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幸福、婚姻美满的人根本不会“催婚”,越是不幸的人越想拉伙

有一次忍不住问一个年纪较大的长辈: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于催年轻人结婚生孩子呢?长辈缓缓回答道:“让你们这些人也体验一下生活的不易。”
当然这是一则笑话,但“催婚”的确是现在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是那么结了婚并不怎么幸福的人最盛。着实让人很难理解,明明大部分人的婚姻都并不幸福,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催婚?
我们可以把催婚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父母至亲;一类是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其他人。
关于父母至亲为什么那么着急催促我们结婚,在《我家那闺女》的节目中高亚麟给出的答案,相信戳中了很多父母的心声。
焦俊艳向高亚麟提问道: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结婚?
高亚麟平静地回答道:“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你看不见死神,父母一没,墙就没了,你将直面死亡。”
这番话不仅让焦俊艳深思,相信也解答了大部分年轻人心里的疑惑。
很多着急儿女结婚的父母,其实是害怕自己不能一直陪着儿女,而结婚是在他们看来对儿女最大的保障。在他们的价值观念里结婚就意味着这一生都有人陪伴了。
这是时代观念的局限,即便现在的婚姻有太多变数,他们依旧会这样固执的认为。
据国家民政局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的单身男女人数已经接近2亿,更是加剧了父母们的焦虑。
当然不排除一些父母只是因为碍于自己的面子、旁人的非议逼迫儿女结婚,但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父母还是很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未来有所依靠。
旁人的非议杀伤力确实很大——电影《立春》里,一位在北方小县城有一位舞蹈男老师一直钟爱自己的舞蹈事业,为此迟迟没有结婚,全家人被周围人的嘲笑议论折磨的身心俱疲。为了让周围的人停止对他不婚的讨论,男老师故意制造了猥亵妇女的行为。
舆论有时候真的可以杀死人。
至于七大姑八大姨等旁人为什么要催婚,著名节目主持人孟非给出了,我认为最精准的答案“就是闲的呗,没有自己的生活。”
你见过哪个事业有成,生活有趣的人跑去劝别人结婚的?没有。
真正在感受生活的人没有那个闲工夫去关注别人的隐私,并且因为他们对生命有着更丰富的体验,会更加明白婚姻不是人生的必选项。
结婚应该像今天下去喝奶茶一样,是忠于自己的内心的选择,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感受更多的快乐,而不是被别无奈的归途。它不是固定标准,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结婚的时间、地点、对象,旁人无权干涉。
现实中的婚姻之所以一地鸡毛,是因为大多人渴望通过它得到一些本不应该被婚姻承载的东西,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大概率只能通过自己去获取,而不是婚姻。
婚姻,并不是人生的终结,也解决不了人生难题。
《奇葩说》里邱晨说过一段话:
如果父母想让我结婚,他们有尝试去降低有一点结婚的繁文缛节吗?
如果伴侣想和我结婚,他们有尝试去理解,我对结婚后养育孩子、婆媳关系、父母养老这些问题的纠结吗?
如果社会想让我结婚,他有没有去尝试降低一点年轻人结婚的经济负担?
如果以上三者都没有,请不要逼我结婚。
人生说到底是自己一个人的体验,如果你没有能力保证别人的体验足够好,又有什么资格去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任何人都没有义务按照别人的期待活着。
婚姻不是公司的KPI,没有也没关系。真正的婚姻应该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在满足各自需求之上。
两个人在各个方面都是势均力敌的,这样相处起来才舒服,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结婚而结婚,那才是人生的败笔,所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是不值得。

催婚算是我国比较特殊的一个文化现象了,其实“催婚”的背后有一个心理成因就是焦虑,大家似乎都非常着急完成世俗规定的各项人生大事,却鲜少停下来问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所有的幸福都被推迟到未来,但未来的幸福却实实在在变成一个个不被珍惜的当下。可能是源于高速发展的社会,让每个人都非常焦虑。
焦虑是社会给的,但人生却实实在在是自己的,坚持自己没有什么不对。
我们凭什么要用自己的幸福,为别人的焦虑买单?没理由啊。
且婚姻的容错率极低,万一失败了,身边的人又是另一套说辞,总之他们永远有理由挑剔你的婚姻、你的生活以及一切。
认清现实真相,忠于内心的选择,别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自己过得舒服才最重要。
我们接受现实,也期待婚姻。荣格说过:一段美好的婚姻里,一定是爱情和友情都具备,双方是爱人,也是朋友。
在婚姻的进程中,可能我们并不是一拍即可的伴侣,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对方,研究对方的喜好避开对方的厌恶,要牺牲一部分的小我,来成全一个整体的大我。
牺牲——婚姻总是伴随着牺牲。如果你是一个拥有极强自我的人,不希望为了任何人失去自我,那就没有必要为了迎合大众而去结婚,事实证明一个人真的可以生活得很好。
让适合结婚、渴望结婚的人去结婚,让喜欢自由自在的人去过自由的生活,是文明的进步,也是人性的善良。真的没必要去强求一份折磨自己的婚姻。
那些面临着被催婚的男女青年们,迎合并不会让自己舒服,只会更糟心,妥协了一件事的结果会是,有无数件事在等你妥协。
都是成年人,不要犯傻,别人两句话就将你攻陷了,你还怎么在这个世界披荆斩棘?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ontgomery, Marilyn J, and Gwendolyn T Sorell. “Love and Dating Experience in Early and Middle Adolescence: Grade and Gender Comparison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vol. 21, no. 6, 1998, pp. 677–689., doi:10.1006/jado.1998.018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