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歌》中男主角的原型,历史上的唐武宗,离开宦官一事无成

唐武宗

电视剧《与君歌》正在播出,但电视剧改变了小说中的诸多设定。该剧以唐武宗的历史为设定背景,男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唐武宗李炎。在剧中,李炎在宦官架空皇权的情况下,依靠女主角鱼冰儿的势力步步为营,和大宦官仇士良斗智斗勇,最终铲除了宦官势力,中兴了大唐。可在真实的历史上,李炎不仅没有反抗宦官势力,反而依靠宦官势力,所谓武宗的“会昌中兴”,完全是宦官替李炎营造的产物,而软禁李炎兄长、文宗李昂的仇士良也安享晚年。

一、唐代体制的实际变化

说起唐代体制,大家第一印象就是三省六部制,但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崛起夺权,三省已经名存实亡,三省体制被翰林学士、枢密宦官、政事堂宰相构成的新三权制衡所取代。在这个新三权制衡中,翰林学士类似秘书,却负责撰写诏书;枢密宦官,就是任职枢密使、神策军护军中尉等掌握着十几万禁军的大太监,凭借强大的武力,他们在政治上有巨大的发言权,左右决策;而旧的三省宰相们,逐渐浓缩合成了政事堂势力,代表外朝官员。三股势力中,翰林学士出身低下,基本没有政治声音,所以掌握军权的宦官和掌握外朝声音的宰相之间矛盾最大,这就是著名的南衙北司之争。

长安

虽然宦官握有刀子,却不敢轻易使用。因为古代是士大夫的天下,在舆论阵地,没人是这些士大夫的对手,所以在新三权制衡中,宦官虽然气势汹汹,但不能太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相反还受到了一定限制,最著名的就是武宗会昌中兴,完全就是在宦官退让、妥协、主导下营造出来的中兴。

唐朝太监

二、中兴名臣实际是宦官推荐的

今天谈到武宗会昌中兴,武宗最大的功绩就是灭佛和武功,这些事自然是武宗的意思,而负责具体执行任务的大功臣是宰相李德裕,但李德裕恰恰就是宦官集团提供的。

李德裕和宦官集团关系极好,这一点在文宗833年李德裕第一次当宰相时就显露无疑。《旧唐书》中说,当时正值牛李党争中牛党得势。宦官王践言曾当过西川节度使李德裕的监军,二人交集密切,之后王践言回朝担任枢密使,次年李德裕也回到中央,然后牛党头目尽贬地方,如此才有了李德裕第一次拜相。这中间没有王践言的运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837年,李德裕又被文宗贬为淮南节度使,当时的监军是宦官杨钦义,《资治通鉴》说,李德裕尽心交好杨钦义,给了他许多贿赂,“其后钦义竟知枢密,德裕柄用,钦义颇有力焉”,杨钦义成为枢密使后,在840年又把李德裕弄回中央,到了武宗继位,李德裕拜宰相,成了武宗时期的外朝领袖,李党势力达到极盛。在这一运作中,当时的宦官头目是仇士良,提拔李德裕这些事情,没有仇士良点头是万万做不到的,所以南宋胡三省给《资治通鉴》中这段历史的注解就评价说“李德裕由宦官以入相”。

仇士良

今天多认为李德裕入相后和宦官分庭抗议、压制宦官,更有《资治通鉴》中“上信任李德裕,观军容使仇士良恶之”为侧正,证明李德裕和宦官集团的分歧。但从史实来看,李德裕没有对宦官集团作出过任何实质性的打击,而李仇二人的矛盾更多的是争宠,因为“上信任李德裕”引发了仇士良的嫉妒。而且李德裕依旧和宫内的大宦官杨钦义、刘行深保持着极好的友谊。

唐代宦官

三、仇士良的真正结局和武宗灭佛

唐武宗李炎,唐文宗之弟,本为颖王。文宗甘露之变后被软禁,840年文宗病逝前留下遗照立文宗太子登基,但掌握禁军的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推翻遗照,扶植了李炎,如此李炎才得以登基。因此不论从感情还是实力出发,登基的李炎只能仰从龙功臣仇士良的鼻息,对仇士良既敬且畏。《与君歌》中仇士良是最大的反派,最终被李炎除掉,可在实际历史上,仇士良在843年就主动告老还乡,同年安稳去世,死后还被武宗追封为扬州大都督。844年,有人举报他家私藏武器图谋不轨,这才被武宗剥夺了一切荣誉。仇士良这种安享晚年的宦官可谓幸福。

仇士良和武宗

而所谓的武宗中兴也是一时假象。面对听话的皇帝,新的三权体制就发挥了作用,翰林学士不发话,外朝宰相是宦官的好友,宦官又操控皇帝,这样和谐的局面下,自然就能有一番作为。于是就发生了武宗灭佛和武宗出兵两大功绩。

武宗灭佛,首发奇想的的确是武宗,而武宗的初衷也是为了压制宦官权势,因为负责收取宗教税的功德使就是由宦官仇士良担任,灭佛必然损伤宦官利益,那么宦官为何就同意了呢?

首先就是武宗态度坚决,这让宦官不能太违逆皇帝的意思。灭佛运动开始于武宗登基之初,功德使是仇士良,所以灭佛运动流于形式,比如841年,官府要流放长安僧尼,但仇士良公开收容流浪的僧尼,和皇帝唱反调。可即便如此,仇士良也不敢公开反对灭佛运动。而灭佛的高潮发生于845年,此时权倾天下的仇士良已死,和皇帝有感情交集的宦官已经不存在,宦官和皇帝的关系很是微妙,宦官集团中杨钦义、刘行深填补了仇士良遗留的权力空白,虽然气势汹汹,但名义上他们还是皇帝的家奴,不能不顾忌尊重皇帝的颜面,因此有了灭佛高潮。

武宗灭佛的历史遗迹

其次,佛教在当时的确过分,宗教势力的膨胀已经超出正常的发展,成了威胁世俗社会的一大势力,这也引发了宦官的担忧。

第三,就是李德裕的功劳。之所以灭佛高潮发生于845年,就是李德裕凭借和杨钦义、刘行深的友谊,做通二人的工作,让二人默认了灭佛运动。所以李德裕自得地说:“吾不为宦者用,而我用宦者也。”

可不论是李德裕还是唐武宗,能灭佛还是要依靠强大的武力,但武力掌握在杨钦义、刘行深手中,所以当灭佛运动损害到二人利益之时,二人果断喊停,结果会昌灭佛也就结束了。武宗在846年去世,而宦官集团又充当了恢复佛教的急先锋,佛教得以在宣宗时期再度强盛,会昌成果丧失。

唐武宗

四、武宗的武功

所谓武宗中兴,武宗并非只有灭佛一项功绩,在武功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即武宗在842年灭回鹘,史称“会昌讨叛”,此次出征使回鹘彻底衰弱并西迁依附于他族而灭亡,使唐朝北部边境暂获喘息,是唐中后期对外战争的巨大胜利。

而国内则取得了讨伐刘稹之乱的胜利。泽潞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后,其侄子刘稹欲仿效河朔三镇拥兵自立为泽潞节度使,朝廷不许,刘稹造反,最后朝廷武力剿灭,此战提高了中央的存在感,震慑了想要拥兵自立的节度使,维持了唐朝国祚。此二战获胜的原因是相同的,即皇帝决心想打,宰相李德裕全力支持,君臣合作取得了大捷。

唐武宗

文史君说

武宗虽然功劳众多,但成功都有一个绝对前提,即宦官的默认。且不说李德裕和宦官集团的密切关系,李德裕沟通宦官,在取得了宦官谅解后才能一如既往,更是因为宦官集团也是国家决策的一部分,是新三权制衡的关键一点,宦官要从国家中央的高度看待内外敌寇,所以宦官才会认同维护中央的权威,但如果没有宦官点头,实际任何事都是办不成的。所以,所谓的武宗中兴,实际是在宦官妥协、退让、主持下营造的虚假中兴。

参考文献

《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