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行走】西环桥,你可知汪堨桥不是你真姓名?

寻找西环桥
(修缮一新的西环桥)
夏日的一天,歙县论坛的鱼问:《徽州百桥》一书要编写,有兴趣参与一下不?县城的万年桥、太平桥、紫阳桥,在很多文字里众说纷纭,不想去写它们。
我问,其他桥有不,乡下的古桥。我想着写《歙县乡愁记忆》,那些有故事的村庄,肯定有老桥。
鱼很快发了目录过来:你负责溪头镇的,西坡有个“西环桥”,去年获评县级文物单位的。西坡,是溪头的一村,早就想去的,也就答应了。翻看《溪头志》里记载的桥梁章节,西坡村只有尼姑庵桥、汪堨桥、东口桥,并无西环桥。2005年版的歙县志里,也没有西环桥。
同事大姚老家在西坡,我问他西环桥是村里哪座桥?他说就是汪堨桥。他手机里翻出图片:去年汪堨桥翻修拍的照片,桥板上“西環橋”,清清楚楚。
那,大家怎么叫汪堨桥呢?汪堨桥和西环桥,这个叫法相差也太远了,阵阵谜团浮浮沉沉,不去西坡看看,难以解惑。
车出溪头村,前行不远,看到了合福高铁的潘东宅特大桥,转两个弯。
汪堨桥,不,西环桥就出现在右侧,桥那边是一马平川的农田,菊花葱郁,星星点点。站在桥上,远眺是西坡村,整齐的房舍,沿着河流排列着,与白云、远山、农田融合在一起。
桥上游不远处,是新修的坝,坝下的深潭里,看着石斑鱼在嬉戏。
我跳下河堤,走到坝上。河中的乱石,水流环抱着。坝上的水,从空缺处流下来。
透过桥孔,看到下游一个村民在河里俯身忙活,不知是在捞鱼还是捡拾河螺。
桥头这一大片农田附近,叫潘东宅,多年来是汪姓的聚居地。在我印象中,是汪满田人耕种的。桥下的双竦河日夜不息的流淌,村庄修筑堨坝,拦水进田,灌溉近百亩的农田,造福滋养当地村民数百年。
时代发展,村里拓宽沿河路面,方便农用机械通行。在物欲横流、凡事谋生的年代,谁去关注桥的名字?老百姓也就理所当然喊“汪堨桥”喊了很多年,喊进了《民国歙县志》(志中记录此桥名为“汪下桥”),也喊进了柯灵权先生编写的《溪头志》里。
西环桥双拱,全桥长22米,高4米,宽5.2米,面积88㎡,拱圈跨度6.2米,桥身用石灰岩砌筑,桥面铺设砂岩桥面是大河坑红麻石铺的,两边以前有荷花柱栏杆。在桥不远处,还有汪堨亭,屹立在田塍上,为村民遮风挡雨。
很多年来,西环桥是溪头镇通往西坡村和绩溪县的重要通道,直到上世纪中期机耕路沿河绕村而行,后来变成了公路,走汪堨桥的人陆续少了。
冷落的汪堨桥,开始慢慢被冷落。桥上的栏杆石板被拆除,桥面陆续被附近村民撬走,桥石头缝里荆棘丛生。汪堨桥一度破败不堪,被遗弃在大路边。
2020年8月末,西坡村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水利维修,清除桥面碎石、桥栏下青苔灰苔,清洗之后看到桥拱顶石镌名为“西環橋”,上款是“万历辛亥年立” 下款是“募缘道人海亮、志晓”,才知道汪堨桥是有她自己的名字,只是被遮住了不知多少年。
西环桥,原来是万历辛亥年(1611年)海亮、志晓两位道人募缘修建的。消息传出,镇村两委立刻申报县级保护单位。村庄的历史,也就屹立起来。
据村民介绍,海亮、知晓两位道人是在其他地方募捐修了石桥,后来再化缘募捐,到西坡修“西环桥”。与此桥相距百米,是“尼姑庵桥”,桥背后的山坡上有尼姑庵,上世纪60年代才倒塌。西坡背后东风自然村,有座凤凰山,一个四川来的和尚在那里守香火,时常下山化缘,破“四旧”后才离开本地,不知所终。
明朝的僧道,无论是帝王还是民间,都有地位,有着各自的香火,西坡是里东乡的一个大村,道人募捐修桥,积德造福路人,委实可敬。在网络上搜不到相关的信息,但刻在石头上的名字,却让他们鲜活出现在尘世面前。
修缮一新的西环桥,桥垛用了水泥加固。桥两旁增加了青石栏杆,桥面中间恢复原来的红色麻石。410岁的西环桥,焕发新的生机,给西坡村增添了一道悠远的历史感。
在不远处,是现代的合福高铁潘东宅特大桥、杭昌高速潘东宅特大桥,这历史悠久的西环桥与现代的大桥,遥相辉映,在仰望未来的同时,想象过往的热闹与喧嚣。
时光流逝,汪堨桥恢复了往昔的西环桥,这西坡村,也就多了几分岁月的厚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