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立意”的问题,这就讲清楚了
第一章
钟华奇
@徐启贤 徐师,“立意选材生发”中“生发”,“一端生发”中“生发”,“生”与”发“是否”经历生感“中的”生“,”由感而发“中的”发“?
陆生作
生发就是情节推导,就是发展,由因及果。标准答案请徐老师讲。
徐启贤
为什么寓教于乐的一件事,必是因果关系?
摘录我正在写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小段:“‘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网上语)。换言之,就是原因的现象,兑变成结果的现象,——类似于宗教所说的‘因果报应’,即读者从事什么因,就会得到什么果,从而起到弃恶从善的引导……”
文章中这样一件事,才会有教育意义。
陆生作
@ 徐启贤 所以生发就是因果关系地安排情节。
可以这样理解吧,徐老师。
徐启贤
可以。也就是你的“倒推法”,成立的原因。
陆生作
以前多讲教育意义由文章立意来彰显,现在好多讲审美,如《去年的树》,并没有强调教育意义,但会感染到读者。文字形成了一个气场。
钟华奇
大道无形。
最高境界。
陆生作
但其实还是有教育的。点化就是教育,感染就是教育,让世界往好里去。
徐启贤
假戏真演——因果关系的一件事,就是审美情感。
陶冶读者情操的,包括山水画与诗,都属于寓教于乐的。
第二章
钟华奇
徐师的”虚由实构“我觉得用来解释”虚构“这个词真是太贴切不过了。
很多表示观点的词,如果能这样”顾名思义“那是太好不过了。
陆生作
虚由实构,实证明虚,现象透露本质。
钟华奇
虚构,虚构,虚由实构,不用多说,孩子就明白了。
比以前的口干舌燥解释有用的多。
徐启贤
佛教上讲的,色即是空也,讲的就是虚实变幻!
陆生作
@钟华奇 虚构,仍是实构,用生活原型。如鲁迅讲角色拼凑一般。
徐启贤
对。
陆生作
第一次见徐老师,我们就谈了一回,一句话就讲明白了文章有什么用——让人从原始人野蛮人走向文明人。
如何走向文明,让世界往好里去,在立意。
怎么写好文章(小说),在表演。
为什么要写这个文章,让世界往好里去。哪怕写的假恶丑,也是指向真善美。
柏海山
伦理关乎善恶,历史关乎真假,文学关乎审美。
陆生作
“糖衣炮弹”也可以理解为作文的表里。
虚由实构,虚实互为表里。
大道理,读论语什么的就好了,讲透了,讲完了。
作文之所以写不完,全在个人情感之复杂。
钟华奇
这是“意”在作“怪”。
讲讲个人有喜怒哀乐。
不能实现大理想(大爱),就讲讲小抱负,讲自己的“私情”。(套用蒋勋的话)
陆生作
“意”很重要。
但要让学生知道“意”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具体的事件中总结推导出来的。不然,习惯了主题现行,本末倒置了。
钟华奇
陆师,徐师,我综合了一个你俩的观点为,加上自己的感悟,对意这个问题弄了一点东西。也是受了徐师赠书,完成陆师的的作业。
关于意的几个问题
1.意在哪里
现实中,文章的意不贯穿于整个真人真事里,只是存在整个真人真事里的某一个片断。
2.材与意的数量匹配问题
即使同一件事情,也可产生多个立意——材料与立意有一生多的关系。
而一个立意,可以借助多个事情来证明——立意与材料有一包多的关系。
第一点,是徐师的观点,第二点是陆师的观点。
3.立意的层次问题
1)最低的一个层次只关注事件本身,只停留在告诉别人“谁是什么”、“谁干了什么”,“谁怎么样”。这样写的叫新闻事件,目的只是让人知道。
2)中间的层次。也就是中等层次的写作目的在于借事件表达感情,叫倾诉,目的是让人理解。
3)最高的层次,不仅写人记事绘景,并且要通过写人记事绘景,告诉别人“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象看真相,经问题揭示原因、洞察内涵,阐述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感悟,使文章有新意,有深度,有“亮色”,目的是大家受益,让读者读了你的文章有所收获,最起码要达到不至于让读者产生读你文章是浪费时间的想法。
4.意显还是藏的问题
意显——文中有中心句,一眼看得出。
意藏——文中没有中心句,需要读者细心体会。
5.构思阶段是先选材,还是先立意的问题
1)先选材,由材料推导,反复提炼“意”——“推导立意”(看菜下饭)。
2)先立意,再根据意选材——先定菜谱,再找食材。
3)一般情况下都是两者盘旋纠缠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以上内容整理自QQ群聊天
QQ群:528037856
打 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