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红安软萩
红安软萩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词人李清照的千古绝唱,道出阳春三月大地一片勃勃生机、欣欣向荣的明媚春光。在这草长莺飞的大地上,我们红安有一种野菜正在悄然而生。那就是叶形如菊,全株有白毛,开着黄色小花的鼠曲草,我们这里俗称“软萩”,也叫“清明菜”。因为是在清明前的一些沟坎、空地里长出来,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边软萩遍地生。
1.助力革命,见证传奇
“建党百年风雨稠,锤镰赤帜耀神州。” 软萩在大别山一带生长繁多,是红安家喻户晓的可食野菜之一,还是无数红军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期用来充饥的天然食材。在那个封建制度和思想桎梏的年代,土豪劣绅横行,层层盘剥穷苦百姓,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食不果腹,暗无天日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大家积极地参与“农民自卫队”和“黄麻起义”,以高度的热情投身革命运动,以各种方式和智慧拥护和助力起义军。一首妇孺皆知的民谣:“小小红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就是当时民拥军的真实写照。手无寸铁的广大妇女亲自尝试并发现了“软萩”等许多无毒可食的野菜。她们或煮或炒或蒸熟以便战士们充饥。还用“软萩”和自种的红安苕做成的饭团秘密地传送情报,有效地躲过敌人的盘查。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荒芜人烟的雪山草地时,连续的作战行军,生活物资极度缺乏。“软萩”等野菜和野果成了红军战士果腹充饥不可或缺的食材。在那荒凉无际、危机四伏的草地上,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留下:“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诗词以振军心。“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从这些震耳发聩的经典诗词中可知“软萩”等平凡的野菜在历史动荡、烽烟四起,革命战士南征北战的艰苦岁月里功不可没,也见证了革命战斗的艰难之旅和革命胜利的传奇。
据不完全统计,从土地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红安参加红军的工农群众约6.5万人。参加新四军、解放军的约6000人。经过20余年的浴血奋战,红安为革命献出了14万多英雄儿女的宝贵生命。其中走出了223位开国将军,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将军县”!
2.历经风雨,终见彩虹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放胜利后的红安依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红安人民在党的组织和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的生产。但百姓的生活还是入不敷出,大家依然用软萩或其他的野菜加水,再抓一把大集体分得的口粮一起煮一大锅清汤寡水的稀饭或是和面粉煮一大锅面糊糊充饥。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惠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农民分田到户后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的积极性和生产力。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这时,富足的粮作物终于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地提高,软萩慢慢地淡出百姓的灶台。但它依然悄悄地蓬勃生长,年复一年地见证党组织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砥砺前行,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逐一实现。
如今的红安城乡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区从前泥泞不堪的老街道如今都铺成了洁净如新的柏油路面,变成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各种精品商店琳琅满目。曾经的棚户区如今都变成高耸入云的电梯高楼。一河两岸的风景长廊与川流不息、烟波浩渺的倒水河交相辉映,是城区最靓丽的风景线,是市民饭后休闲运动和散步的好去处。工业园新城区的建立,各种制造业的入驻,更是给红安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带来空前的便利,也给红安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和腾飞。
红安的乡村也发生了令人震撼和可喜的变化。广大农民群众从缺衣少粮、家徒四壁到如今家家丰衣足食、电器一体化。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整齐划一,私家车比比皆是。一处处今非昔比的新农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百姓从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到如今欢歌载舞地享受饭后闲暇。优美的宜居环境,生活的便利,让大家尽情地享受淳朴、幸福的生活。在红安田坎沟洼里默默生长的软萩,也见证了乡村城市化和城区的发展路上,所经历的沧桑和日新月异的蜕变。
3.伴我成长,收获快乐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记忆中我和双胞胎姐姐每到春天就随着母亲一起去田间地头寻找“软萩”。我们弯着腰在杂草丛生中仔细地辨认“软萩”,遇到一大片母亲就会蹲下来一点点地只采其嫩枝叶。而我们小的看不中,好不容易找出一棵壮实的大软萩,就高兴得大叫起来,像如获至宝一样迅速地连根拔起。母亲便会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要留下根以便日后生长,当别人来时也有可摘的。母亲的善良就如同阳光一样,总是默默地温暖着我们,影响着我们。在我和姐姐打闹的欢声笑语中,母亲不用多长时间就摘了一篮子鲜嫩欲滴的软萩。于是我和姐姐就抬着装满软萩的篮子,在春风温柔的吹拂下,高兴地回家准备做“软萩粑”。
回家后我们就赶紧把软萩里的枯叶、杂草和泥沙清理掉,再拿到村前的池塘里清洗干净。拿回家沥干水分,然后和母亲一起来到小队上共用的“帝”(方言,书名石臼)里“钟”,我们这里叫“钟帝”(方言,应该是舂碓)。鲜嫩的软萩在石臼里反复地被钟来钟去,慢慢地变成深绿色泥状的穰,就可以捞出备用。如果不喜欢软萩中的苦涩味,就可把钟好的软萩泥穰挤掉多余的软萩汁水备用。
母亲把之前空闲时钟好的糯米粉、粘米粉和软萩泥一起倒在一个大盆里面。加入适量的开水,用力揉搓,直到软萩和糯米粉均匀地和二为一,形成质地柔软,呈浅绿色的面团。揉好的面团在母亲的巧手下,都捏成想要的样子。馅料也是软萩粑制作成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最常见的是和芝麻搭配,母亲把自家种的芝麻炒香碾碎,再混入红糖或白糖。细腻香甜的芝麻馅包在软萩粑里面,蒸熟或者是放在锅里慢慢地两面来回、反复地煎,直煎至两面泛黄,清香肆意的软萩粑就做好了。一直站在灶台边看到直咽口水的我们姐弟就会各自拿起一块,尽管滚烫的软萩粑有点“咬”手,在稚嫩的小手里跳来跳去我们也舍不得放下。一边使劲地吹一边迫不及待地咬一口,软萩那独有的鲜香软糯加上芝麻的香甜令人回味无穷,百吃不厌。另一种馅料就是咸菜做的,用家里自腌的豇豆、小辣椒等,再加点五花肉,一起剁碎制成的馅包在软萩粑里面,比起芝麻糖,它却总是热情似火的,仿佛能驱赶所有不快和劳累,让人欲罢不能。而母亲欣慰地看着我们大口大口地享受,自己也舍不得吃一个。我们一次吃不完,她就留着等我们玩饿了的时候再热一下给我们吃。
后来的我们渐渐长大离开了家,在外漂泊打拼时回家的日子不多。我们就像候鸟一样来回穿梭在繁华的都市和偏远的乡村之间,好多年没有吃上现摘现做的软萩粑了。儿时采摘软萩美好回忆和软萩粑鲜香软糯早已侵入我们心底,经常萦绕在异乡的睡梦中。母亲依旧每年都会摘一些软萩洗净、钟好冻在冰箱里,等我们年终回家时再拿出来做成软萩粑让我们一饱口福。母亲总是这样默默地用她的方式,竭尽全力地为我们姐弟日夜操劳。爬满皱纹的脸庞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那深陷的眼窝里一双温和的眼睛总是闪烁着慈祥的光芒。有母亲陪伴的日子,我们就是一群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
4.回首往昔,展望未来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食品安全和养生保健。软萩又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软萩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因为它是“原生态”的天然食品,风味独特,不仅营养价值高于种植蔬菜,更具有一定的养生防病的功效,是春季药食同源的佳品。正所谓:“软萩粑香清明近,吃了春季保太平!”
软萩粑现在已是红安的特色美食之一。每到春天,百花盛开的时节。城区的人们逐渐走出家门,不顾路途遥远驱车来到田间地头采摘软萩。一边沐浴和煦的阳光,欣赏田园美景;一边享受采摘软萩的乐趣,收获来自大自然丰厚的馈赠。软萩这一普通而又渺小的野菜见证了红安乃至祖国在建党一百年来的沧海横流、风云巨变以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将继续生生不息地繁荣下去,见证祖国人民在党组织领导的下一个百年走向更加辉煌腾达的明天!
2021.03.18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车昕林,湖北红安人,热爱生活。喜欢运动,阅读,记录和书写生活中的感动和温暖,素心如简。作品常发表于各网络平台及部分纸刊。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