知经历了什么,一个个都成了泥娃娃。
妈妈无奈地提溜着孩子回家,楼上的邻居目睹这一幕,笑到停不下来。网友们也纷纷留言,直言“这哪是孩子?明明是铜人!”
生活中肯定有很多爸爸妈妈,都曾被自己家的“熊孩子”折腾的哭笑不得,既有欢喜也有忧。而各个年龄层的孩子,成长特点与发展侧重自然也不尽相同。
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如何更有针对性的陪伴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时期呢?咱们一起来往下看——
壹
0-3岁
这个时期的小孩子,是大脑发育的启蒙时期。
在孩子年龄尚幼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跟孩子玩一些小游戏,不仅能够锻炼宝宝的感知能力,还可以和孩子更亲近。比如,可以和宝宝一起玩“拉乖乖”的游戏:妈妈双手拉住宝宝的手腕,轻轻的拉起来,然后轻轻的推倒,再拉起。
而且,孩子天生就有一种音乐感,他们对声音格外敏感。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特别容易被一切声音吸引,爸爸妈妈要多带着孩子伴随音乐舞动身体,拍手、鼓掌、唱歌……这样做既能加强孩子身体对旋律的感知,又能陶冶性格,调动愉悦的情绪。
小孩子从两岁开始,逐渐有了懵懂的自我认识,是孩子生存、独立、模仿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模仿,性格上也会有些倔强,想独自完成一些事情。
作为家长,可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学会独立和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很多时候家长可以起一些表率的带头作用,让孩子模仿和学习。
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切身体验中学习应用于生活的知识与本领。
贰
3-7岁
这个时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关键时候。
伯特兰·罗素曾说: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去坚持。在好习惯尚未养成的时候,家长们要特别注意,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误”而造成习惯培养的失败。
教育家陈鹤琴曾讲过自己家庭教育的故事,在大孩子和小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就有过这样的经验教训:
大孩子每天早晨起来有解大手的习惯。结果有一天早晨外面敲锣打鼓的很热闹,大孩子想去看热闹,家里就没有让他按时坐便盆解大手。结果就因为这一次“特殊”,孩子早上如厕的习惯就被打破了。
小孩子本来是半夜是不吃奶的,有一次孩子感冒了,妈妈很心疼,半夜就起来给孩子喂奶,喂了几次以后发现孩子经常在半夜哭闹。
由此可以看出,习惯的培养需要坚持,对于缺乏定性的孩子而言更要如此。所以家长一定要忍住,在孩子习惯没养成前和养成以后都尽量不要有例外。
另外,家长要注意在小事中抓重要的契机,其实很多小事对培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新学期、新季节、孩子生病的时候、孩子生日的时候、还有当孩子成绩下降或考了好成绩的时候……这些时间节点都是教育孩子的很好的节点。
叁
7-10岁
这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但是也是孩子非常叛逆的时期。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逐渐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时候都会采用“三步走”的道路:
最开始先说教,说教不起作用就批评,批评不起作用就会诉诸武力……
可是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思想已经逐步走向独立,特别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们,家长的这些做法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想提高孩子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家长必须要明确告诉孩子:
你自己的时间由你来支配,爸爸和妈妈不会每天限制你,督促你,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儿,玩儿也是你自己的事儿,不管你做什么,要自己承担后果。
对于学习和写作业,是你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事儿,因为明天老师要检查你的课外作业。
但是如果你每天及时、认真完成作业,你就会获得更多玩儿的时间,否则你的拖拉和磨蹭只会让你学也学不好,玩儿也玩不尽兴。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时间成本计算,让孩子明白他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多少,花在玩儿上的时间有多少。
让孩子在对比中,提高行动效率,从而让孩子更有序的处理自己的事情,从容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