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李应祯书法欣赏
李应祯(1431-1493),初名甡,字应祯,以字行,更字贞伯,号范庵。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四年举人,选授中书舍人,迁南兵部郎中,以南京太仆少卿致仕,人称李少卿。工书法,善楷、行、草、隶诸体。真书学欧阳询、颜真卿,得蔡襄用笔之法。书法平正婉和,后潜心研究古法,并变其法,功力不凡,自成一家。
他是祝允明的岳父,文征明的书法老师。22岁时文征明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在晚年告诉他,说自己学习书法四十年才开始有所得,并向文征明论述了书法上的很多道理。文征明评应祯云:公难潜心古法,而所自得为多。当为国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也。又云:公既多阅古帖,又深诣三味,遂自成家而古法不亡。
明代李应祯行书信札27.5×23.5cm,款识:九月廿一日,应祯顿首再拜。
李应祯的尺牍,秀丽而又有气度,行笔自然大方,横向取势的撇、捺、横都很生动有致,字的大小,粗细变化自然。
李应祯行书《缉熙帖》,纸本墨笔,24.2×45.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缉熙帖》整幅作品以前半段为佳,可能是李应祯此时的心境比较平稳、安详,因而对每一个字的处理都很精致,处处体现着古人的高明和优雅。特别是笔法及字与字的穿插映带,可谓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在上半段可以清晰地看到米芾、“二王”信札笔法的影子,非常贴切到位。但是,下半段可能由于想法和心境稍变,笔法上和行笔速度上略显简单和急切,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连带的增多,仅仅六十六字竟有十八、九处上下字明显连带,未免有些“过”。全篇的笔法非常丰富,特别是中锋与侧锋的对比清晰、明朗,增加了整幅作品的层次感;在笔法丰富的同时,加强了字与字的穿插连带,增进了章法上的整体感和行气。细品全篇,雅而不俗,含而不露,谦恭中体现着真诚与高古。
明代李应祯书法墨迹《枉问帖》纸本,22.6x41.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应祯《枉问帖》共13行。帖中谈当时水灾这事:“每念大田被水浸者,道十中有四五,果然岁计狼狈,不闻官府作灾如何,主者颇无意于此。当群诉于巡抚、巡按处,则好率人早早为之。”当时的官吏不顾百姓饥苦可见一斑。此帖为朋友和亲属之间的往来书信,所以书写随意自然,结字长短欹正不拘,自然生动。此帖用笔厚重遒劲,雄健超逸,清润端方,气势开张,颇有后世碑学气息。此帖清初集入《明代名人墨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