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河:新阶段要高度重视中低收入人群问题
2021年1月23日,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20年第四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年会在北京举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院前副院长、研究员马晓河出席会议并演讲。
马晓河在演讲中表示,新阶段要高度重视中低收入人群问题。他指出,中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已经跨跃到中高收入阶段中段的右侧,十分临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值,但仍有比较多的中低收入人群,他表示有以下几个原因:
1、2010年,中国跨进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越来越低,导致城乡居民中中低收入人群“入围”中等收入群体的进程大大放慢,特别是农村中低收入人口,入围的速度大大放缓。
2、在中等收入人群中,农村占72%,农村中低收入人群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农村经营农业,另一部分人口进城打工。在农业领域里,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农业收益率下降,成本上升,不利于农村中的中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改变身份。
3、产业结构变动对中低收入者就业也带来了冲击。第一,在现有条件下,有一批制造业在向东南亚转移。第二,国际需求下降。第三,工业资本深化,特别是智能化改造,导致工业企业的就业需求量下降,资本密集度提高,都会导致工业领域外来打工人口的就业进一步减少,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很难改变中低收入者的身份。
第四,城镇化进程放慢收窄了中低收入人群改变身份的空间。中国城镇化上升最快的时候不是在中高收入阶段,而是在中低收入阶段,在中高收入阶段中国的城市化率上升是明显放慢。农业转移人口进城速度放慢,没有进城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所以,这就导致一批本来可以进城改变身份的人口没有改变。
最后一个原因是中低收入人群改变身份的基础性制度性安排改革不到位,比如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还有财产性收入制度,等改革都明显滞后。
最后他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他建议从“十四五”时期开始实行两个十年倍增计划。即第一个是中低收入人群十年收入倍增计划,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翻一倍;第二个是中等收入人群十年翻一倍,两个十年倍增计划可以对我国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建立橄榄型社会形成强力支持。
第二个建议,支持中低收人群改变身份的政策重点要放在农村,农村有80%属于中低收入人群,大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公共服务投入。能为中低收入人群降低生存成本和提高收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建议发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专项国债,还有要对农民经营高附加值农业建立无息贷款专项基金,增加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补助支持,把农民的基本养老金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
提高农民大病医疗补助标准也是一项政策选择。农民得病以后,好多药报销不了,报销比例也有些偏低。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的生存成本,应是我们政策安排的重点。
第三,建议对中低收入人群实施就业专项工程,实行就业技能培训扶助政策。
第四,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的“两个全面”政策。另外,还要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摊机制。
第五,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基础性制度安排。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完善都要加快步伐。还有土地制度改革要向市场化方向迈进。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蒋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