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从长
注重人文的旅游,最好的去处是皖南。丽水灵山,进去,就顿时给人一种心灵放松、眼睛吃紧的感觉。心灵放松,是因为这如画的山水,让你很快丢掉一切尘世的纷扰和烦恼;眼睛吃紧,则是因为你一个不注意,疏忽了某个不起眼的一个景点,则可能留下遗憾。这是一座唐初就建立的古村,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但“发现”它却是一个偶然。据说一个喜欢中国文化的名叫于连的法国青年与他的女友来此,立刻爱上这里的潺潺流水和四周的青山白云,还有那一座又一座濒临颓圮的大院祠堂,不仅在这里的祠堂举办了婚礼,还把它介绍给了外界。于是,一座“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村落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风景区。外国人喜欢,我想中国人,尤其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可能更喜爱。那个一生流连祖国山山水水、对皖南特别钟情、还曾接受汪伦邀请游览桃花潭的的大诗人李白肯定来过这里,因为桃花潭离此地仅十几公里之遥!以李白那一生都在山水中穿梭的个性,说他没来过这里,实在是找不到说服我的理由!我搜寻了一下李白在皖南的踪迹,明确说他来查济的并没有,但有人说李白的那首《山中问答》就是写这儿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虽然我一直倾向于这个“碧山”是指湖北安陆李白岳家那个地方的,但我现在也不得不怀疑我的坚持。查济的山的确是“碧”的,不停的流水村中潺潺而过,如果上游果真有桃花林的话,仲暮春时节,桃花随流水飘然而去,这意境就一毫不差了。小桥、流水、人家,还有那没有“西风瘦马”的古道,有的是宁静、舒适,少了奔波、疲倦,更重要的还怕是那个没有争斗、不需心机的悠然环境。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渴望“兼济天下”,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另一方面,在不得志时“独善其身”,而“独善其身”是非常需要一个封闭的环境,来隔绝外界的可能的干扰。还有一个非“穷”非“达”的一类人,也特别钟情这种地方,那就是致仕的士人和发财的商人。发家了的商人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当然不愿意“锦衣夜行”,又要保护财产,过舒适安逸的生活,所以“卜居”寻地,聚族而处,建宅盖祠、修桥补路、造福乡里就成了他们一举多得的选择。而致仕的士人选择这种地方,也很有好处。在封建时代,伴君如伴虎,即使不“伴”了,一个或许不起眼的行为举止引起了“君”的注意,也可能招来杀人之祸。理想的避祸措施就是,离“君”远远的,甚至刻意把自己封闭起来,让“君”彻底放心。“告老还乡”还需要向皇帝“乞骸骨”,可见古代文人活得是多么胆战心惊!到在这山清水秀的乡里了,活得就不需那么累了。把自己那些年的所得放在家里,保全了性命,光耀了门楣,舒适了自己,也跳出了羁绊!是的,无需顾虑,无需防备,尽心展示,尽情放肆……人生应该追求的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不如今人,古人会羡慕今人,而不是相反。风光时不能尽情尽性,风光不再时处处提防,怎能不累呢?所以,虽然那些有才华的文化、有权势的达官显贵、有钱的巨商大贾们内心也许对外面的世界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期待,但大多数时候,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他们已把如同查济这样的看上去闭塞实际上自成天地的地方,看做了自己的归属!所以,“叶落归根”成了他们不二的选择!是的,在现代生活中,交通的不便,让当年的优势变成了劣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穿梭在高楼大厦、奔波在快节奏生活中的现代人,内心还是想寻找一方安宁的净土,栖息一下疲惫的身心,这应该是这些地方当下热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野荠傍溪开,旧日楼台。一桥横架紫气来。翠墨江南正烟雨,神手妙裁。 海鸥莫相猜,山水情怀。穷通历尽无盛衰。寻壑经丘风与月,不羡蓬莱!
作者简介
许从长,男,合肥一六八中学教师,国际诗词协会会员。已有《李白的清溪》《合肥有座铸剑的山》多篇散文、诗歌获奖。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