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8332-16岁德国小兵被俘哭泣成经典,美军问他想怎么死,他哭着说了4字

1943年,对意大利的法西斯魁首墨索里尼来说,是极其糟糕的一年。

因为在这一年,他领导的意大利对外战争频繁失利,无论是非洲战场还是地中海战场,抑或是巴尔干战场。

战史记载,在这年七月份,英美联军又发动了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打到了意大利的家门口。

一时间,失败主义情绪笼罩全国,局势瞬间动荡不安起来。

西西里岛登陆战役

其实,如果纳粹德国在东线战场一直顺风顺水的话,墨索里尼对这种动荡的局势倒不至于太过害怕。

可关键是,东线战场上的德军在1943年也不好过。

且不论其他,单说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就吃掉了德军150余万精锐部队。

当然,对赌徒希特勒来说,他对这场失利是不甘心的。

于是,他又组织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进攻性战役,即库尔斯克会战。

谁知,由于情报泄露,苏军早已掌握了德军的作战计划。

也就是说,苏军早在库尔斯克设下了天罗地网等着德军来钻。

结果,战斗仅打了二十多天,苏军就遏制了德军的兵锋,并纠集了强大的反攻兵力。

类似斯大林格勒战役那般的大网再次罩住了德军。

意大利人可不想陪着纳粹德国战到最后一刻。

因此,他们干脆利落地发动了“倒索”行动,将墨索里尼赶下了台。

曾经的墨索里尼,风光无限

失去了意大利这个法西斯盟友,对纳粹德国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德军将不得不从缺兵少将的东线战场或官兵精锐程度不高的法国战区抽调兵力,并将其部署在漫长的阿尔卑斯山脉。

实际上,为了保住意大利这个缓冲区,希特勒在后来也确实这么做了。

此外,随着希腊和南斯拉夫的抵抗力量日益壮大,希特勒也得在这一区域投入重兵。

东线战场的德军本就处于劣势,这里的兵力希特勒是万万不敢抽调太多的。

思来想去,只能从暂无战事的法国战区大量调兵。

如此一来,法国战区的德军人数锐减。

于是,盟军自1941年7月就酝酿的“开辟第二战场”遂变成了可能。

诺曼底登陆

后来的历史耳熟能详,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成功后,旋即以重兵冲向了德国本土。

德军每天伤亡约9000人,每个星期损失约5个师的兵力,这种兵员消耗,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也会变得力量枯竭;况且,德国同时在东线与苏军作战,在那里遭受的损失更加严重;此外,盟军的战略和战术轰炸机一直在不停地轰炸德国腹地的重要军事和工业目标,沉重地打击了德国的战争潜力。

“战争很快就要结束,或许用不了两个月,德国人就会第二次成为战败国了”,几乎每个盟军官兵都有理由这样判断战争形势。

不过,在这乐观情绪弥漫的大军中,却有少数几个人保持着冷静,一位名为迪克森的情报官就是其中之一。

战史记载,迪克森通过分析破译的德军电报,嗅到了这么一个信息:当面的德军又组建了一支名为“第6装甲集团军”的新部队。

德军坦克集群

“难不成德军要在西线发动一场战略反击?”

“如果发动反击,那么他们会选在哪个地方呢?”

“阿登地区是盟军东西两路大军的结合部,防御薄弱,德军要反击,很有可能会从这里突破!”

想到这,迪克森冒了一身冷汗。

于是,他赶紧将他的判断和这些情报呈送给了统帅部。

可是,盟军统帅部却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他们认为:按照德国眼下的困境,无论如何都无力发动一场有力的反击;即使发动反击,也是以卵击石,必将玩火自焚。

三年前,他们低估了希特勒;这一次,他们又低估了希特勒。

也就在盟军统帅部讨论德军组建第6集团军的目的时,希特勒苦心搜罗的25万德军精锐悄然开抵了阿登山地。

参加阿登战役的虎式重坦

12月16日,在2000门火炮的掩护下,三个德国装甲集团军对阿登山地的盟军发起了突然袭击。

战史记载,德军在发动正面攻势之前,还特地派了一支特种部队袭扰盟军的交通补给线。

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就是一年前将墨索里尼解救出来的斯科尔兹。

在他的骚扰下,盟军前线情报极其混乱,以至于到了18日晚,盟军统帅部才具体掌握了德军的反攻规模。

不过,盟军统帅部的反应能力倒是很快,加上有巴顿这样的骁将冲锋陷阵,盟军最终扛住了德军的攻击。

一时间,阿登战场陷入了胶着状态。

东线的苏军怎能错过如此大好战机。

于是,他们果断地出手了。

1945年1月中旬的欧战形势

1月12日,苏军用一场规模浩大的冬季攻势,在六天的时间里,将德军打得后退了200多公里。

为了阻止苏军的攻势,希特勒只能将阿登前线的精锐装甲部队投入到东线。

兵力的分散,使得本来就处于弱势的西线德军更加无力维持。

不久,这场被纳粹德国寄予厚望的阿登反击战乃以失败告终。

那么,这场失败,给德军后来的作战造成了什么后果呢?

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德军耗尽了本就不多的预备队。

也就是说,在盟军东、西两线的夹击下,第三帝国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了。

历史告诉我们,希特勒没有束手就擒。

在兵员补充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希特勒征召完年迈体衰的老头兵后,又打破国防军兵役制中所规定的18岁最低服役年龄,开始把16—17岁乃至更小的少年兵送上了战场。

鉴于盟军的装甲部队数量太多以及德军自身军事装备严重不足,希特勒还给这些毫无战斗经验的毛孩子配备了一种名为“铁拳”的轻型火箭筒。

这种武器操作简便,威力极大,可贯穿150毫米的装甲;在近距离内,可将美军的谢尔曼坦克以及苏军的T34坦克一发击毁。

那么,这群懵懂的少年兵,在战场上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手持铁拳反坦克火箭筒的德国姐弟俩

战史记载,这群穿着肥大军装、腰里别着手榴弹、扛着“铁拳”反坦克火箭筒的德国少年兵的参战热情远比成年人要高,其作战亦十分勇敢。

有资料记载说,柏林战役期间,苏军2000多辆参战的坦克战车,大约有1400辆左右是被“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击毁的。

这个数字,自然少不了德国少年兵的贡献。

事实上,不管这些少年兵打的多顽强,也根本无力抵挡身经百战的盟军官兵。

于是,这些小兵们有的被击毙,有的则被盟军俘虏。

下图这张著名的二战俘虏照,就诞生在这样的苦战背景下。

其拍摄的地点,是法兰克福北部的赫森,时间是1945年4月3日。

这位德国少年兵名叫汉斯·格奥尔格,时年16岁,是个父母双亡的孤儿。

他原先效力的部队是一支德国空军防空小队。

不过,随着德军石油储备逐渐耗尽,他隶属的这支防空小队已经成了摆设。

后来,这支部队更是被美第9军一冲而散。

也就在逃命的过程中,汉斯被美军俘虏。

被俘虏的汉斯

一位美军少尉问他想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汉斯听完崩溃大哭,嘴里用稚嫩的声音喊道:“请救救我”。

事实上,这名少尉也只是吓唬一下他。

后来,盟军士兵还给了他一块黑面包充饥。

但是,这个德国小兵却害怕极了。

他不知道吃完面包后,盟军士兵会如何处置他,只好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汉斯一连串的表情动作,正好被美国记者约翰·弗洛雷亚拍摄了下来。

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和同情。

晚年的汉斯

那么,汉斯后来怎样了呢?

据记载,汉斯在美军战俘营中没待几天就被划给了苏军管理区域。

因为汉斯的父亲是支持共产主义的德国人,加上他年纪太小,因此很快就被释放了。

被释放之后,汉斯一直定居在东德的芬斯特瓦尔德,并且成为了东德的一名共产党员。

后来,在东德政府的关照下,汉斯·格奥尔格一直过着比较充实的生活,直到1997年去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