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大圣门古传大力鹰水功_《大力鹰爪功秘笈》
本鹰爪功乃少林正宗大圣门真传,由嵩山少林寺武僧志远 和尚传于冯少臣,冯少臣传徐畏三。徐畏三是浙江著名的擒拿 大师,在南方武林中颇负盛名。
少林大圣门是少林武功“四大门”之一,四大门即大圣 门、罗汉门、二郎门、韦陀门。
—'、提戈云功
先用一小口之坛,约重数斤者,此须视练者之原有指劲而 定,不可固执,如练者鹰爪之力本可以提十斤之物者,则用十 斤以上之坛;如练者鹰爪之力本不足提十斤之物者,则用十斤 以下之坛,此指入手初时而言,所谓约重数斤者,即以此也。以鹰爪扣于坛口之颈,向上提起。(图5-1~图5_3)
初时必觉甚为费力,提起片刻,即须放下,不能耐久。练 习日久之后,此种困难,必逐渐减少,终至于完全不觉,以指 提坛,宛若拾芥。即历时甚久,亦不觉其苦,至此则于坛中加 铁屑两三斤,再依法练之,历若干时之后,时间亦无一定,大 概练至不觉其苦,而能持久不坠为止,此则在练时之勤惰而定 矣,再加两三斤,如此逐渐增加,苦练不已,由数斤而数十 斤;至能以鹰爪之力而提取五十斤之坛,轻如拈羽,历久而不 觉其苦,则功造大成矣,以指着人身,必可使人折服,而无能 与抗矣。
唯此功夫,须由渐而入,不可越躐。每次加铁屑,至多不 得过三斤,若以贪功之故,而多加重量,非但不能猛进,反而 减少其进步,而兴欲速则不达之叹。故练功不在于重量增加之 速,而在于平时练习时间之长短。大约每日分晨夕二度练习,每一度以练习一个时辰为限。如此勤行不怠,进步自能神速, 若急躁而求功,其结果适得其反,决无良好之成绩。
此项功夫,自始至终,大约三年之内,可以成就,其法既 简便易行,成功亦不至过分迟缓。故练习指功者,多从事于 此,良非无故也。
石荸莽功夫之练法,与提坛相仿,唯练功之具略异。而至 人手之初,较为艰难耳,因坛口有边缘可以借劲,而石荸荠则 无边缘可以借劲也。
以青石制成倒置之圆锥形,略如水果中之荸莽状,其重量 亦无一定,大约在人手之初,用二十斤者为度,不可再重矣。(图 5-4).
此法与前法稍异者,并不渐次递加。此法入手即练较原有 指力一倍以上之物,以后加重,亦以一倍为宜。广阔之处在 下,而锐端则向上,练者以鹰爪紧紧扣住其锐端相近之处,用 力上提。(图5-5、图5-6)
在人手之初,以数斤之指力,而提此十数斤之石荸荠,欲 其应手离地而起,势必不能,但明知其不能,而必依法勤加练 习,以冀其能有提起之日耳。大约半年之后,即可离地矣。唯 离地提起,以其上无边缘可以借劲,青石又为极滑之物,功夫 未到,决不能悬空持久,提起即落,亦势所必然之事也。再加 功苦练,功夫既达,自能逐渐持久矣。练至石荸荠可以应手而 起,不觉沉滞,能历一炊时许之久,则第一步功夫成矣。
如入手时所练之石荸荠,重量为二十斤者,至此即易为四 十斤之石荸荠。依前法而勤练之,待功夫既深之后,此四十斤 之石荸荠,亦能应手而起,轻如拾芥,纵历久而不觉其沉滞欲 坠者,则功造大成矣。
试思,以鹰爪手提一毫无借劲又极平滑之石荸荠,可以历 久不坠,其力之巨,已可想见,若用以拿人,若非铁石所铸之 身,势必不克当此鹰爪也。此项功夫,较诸前一项,尤为厉 害_,因练时纯凭指端之实力,无可假借,非功夫到家,决不能应手而起,非若提坛之有坛口边缘之可借劲也。故彼纵练至提 五十斤之坛,犹不若此能提四十斤石荸荠之力为巨也。唯此法 在人手时较为艰苦耳。
三乂拔粧:功
其法以五尺长,周围六七寸之坚木一株,钉人土中,大约 钉人土中约三尺,余二尺露出地面,于桩旁之四周,更用砖石 筑人土中,务使结实,而粧不能移动分毫,亦正如建屋之筑基 础。如不用砖石,则用同样之粧,约长三尺者,依本粧之四 周,密排而钉人之,全没人土为度,排列既密,粧当自紧。总 而言之,凡可以使原粧坚牢,不易有丝毫摇动者,其法皆可 用。初不限于用砖石筑实与排桩紧密二法也。
将粧钉牢之后,练者立其旁,以鹰爪扣住粧之上端,用力 提拔,似欲将粧拔起者。(图5_7、图5-8)
至指力不胜时,即稍休息,然后续行。或两手交互而行 之,每日分晨夕二次练习,每次以一个时辰为度,此外如遇闲 暇时,多行几次尤佳。
提拔之时,须用直劲向上,不可向旁扭扒。在入手之初, 正如俗语所谓“蜻蜓撼石柱”,决难移动分毫。然每日勤行, 指力逐渐增加至功夫到家之后,亦必有应手拔起之日也。如此 朝暮练习,一年之后,其桩必能缓缓拔起,由分毫而盈寸,由 寸而逐渐递加,以至于能将全桩拔起,则指力亦已不弱。
如欲更进一步者,则可于树木上行之。择一株周围约六七 寸之树,以鹰爪纵横侧紧紧扣住,用力向上提拔,右手扣时则 反是。(图5-9)
初时,树仅能微微动摇,决不能使其根出土,因树根分歧 杂出,扎于土中,极为坚牢,较诸人工所钉之木粧,其反抗之 力量,固不可同日而语,故不易使之出地也。加功苦练,勤行
不怠,日久之后,功夫既深,自能逐渐将树连根拔起。
然为时,非三年不可,练至能一举手间而拔连根之树,其 指劲之大,足以惊人,着于人身,即不在关节等处,已足制 敌,固不必再谙擒拿之法也。若练擒拿法者,以巧劲制人,指 功固不可不练,然练至能将木桩拔起,亦已足矣。正不必多费 光阴而至此绝境也。
四、锁指^功
初时空手练习,紧并中、食二指,屈成环形,而以大拇指 屈指置于中食二指之间,使三指相对,紧紧扣牢,掌心中空, 虎口成圆形。猛力扣一炊时许,略舒指休息片刻,再依法紧扣 之,每日有暇即行,不限次数。(图5-10)
盖此功初步,并不用器械练习,无论在何时何地,皆可随 意行之也,扣时宜将全身之力,运于鹰爪大、中、食三指之 端,务须沉着,切不可贪省力。
空手勤行半年之后,则用一小圆木夹于大、中、食三指之 间,依法扣之,木长约三寸,周围约一寸许,以梨、枣等木为 合用,取其质地坚实也。如此更半年,再易以圆木而为铅棍,
大小长短,与圆木相等,亦以半年为期。铅棍之后,更易钢 棍,依法练习半年,其功成矣。用以扣人身各部,亦可使敌折 服。(图 5-11)
相传此法为一大书法家所发明,盖于无意中得之者,其人 喜研究书法,唯苦所作之书,浮软无力,乃于笔管中灌铅数 两,每日以三指拈笔,悬腕临摹,日必尽半日之力,而书擘窠 大字者三百,勤行无间。其初,意不过求字之沉着有力,并非 在武功上面着想也,如是者历二十年,其书既成名,而指端之 功夫,亦已成就。
顾其人不自知也,一日与友哄饮,友醉欲避席而去,其人 以三指执其臂而拽之归坐,友忽狂叫而仆。视之,则所执之 处,指痕宛然,青紫坟起,皮脱血出矣。然在执之者,固尝亦 未用力耳。于是,群相惊异,揣之其故,始悉其于灌铅于管, 日事临池,而于无意中成此绝技也。
自是以后,其人除作书时外,恒以竹管戴于大中食三指之 上,盖以防不测也。后之练功者,以此为成法,而易笔杆为木 棍及铅、钢等小棍,因有心练习之故。大约费时三年苦功,即
可成就也。
五、沾花功
练习指面拈劲之法,亦名为拈花功。与以上各种功夫大同 小异,唯着力之处,彼在指顶,此则在指面耳。
练习拈花功之初步,亦不必用何种器械,但以大、.中、食 三指面紧贴,略如锁指状,唯彼则扣三指使虎口成环形,此则 拈三指使虎口三角形耳,指面相贴之处,以三指之第一节为 限,指面紧贴之后,乃贯全臂之力于指,徐徐向外拈去,旋转 成小圆圈。(图5-12)
由内向外旋若干次之后,更由外向内亦旋转若干次,其数 须相等,如外旋百度,内旋亦百度。每日不限次数,有暇即 行,指如酸痛,则略事休息以舒之。因此等功夫,既无须乎器 械,又不必摆出练功架子,无论何时何地,随在可行,而旁人 且不易觉察,故非常便利。
空手勤谨练习,半年之后,指面之力量,亦已不小,乃更 取极大之黄豆三粒,用大、中、食三指拈住,依前法运全臂之力于指面,推动三豆,使在三指间旋转。(图5-13)
初时每不能擒转如意,三豆且时有脱落之虞。大约练习一旋若干度,至力疲时稍事休息再练。唯所用练功之豆,须随时 更换,起初每日换二三次,以后逐渐增加,至每一休息,换豆 一次。此一步功夫,须练至以三指拈豆,毫不用力,轻轻一旋 转间,即成粉屑,则可终了。
盖擒拿法本利用巧劲,但借功力以为助者,练至如此,亦 已够用,不必再求进步矣。若必欲求其功夫之更进一层,则可 于练豆之后,再换石子练之。石须坚实,如法拈旋,唯石子之 数,不限三粒,三粒可,即两粒、一粒亦无不可,直练至无论 如何坚硬之石,一触其指,即成粉末,则功造大成。坚石触之 如此,若以爪加诸人之血肉之躯,则鲜有不筋断骨折者矣!
练习此等死功夫之后,每易于无意中伤人,即与人交手用 此等功夫以制敌,亦正嫌其太为狠毒,有伤阴德也,故能练至 拈豆使碎之时,即可停止。因已足制人,即恐强悍之敌不易 克,于其再费功夫练此死手,不若移而练擒拿之为佳。因练拈 石,至少须三年,若移此三年之光阴而练习擒拿之法,亦足够 而有余裕矣。学者其三复斯言。
拈劲之练习,除上述之一法外,犹有悬身以练习之者,其 术之功效,似较上法为和缓而可取也。其法先在铁杠之上,勤 加练习,唯练此之铁杠,宜较寻常所用者,加长一倍以上,其 高度则与寻常者相似。
入手之初,练习者以两手握住铁杠,将身悬空,并无任何 动作,至两臂酸疲不堪时落下,休息片刻时,再继续练习。(图 5-14)
每日晨夕各行一个时辰为度,固此一步功夫,不过练习掌 之力,于指劲无甚关系,经过数月之后,进而学习钩悬。
所谓钩悬者,即以中、食二指相并,屈指钩住铁杠,而用 两大拇指扣住铁杠之下方,三指面相贴,而将全身悬于杠上。此部功夫,乃用指节之力以为钩,用指面之力以相扣,犹为兼 顾之练法,而非单练指功者也。(图5-15)
此法亦至力尽而休息,以后续行。每日练习之时间相同, 在初练时以指力不充足之故,决不能持久,练至功候既深之 后,纵将全身钩悬于铁杠之上,经一时之久,其指与臂亦不觉 酸楚,则可再进一步而练习拈悬矣。
所谓拈悬之法,即以两手之大、中、食三指,拈住铁杠, 悬身空中也。盖前法将指之钩劲练足,更将其劲贯注于三指之 面,拈住铁杠而悬身也。此法较钩悬为尤难。(图5-16)
初时虽能拈住铁杠而悬身,但瞬息之间,即不能耐而落 下,或竟随起随落,每日勤行,此种困难,必逐日减少,终至 与钩悬相同,不觉其难,能持久历一时而不落,则指面之力量 已甚可观。
然拈悬初时犹两手同时用力者,更须以单手行之:如先用右手拈悬若干时,再用左手拈悬若干时,交互而行之,至 亦能悬一时之久为止。此步由双手进而单手,其效较速。(图 5-17)
以后,再用一手拈悬,而将前手释去,再转过身躯,以释 去之手拈悬,而释去其后拈之手,全身亦随之移动,由铁杠之 此端而移至彼端,再回向此端。如此往来复不息而练习活动之 劲。(图 5-18)
唯在初时,因身体悬荡而增加原有之重量,且转移不定, 每感困难,交替数次后,即不能支持而落下。加功勤习,日久 之后,自能逐渐持久,以至任意往复若干次,亦不觉其困难。练至如此,其指端之力,固足惊人,而益以活动之法,更切于擒拿之用。
闻昔有一人,能以三指拈住屋中之橡子,循回屋中,疾如 飞鸟。众以乱箭射之而不能伤其毫发,其技之神,可想而知。询其练习之法,即从此悬身中练成者。
观乎此,则悬身练习之法,不仅练得指劲,而为擒拿之助 也。此法虽非完全柔功,但较诸其他一切死手,则相去已远, 不可同日而语矣。
六、卧虎功
卧虎功亦为练习鹰爪手指之劲与足趾之力者,以练时伏卧 而行,故另一名之曰睡功。
先将身伏卧于地,各部挺直,足趾尖支地,两手则置于头 部之两旁,指尖向前,掌心贴地。(图5-19)
然后,运用臂、腿之力,将身撑起,至离地一尺光景时, 缓缓将身向前探去,至极度时,两足向后挫,身亦随之后退, 退至极度,再行前探,循环往复,力尽而止。唯自始自终,全 身除足趾、手掌之外,其余各部,完全凌空,不宜稍令贴地。初时行二三度之后,即觉力疲气涌。习之既久,次数自能逐渐 增加。(图5-20、图5-21)
一年之后,则完全不觉其苦,则易掌为拳,拄地而行之, 即用两手握拳,以拳面贴地,虎口则向前方,依前法而探、退 之。(图 5-22 ~ 图 5-24)
更越若干时之后,则再进一步,易拳为指而行之,小指、 无名指、中指、食指四指居前,大拇指居后。(图5-25~图 5-27)
更练习若干时,则单用一足之趾拄地,其另一足则叠置拄 地之足跟上,依法练之,两足交换而行。(图5-28 ~图5-30)
然后,再缚石于背,而勤加练习。石之重量,亦由轻而 重,逐渐增加,从十余斤而加至百斤为度。(图5-31〜图 5-33)
至背负百斤之石,而以三指按地,而行功夫,历久而不 觉其累
赘费力者,则功造大成矣。指力至此,亦可得数百 斤,用以制人,足有余裕。此特为寻常之法,若兼治擒拿功 夫者,则不必缚石再练,即练至能以三指按地,练此功夫, 历久不觉费力时,爪力功亦已不小,足为擒拿之助,不必再 负石练习矣。
七乂娱松跳功
蜈蚣跳一法,亦练习爪、趾之劲而兼及跳跃者。
其法与卧虎功略同。先亦用两手掌、两足趾抵地,支拄全 身,胸、腿等部离地约三四寸。此为预备时之姿势。(图 5-34)
然后,将身体之中部,向上耸起成弓背形,亦如懒猫伸腰 之状,耸身至极度。
然后,两掌猛力向前面跃出,落下时仍以手掌和脚趾拄 地,身体仍离地数寸。在入手之初,跃出者不及一尺,以后功 夫渐深,所跃愈远,终至一跃而达于数尺之外。(图5-35)
此法较卧虎功为难,一不留意,胸腹各部,非但触地犯 忌,无意之间,亦易受伤,故最好先将卧虎功练有相当程度之 后,再进而练此,则较为易成。
待用掌跳跃,练至纯熟之后,再变掌为拳,依法练之。(图 5-36、图 5-37)
末后,亦习一足点地之跳跃。(图5-40、图5-41)
至皆能任意进退,则功造大成矣。用以临敌,非但手指、 足趾之功力可以制人,而跳跃往来,亦足以助退避之用,使敌 人出于意料之外,而无可措手足。是诚制胜之妙法也。
以上所举各种鹰爪之功夫,虽不一贯,然殊途同归,其主旨则皆在于练习鹰爪五指抓擒或三指锁扣之力。习擒拿者,于 鹰爪劲既有相当之重要,自当加意练习。在此各法中任选择一 种而习之,故不必尽所举之各法而尽练之也。且练习鹰爪劲, 与练习擒拿法中之相骨寻筋等事,并不冲突,尽可同时并行, 无分乎先后,故鹰爪功练成,其他各部功夫亦可迎刃而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