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随笔:蜻蜓立在童年里

蜻蜓立在童年里

文/宋时方

仲夏时节,北方麦黄,江南梅子成熟。枝上新蝉鸣,小池蜻蜓飞。梅雨时节湿漉漉的空气总能唤起记忆深处那段氤氲缠绕的童年回忆。那些和打碗碗花一起盛开的故事,如同儿时珍视的小弹珠,随着长大散落在混沌的岁月里仍旧晶莹剔透。
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捉蜻蜓是夏日里极其有趣的。蜻蜓只在盛夏和初秋时节活动,而且极少在凉爽的清晨出现。傍晚的雨前雨后,空气湿度大增,蜻蜓都会低飞。藤蔓延伸的篱笆上,小河水塘的岸边,打麦场的空地上,一群一群的蜻蜓倾巢出动,在低空中轻盈地飞来飞去,捕捉成群结队的蚊虫,大有遮天蔽日之势。这也是我们捉蜻蜓的绝佳时机,有一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感觉。
可要捉到一只蜻蜓绝非易事,因为它们视觉极为灵敏,外界任何风吹草动,它们都能灵敏地捕捉到。它们飞行技术也十分高超,可以随心所欲地直飞、倒飞、侧飞、上升、下降、盘旋,甚至可以悬停在空中,纹丝不动。是昆虫中名副其实的“飞行之王”,据说直升飞机就是根据蜻蜓的仿生学原理设计制造的。
捉蜻蜓的方法既可以徒手捉,也可以借助工具。
徒手捉就是通常所说的"用手捏",这可是一门技术活。将食指和拇指分开成镊子状,然后屏住呼吸,弓着腰,迈着猫步,蹑手蹑脚地向它靠近,然后以迅不掩耳之势,手像夹子一样猛地夹住蜻蜓的尾巴,它扑腾了几下翅膀,就束手就擒坐以待毙了。
借助工具,就是找一根长长的竹竿,用镰刀在顶部劈开两半,然后找一段结实的木棍儿,卡在竹竿中间,使竹竿的顶端形成一个锐角三角形,中间空心的部分就是捕捉蜻蜓的。再到屋檐下,墙角落,等犄角旮旯的地方寻找蜘蛛网,一圈圈缠绕到竿头,一层套一层,蜘蛛网越多粘度越强,不沾染灰尘的蜘蛛网通常是最适合粘蜻蜓的。用这种方法捕捉停在树枝,花草上的蜻蜓很管用,看到有蜻蜓停落小憩,轻手轻脚地走过去,估摸好距离,把带有蛛网的竿子伸过去,一粘一个准,还能不让其受伤。
我仔细地观察过蜻蜓的样子,通身柔和的桔红色,身长六七厘米,翼展和身长差不多,身躯细长、苗条而又轻盈,半球形的头部大半被一对突出的复眼占据,仿佛两颗晶莹的宝石,小脑袋可以灵活自如地活动。薄薄纱纱的翅膀是最漂亮的,缀满了细密的纹路,像现代的欧根纱工艺。如此精致可爱的小生灵,似乎和粗犷的乡野格格不入。
我们从课本上知道蜻蜓是益虫,一般不会杀生,常常把它们放到蚊帐里,或是放到老屋的纱窗上,想象着她们捕捉蚊虫,仿佛是蜻蜓让我们免受蚊虫叮咬之苦。女孩子们也会把它们制成标本,安放在镜框里,夹在书页里,成为童年一道永恒的风景。
如今,时隔二十余年盛夏,我的儿子已经四岁半,他代替了我“儿童急走追黄蝶”的天真烂漫。可那只美丽的蜻蜓永远地立在了我童年里,时而在我的波心里,轻轻点水,留下一圈一圈无法抹平的涟漪。

作者简介:宋时方, 1989年生于江苏盱眙,现就职于江苏省宿迁市直机关。学生时代在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周报》等刊物发表诗歌。工作后多次在省市级征文比赛中获奖,为市级多家机关单位创作朗诵诗歌。诗歌散文发表于《天津诗人》、《扬子晚报》、《江南时报》、《现代快报》等。

本期责编:胡春良、祝融

——投稿邮箱:13835913469@163.com

你好,青春

青春诗刊  Youth Poetry

Welcome to join us

往期回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