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35:作文怎么塑造人物形象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聪明作文

谈写作|往期链接

谈写作30:编故事好像堆积木

谈写作31:怎么设计文章的高潮

谈写作32:武松没有打虎,施耐庵造假

谈写作33:怎么让作文有创意

谈写作34:作文“观察”不仅仅是眼睛的事情

作文怎么塑造人物形象

文|陆生作

【一】

成功的人物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塑造人物形象,不过外、内两面。

外:语言,动作,外貌。

内:心理。

越古老的作品,心理描写越弱。因为它成熟流行的时间最晚,不过几百年时间。事物的发展,总是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作文也不例外。《大唐取经诗话》中,师徒过火焰山,不过“天王救难”四个字;《西游记》中,芭蕉扇都借了好几回。此即一例。心理描写的出现,让作文更“复杂”,也更好看,使得文字无法被图画、影像替代,独具魅力!

语言,要与人物相匹配。曾撰文陆老师谈写作11:作文语言有讲究》(请点链接),可点击一阅。

动作,要连贯、准确。要把人写活,活的人,总是动的么。

外貌,要抓住特点,写出印象。

心理,要斗争,纠结。

每一个点,都可展开细细说,但今日偷懒,点到为止,有机会再谈。

【二】

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是不会老的。

比如:林黛玉、猪八戒、诸葛亮、阿Q、堂吉诃德、灰姑娘……

他们都活成了代言人,活成了标签。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机会把其中的某个标签贴在某个熟人身上。这对作家来说,何其幸也,说明他们塑造了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同时,因为这些成功的人物,也让作品位列经典。

这足以说明,对一个作品来说,人物形象,是多么重要!

好奇地问一句:为什么人物形象能让一个作品成为经典?

读者喜欢,才造就经典。

因为,作者是人,读者是人,人是群居的,物以类聚,人是关心人的,人是关心自己的。歌德甚至说:“人对人是最感兴趣的,并且应该只对人感兴趣。”

【三】

提起“吝啬鬼”这一形象,西方味道浓一些:

夏洛克——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

阿巴贡——莫里哀喜剧《吝啬鬼》

葛朗台——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泼留希金——果戈理小说《死魂灵》

其实,我们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有经典的吝啬鬼:

监河侯——庄子《外物》

李梅亭——钱钟书《围城》

徐复祚——卢至《一文钱》

严监生——吴敬梓《儒林外史》

另外,元代郑廷玉《看钱奴》中的贾仁也给人极深的印象。

录一部分对话在下边,请细看。能感受到语言对形象的塑造,动作对形象的塑造。

[贾仁云]我儿也,你不知我这病是一口气上得的。我那一日想烧鸭儿吃,我走到街上,那一个店里正烧鸭子,油渌渌的。我推买那鸭子,着实的挝了一把,恰好五个指头挝的全全的。我来到家,我说盛饭来我吃,一碗饭我咂一个指头,四碗饭咂了四个指头。我一会瞌睡上来,就在这板凳上,不想睡着了,被个狗餂了我这一个指头,我着了一口气,就成了这病。罢罢罢!我往常间一文不使,半文不用,我今病重,左右是个死人了,我可也破一破悭,使些钱。我儿,我想豆腐吃哩。

[小末云]可买几百钱?

[贾仁云]买一个钱的豆腐。

[小末云]一个钱只买得半块豆腐,把与那个吃?兴儿,你买一贯钞罢。

[贾仁云]只买十文钱的豆腐。

[兴儿云]他则有五文钱的豆腐,记下帐,明日讨还罢。

[贾仁云]我儿,你则依着我。

[小末云]便依着父亲,只买十文钱的来。

[贾仁云]我儿,恰才见你把十文钱都与那卖豆腐的了。

[小末云]他还欠着我五文钱哩,改日再讨。

[贾仁云]寄着五文,你可问他姓甚么?左邻是谁,右邻是谁?

[小末云]父亲,你要问他邻舍怎的?

[贾仁云]他假使搬的走了,我这五文钱问谁讨?

[小末云]直是这等。父亲,你孩儿趁父亲在日,画一轴喜神,着子孙后代供养着。

[贾仁云]我儿也,画喜神时不要画前面,则画背身儿。

[小末云]父亲,你说的差了,画前面才是,可怎么画背身的?

[贾仁云]你那里知道,画匠开光明,又要喜钱。

[小末云]父亲,你也忒算计了。

[贾仁云]我儿,我这病觑天远,入地近,多分是死的人了。我儿,你可怎么发送我?

[小末云]若父亲有些好歹呵,您孩儿买一个好杉木棺材与父亲。

[贾仁云]我的儿,不要买,杉木价高,我左右是死的人,晓的甚么杉木柳木!我后门头有那一个喂马槽,尽好发送了!

[小末云]那喂马槽短,你偌大一个身子,装不下。

[贾仁云]哦,槽可短,要我这身子短,可也容易。拿斧子来把我这身子拦腰剁做两段,折叠着,可不装下也!我儿也,我嘱付你,那时节不要咱家的斧子,借别人家的斧子剁。

[小末云]父亲,俺家里有斧子,可怎么向人家借?

[贾仁云]你那里知道,我的骨头硬,若使我家斧子剁卷了刃,又得几文钱钢!

[小末云]直是这等。父亲,您孩儿要上庙与父亲烧香去,与我些钱钞。

[贾仁云]我儿,你不去烧香罢了。

[小末云]孩儿许下香愿多时了,怎好不去?

[贾仁云]哦,你许下愿来,这等,与你一贯钞去。

[小末云]少。

[贾仁云]两贯。

[小末云]少。

[贾仁云]罢罢罢!与你三贯,可忒多了。我儿,这一桩事要紧,我死之后休忘记讨还那五文钱的豆腐。

(摘自元代郑廷玉《看钱奴》第三折。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