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叔侄为弟兄”是什么样的老规矩?|苗族团寨文化记忆|杨焕礼

本期作者    杨焕礼

苗族团寨文化记忆

喊    人

杨焕礼

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绥宁苗乡团寨积累了厚重的乡土团寨文化,涵盖了团寨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为“苗族团寨文化记忆”这个系列的开篇,重点介绍团寨中有人们在平时碰面相互打交道的礼节——“喊人”。

团寨中的人们住在一个大院落里免不了人与人之间见面打交道,我们团寨将这种打交道方式称为喊人。在喊人方面团寨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因为同为一个姓氏家族,按理喊人只要按辈分的排序来就行了,这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没有人敢违反,除非个别人脑子有问题。比你辈分大的该怎么喊就怎么喊,与你同辈的,比你年纪大的也得尊重,该怎么喊就怎么喊。他(她)们是长辈或者兄长姐姐,见面时你得先开口喊人,这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常识,被认为自古以来就是天经地义的礼节。至于比你辈分小的人,无论他们年纪有多大,你可以不予理睬,相反还应该是他(她)们先开口来喊你,这样才是你做长辈的样子,也是他(她)们晚辈应守的规矩与礼节。这就是古时所谓“宗族尊卑,各有差序”。

可是,我们团寨里的喊人规矩可不是“宗族尊卑,各有差序”那么简单,而是既讲究宗族尊卑的差序,还要讲究长幼尊卑的差序,是两者之间的混合型。

团寨里的规矩既有按辈分来喊人的,也有不完全按辈分来喊人的两种情况。比你辈分小的,但比你年纪大,不管辈分小多少,只要不是房族的近支,一般指五服以外,即父宗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以外,你都得喊他(她)们为兄(嫂)。这种喊人的规矩就是团寨所谓的“少年叔侄为弟兄”。意思是凡比你年纪大的,但比你辈分小的,你得以兄(嫂)称呼。按团寨里老人们的说法,辈分大的人喊比自己辈分小的人(其年纪一定要比你大的人)为兄(嫂)是尊老的礼节。

团寨有了这样的规矩,喊人就常常会出现了“各唱各调”的有趣场景。如,有一少年碰到了比自己小两字辈的老人,少年开口喊他为哥哥,老人则喊少年为爷爷。少年喊老人为哥哥是尊老,老人喊少年为爷爷则是尊祖。在团寨中碰见诸如此类的场景,相互打一声招呼,一般双方都不在乎谁先开口喊人,都是一种程序式性的礼节,你喊你的,我喊我的,没有谁会因这个去计较,当然一般情况下还是年少的开口在先。

在我们团寨里,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我的家庭与我的一位老师的家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关系,因此也就构成了我们团寨在喊人方面非常典型的“混乱差序”。这位老师是我小学时实实在在的老师,我理所当然要喊他为老师,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何况他在小学时教了我几年的书,现实中我也一直是这么喊的,这是我要讲究的节礼。这位老师与我是一房人中的近亲,我比他大一个字辈,他理所当然喊我为叔叔,现实中他也一直是这样喊的,我曾经多次与他沟通,希望他直接喊我的名字,他每次都予以拒绝,这是他的礼节讲究。我的一位堂姨妈是他的妻子,按理我应该喊他为姨父,现实中族规不允许这么喊,我也不可能这么喊,他也不可能让我这样喊他,这种规矩称之为“内外有别”。而他的妻子我得叫姨妈,这也是天经地义的,“天大地大,娘舅为大”也是团寨的规矩,现实中我也是这样喊的。读者朋友,你们看看,这样的叫法够混乱的吧,但如果你从“各唱各调”,各人按团寨里的规矩去喊,也就能够理清这里面的复杂关系了。

团寨里的父母对小孩在喊人方面的管教是非常严格的,父母也特别重视这方面教育,如果哪家的小孩不爱喊人,团寨里的人就将责任归咎于父母的教育,公开责备,受责备的父母就会感到脸上无光,非常羞愧。

我自己在喊人方面就曾遭到过父母的斥责。我被斥责的原因不是我在团寨子不爱喊人,在团寨中我喊人的口碑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差的,问题就出在我外公家的团寨里。

外公家那个团寨里的人清一色的为李姓,只有房族房分的区别,没有姓氏的区别,也和我们的团寨一样,都是一家人,社会关系并不复杂。然而就是因为这种不复杂的社会关系让我伤透了脑筋。那时外公在他们团寨里字辈是比较小的,我的舅舅的字辈就更小,轮到我们这一代,他们团寨里就没有比我们字辈更小的了。每次到外公家里,只有人家喊我的份,我却不知怎么开口喊他们。关峡苗语中不管是外甥还是外孙只有一个称呼“微山告(音)”,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外甥(孙)狗。外公的团寨里与我们团寨的喊人规矩有点差异。和我一般年纪的,甚至比我小的都叫我维山告,而我则不知叫人家舅舅还是外公。我曾麻起胆子喊人,按我们团寨里的规矩喊,看到年纪比我大的都喊哥哥(姐姐),结果错得一塌糊涂。后来就按辈分喊人,可每次都喊错了辈分,该叫舅舅的喊了外公,该叫外公的喊了舅舅,有的甚至还是太公辈的,虽然他们及时给予了纠正,也没有丝毫的责怪与嘲笑的意思,相反,他们还显得特别亲热,他们说,多来走几次,认得了就不会叫错了。但我还是觉得很尴尬,因此在他们团寨里见了人只得闭着嘴或者低着头,等人家先开口来喊我。这是一种非常省事的做法,在外公家的团寨里,我每次去做客,好像那里的人都认识我,都主动热情向我打招呼,而我则总是难以认准他们。

每次当我从外公家回来时,母亲永远只关心一件事,我一进屋,她总是劈头就问,在你外公家你喊人了没有?而我总是沉默以对。母亲的第二句话就是训斥了,我就知道你不会喊人,真丢你们团寨人的丑!母亲在“你们”这两个字加重了语气,强调了她是外公团寨里的娘家身份。母亲训斥得非常有道理,把我放在整个团寨层面上,也不是什么上纲上线。我们团寨里的人在整个苗语区内(含城步老羊石乡一带、绥宁县城两路口以东的苗语区)是有名的“油罐口”,所谓“油罐口”就是嘴巴很活套,喜欢喊人,懂礼节礼貌,是褒义词。母亲是有惩罚措施的,虽然没有过分地打骂,但是有比打骂更让我难受的,那就是不让我去外公家。因此,小时候我很少去外公家。

时至今日,我回到我们的团寨里去,碰见比我年纪大的比我辈分大的,我还得老老实实地按规矩喊人。但是,碰见我母亲的娘家团寨里的人,我到现在还有很多长辈认不准,外公家的团寨因修电站已沉入水潭底,老团寨就不存在了,新居住地的房子稀稀落落地散布在山坡上山冲里,已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团寨了。然而,外公家的长辈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主动而亲切地叫我一声“微山告”,每当碰到这样的情形,我心里总是过意不去,也不知他(她)们对我有没有想法。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