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打嗝停不下来, 胃寒! 两味药, 散胃寒, 止打嗝, 老方子谁来传承?

点击加载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医方易简》

我常常说,中医如果想发展,是离不开传承的。

离开了传承的中医,就等于失去了灵魂。

但遗憾的是,如今的中医,不重视传承,厚今薄古的风气,越来越重。

我给你举个例子。

我跟师学习的时候,有一回,到农村做医疗支援工作。

那一天,恰逢冬日。

一个男青年,大概也就20多岁,在家人的陪伴下来找我们。

啥事儿啊?说起来好笑。

此人当时去城里务工。回家之前,几个小伙伴一商量,不如去吃点好的,喝点好的,过过嘴瘾。

于是,大家一商量,去吃冷面了。

大冷天,吃冷面,就算冷面做得再有特色,再香甜,也不是个事儿啊。

结果,吃完以后,回家的路上,这个人就开始觉得胃胀,不舒服,打嗝。

本以为,回到家能好点。但是到家之后,还是打嗝。

点击加载图片

咋办?他打电话给城里的一个亲属,懂医的。人家告诉,说最好到城里医院去一趟,最好再做个胃镜检查,看看里面到底怎么回事儿。

患者一听,犯难了:这得花多少钱啊!

就这样,大晚上的,该男子在家人的陪同下来找我和我老师了。当时,我们都收拾东西快下班了。他这一来,我们还得继续工作。

我老师观察,患者舌苔薄白,脉象弦,四肢不温,同时再联系患者之前的经历,慢悠悠地说:“这不就是胃寒呃逆吗?做什么胃镜啊”?

接着,他就给安排上两味药 ,就是丁香和白豆蔻。

这两味药,取各等份,研成细粉,然后搅拌均匀,每次可以取1.5到3克,用温水送下。如果可能,用生姜水送下也可以。每日数次服用,不拘时候。

结果,患者用药之后,很快就见效,当天晚上打嗝就消了很多。等到第二天晚上,症状基本消失。到最后,胃胀、胃部冷痛等感觉也没了。

我老师嘱咐,停药。以后千万不要大冬天吃冷面了。

这里头的学问,我想跟你说一说。

其实,这个人的问题很简单,就是寒邪直中脾胃,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胃气上逆。

我们的胃,正常情况下,气机是以降为顺的。它就应该往下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胃气不降反升,我们就会出现诸如呃逆、打嗝、反胃、欲呕、恶心等现象。

那什么原因会导致胃气不降反升呢?其中一个,就是畏寒(当然也有胃阴不足、肝胃不和、痰湿中阻等问题)。比如说上头这个年轻人,大冬天尝鲜,来点冷面,再加上旅途劳顿,寒气逼人,于是寒邪伤了脾胃,形成呃逆、打嗝。

这个时候怎么办?很简单,就是暖脾胃、散胃寒、降气逆。丁香和白豆蔻,就有这方面的功效。

中药丁香,就是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此药性味辛温,入脾经、胃经和肾经,善于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暖身助阳。中医治疗中焦虚寒呃逆,常常用它。

其中的白豆蔻,也是常用中药,性味辛温,入肺经,胃经和胃经,能除湿导滞,消胀行气,还可以散寒止呕。它和丁香搭配,温中降逆的本事,更强了。

点击加载图片

所以说,我老师用这两味药,研粉内服,可以有效缓解小伙子的窘境。

道理,一说就透。但是,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

这个丁香配上白豆蔻,是《医方易简》第七卷中记载的。后来的《景岳全书》,也将其收录进来。它原名叫做神妙散。这是一个古老的配伍。

那么,是不是由于太古老了,所以现在的很多人,包括医者,都闻所未闻呢?

就拿这个胃受寒打嗝来说吧,可能有经验的中医,立刻就知道怎么回事,用什么药,用什么思路,很快就反应出来。但是,对此类古方不了解的,可能就要费事了。我不能说,该患亲属所说的做胃镜检查等事儿,是不科学的,没必要的。毕竟,严格细致的检查,很有价值。尤其是做胃镜,更可以看做是“中医望诊”的延伸。但是,我总觉得,如果真的能用这简单的古方子,轻松解决问题,那是不是比用其他办法,更减轻患者负担呢?

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对中医的老经验,怎么挖掘,怎么传承,怎么宣传,怎么能让更多人知道,怎么更科学地去运用。是不是应该有专门的人,来用心地做中医科普这件事儿。我觉得,这一系列的问题不解决好,中医里头的好多瑰宝,就面临被尘封的危险。

最后,我再啰嗦一句——冬天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脾胃的阳气,使之不受寒邪困扰。须知,寒邪袭胃所带来的中焦气逆、疼痛、胀满等现象,是非常令人难以忍受的。任何人,包括年轻人,不要不当回事儿。比如说,冬天走在大街上吃烤地瓜、吃糖葫芦,上班的时候边走边吃早点,这类事儿,最好能彻底规避。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