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带你走黄河》---【渡口】下篇
大 河 边 上...
有了闯碛的经历,仿佛激活了一个梦。曾经设想以舟代步,顺流而飘,沿途历数大大小小的渡口,夜泊涛声,梦归大海。开始行走才知道这样的梦只能搁浅在岁月的激流中,黄河上有了无数的水电站、库区大坝、甚至是代替渡船的浮桥,这些设施已然阉割了河流,航行黄河已经是过往的故事。
大河南去,在晋陕大峡谷中蜿蜒蛇形。渡口依稀,渡船在一些村镇间往来。三交渡,永和关等一些大的渡口已然被浮桥,大桥替代了兴盛了千百年之久的黄河古渡。大河流入新时代,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当年的渡口的热闹和繁荣景象。
蒲津渡是黄河上最早有舟桥的渡口,它的特点是以浮桥为渡。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唐代兴盛,更是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遗留至今。
风陵渡位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晋、陕、豫三省的交通要塞。,名字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黄帝部落的将士迷失方向。黄帝贤臣风后献上他制作的指南车指明方向,终于战胜蚩尤。风后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埋葬于此,建风后陵,所以后称风陵渡。
大禹渡又名神柏峪,属龙山文化,是人类早期活动的兴盛之地。据史料和当地传说,公元前2100年间,黄河流域洪水泛滥,大禹受舜之命率众治水,由此乘舟上凿龙门,下开三门,终取得治水成功,后把大禹治水大军乘舟出发之地称为“大禹渡”。
茅津渡,因地而名。北魏郦道元在《 水经注》云:“陕城北对茅城,故名茅亭,茅戌邑也,津亦取名。”它是商代设渡,只为运城盐运航道。“公元前655年, 晋献公假道于虞,伐灭虢国,即由茅津渡河。 公元前627年, 秦穆公伐郑,晋出奇兵从茅津渡河,以逸待劳,败秦军于崤山。”
在动与静的交替中,渡口经历了历史变迁,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渡船依旧在大河上游弋。新时代的渡口几乎在四大古渡之间应运而生。渡船也与时俱进,每一种形式的改进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羊皮筏子、小木船,水泥船,大铁船与时俱进。
依着大河行走的日子如河水一般消逝,我在此岸,你在彼岸。 渡口便是那鹊桥,连接着两岸的情缘。
弃舟登高,俯视长河落日圆。回望一路走来的大小渡口,忽然一种悲凉涌上心头,一首柳永的临江仙引·渡口恰是吻合此刻心境。
“渡口、向晚,乘瘦马、陟平冈。西郊又送秋光。对暮山横翠,衫残叶飘黄。凭高念远,素景楚天,无处不凄凉。
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指帝城归路,但烟水茫茫。凝情望断泪眼,尽日独立斜阳。”
远处山坡上有孔孔窑洞,像一张张欲言又止的大嘴。它们犹如河东人内敛的个性,隐忍着等待,等待归人的疲惫与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